红色"阳北县",绿色张家庄

燕福彬

<p>八月仲夏,桑枝繁茂,桑蚕成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文化建设,营造书香氛围,推进文明创建,寺头乡党委、政府于2020年8月5日——8月8日,在乡政府驻地综合文化广场,举行“新时代理论宣讲"暨“仙居福地、 蚕韵寺头”消夏文艺晚会活动。这场集理论宣讲、歌舞、小品、杂耍、朗诵、戏曲等文艺表演,形式多样、隆重热烈、精彩纷呈。这个由各村参加的纯本土式的消夏文艺晚会,独具本乡本土的地方特色,既有温度,又有热度,更接地气,一场场的精彩表演激动人心,振奋精神,感人肺腑。其中诗朗诵《阳北曙光》让我们急切地走进了"藏在闺中人未识"的充满着红色记忆的绿色村庄——张家庄。</p> <p>张家庄村地处寺头乡以北3公里处,下辖8个村民小组、24个自然庄,有村民731人。拥有土地面积3200亩,其中桑园2000亩,年养蚕2000多张,蚕茧总收达600余万元。</p><p><br></p><p>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为嫘祖祭祀节,此时四邻八乡的乡客信众、商贾游人聚集这里,场面规模宏大、热闹非凡。这里栽桑养蚕的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有关养蚕的习俗谚语流传盛广。是一个典型的蚕桑名村。</p><p><br></p><p>村中一条宽8米的出境路贯通南北,北接沁水,南连八芹路,交通便利,出入便捷。</p><p><br></p><p>目前,引沁入阳张峰一干渠工程标段已在张家庄村开工建设,未来的张家庄村将粮丰桑茂,生态优美,环境宜人。</p><p><br></p> <p>“十山九回头,头头向寺头,寺头往里走,有个张家庄”。张家庄历史悠久,山川秀美。这里山围如帐,叠嶂如屏,仙翁山、龙架山、牛头山“三山”成鼎。这里山清水秀,流水潺潺,南芦苇、北沁水“两水”相围。这里是英雄鲜血红,千亩桑园绿;红色阳北县,绿色“张家庄”。</p> <p>张家庄,一个领导抗日的县政府驻地。当我们走进这里,就无法控制内心的感动,一幅幅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在脑海激荡。</p><p><br></p><p>张家庄,一个洒满抗日英雄鲜血的村庄。当我们走进这里,阳北政府的建制历历在目,仿佛军民抗日号角在我们耳边回响。</p><p><br></p><p>张家庄,一个军民浴血奋斗的战场。当我们走进这里,血脉连筋骨的军民鱼水情就在我们心中唱响。</p><p><br></p><p>张家庄,一个红色的革命村庄,他走过枪林弹雨、风雨彩虹,在抗日战争的革命历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p><p>&nbsp;</p> <p>1942年7月,中条山战役后,岳南和中条山地区的政治态势更加复杂险恶,形势骤变、黑云翻滚。日军侵略者,气势汹汹,各个交通要道被封锁分割,斗争形势异常险峻、剑拔弩张。敌变我变,灵活机动。为了便于根据地的领导,中共晋豫区党委审时度势,从容应对,根据地重新布局,组织开展反扫荡。化整为零,分块抗敌。根据中共晋豫区党委和中共晋豫第三地委指示,重新组建阳南抗日民主政府和阳北县抗日行政办事处。1943年秋,阳北县抗日行政办事处改称阳北县民主抗日政府,政府所在地就在张家庄。阳北县委、政府迅速组建了组织部、宣传部、县委抗日工作队、武装科、公安局、法院、财粮科、民政科、司法科,经济局、教育科、总务股等组织机构。同时,民兵联防指挥部成立,工农青妇、普济小学等群众组织、教育基地也不断健全。从此,阳北抗日政府和当地人民群众休戚相依,生死与共,编织起抗击日寇的天罗地网,谱写了壮怀激烈的军民共同抗日的光辉篇章。</p><p><br></p><p>这里的″阳北县革命纪念馆"记录着这段光辉的历史。</p> <p>1943年11月,全县劳模大会在寺头村召开, 60多名英雄模范受到了奖励、表彰。</p><p><br></p><p>仙翁、牛头山下的人民,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迎来了1945年4月驱逐日寇的胜利,获得全县解放。自那时起,这里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迎来了光芒四射的新中国。</p><p><br></p><p>而今,张家庄人民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已经将这里建成了闻名三晋的 “蚕茧之乡”。</p> <p>山河有沧海桑田,岁月有春夏秋冬;时光有斗转星移,生命有陨落新生;而张家庄依然战迹壮山色、风雨慰忠魂!</p><p><br></p><p>“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张家庄全体村民将在村两委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打造红色村庄和嫘祖栽桑养蚕的远古农桑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继续谱写振兴乡村、转型发展、全域旅游的红+绿式的壮丽华章!</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