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至诚山水图绘宝鉴(第一辑)

雷功元

<p>绘画之事,其来尚矣。盖画始盛于唐,大盛于宋,虽元之世,亦多有其人焉。然画至元人,趣味殆尽。明画规摩北宋。清朝画家盛于前代。蜀多画工,而盛于王、孟,盖其割据一方,耽玩图画以自娱,故工聚焉。有西班将军黎德昭者,以画《鹤图》献之蜀王孟知祥,因授雅州刺史,其玩物而弃民乃至于此。</p><p><br></p><p>近代蜀派画家云起,民间亦不乏高手。川大曾至诚,自号松涛,别号云水间主人,天资学力,胥臻上乘。幼习丹青,潜心宋元。后游名山大川,师法自然。先生工花卉、翎毛,尤擅山水。退休前,曾任四川大学原子物理研究所综合技术研究室主任、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测井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及总工程师、研究生导师。平素教学科研,虽硕果累累,而澹于荣利,莳花洗石,啸咏烟霞。又潜心文学音乐,锦绣其中,以资画法,故洒然下笔,元气淋漓。其山水或水墨空濛,点缀清逸;或千岭万壑,飞瀑悬泉,古道危巖,气象森然。写江南小景,则拈毫濡墨,飘然出尘。公画四时花卉,浑雅疎散,卓尔不羣,疑为天授。得其片楮,人珍惜之。退休后,曾任老年诗书画专委会会长、陈毅元帅研究会理事、嫘祖书画院院士、四川省直机关协会顾问。其作品曾被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西南交大、陈毅元帅纪念园、成都工业学院等多家单位及海内外爱好者收藏。</p><p><br></p><p>余尝辑《曾至诚水墨丹青画识》行世,蒙海内外垂青。今辑新作《曾至诚山水图绘宝鉴》以飨读者。中国画之最难者,在山水画,此为画界共识。中国山水画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深奥的哲学原理。中国山水画表现的是中国的艺术人生,体现出特有的山水画精神,也就是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的共同体。没有相当的传统文化底蕴,不能真正开始山水画的创作。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读者对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无疑大有裨益。同中国传统诗歌一样,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有可解者,不可解者,不必解者。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曾至诚的山水画典雅、蕴藉、含蓄,露处有藏,藏处有露,时常流露出他对生活的挚爱与怡然的情趣。</p><p><br></p><p>能画而不能诗,画即无韵;能诗而不能画,诗必无神。先生作画,偶有题咏,皆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尝曰:白髮恋书画,全忘是与非。构思漫寰宇,挥豪丹青中。前人作画,以自题或他人题画为时尚,尤以诗书画三绝为珍。余仰先生高雅,不避浅陋,每画试题小诗,并附愚见,敬祈读者赐教。</p><p><br></p><p>原计划将六十余图一次推出,毕竟艺术珍品用于把玩,不宜跑马观花。若稍加留意,浏览全篇,恐以小时计。根据读者阅读习惯,权将原稿分三期刊出。曾至诚画笔细腻,用手机观画,无论直版横版,放大还是原大,俱清晰耐看。成都雷功元谨识。</p><p><br></p><p>(如有希望与曾至诚老师进一步交流者,可电话或微信联系。电话号码与微信号相同:13693433941)</p> 1.《溪山幽居》(68cmx46cm)<br>如虹板桥卧涧中,桃红柳绿醉春风。朝来故友殷勤到,沽酒杖藜过浦东。<br><br>山水画的作者要有很好的艺术修养,才能做到画中有诗。作者将在大自然中领悟到的禅理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表现出来,就能做到诗中有画。所以山水画与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 2.《平湖清远图》(68cmx46cm)<br>镜湖西去碧迢迢,矮树闲花旧板桥。一水涨喧人语外,几艘渔艇晚迎潮。<br><br>山水画分工笔和写意两种风格。工笔注重的是一些细节的东西,线条一定要自然;而写意更偏重于整体的大意,很少注重细节问题。工笔,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工笔又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此图构图简洁,留白宽松,有云天清远之妙。 3.《云岭幽居》(68cmx46cm)<br>白云山下掩柴关,老树清泉自在闲。落尽秋花无客问,任由画艇系前湾。<br><br>山水画要富于层次感、立体感。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白描最初用来打草稿,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有很强的表现力。曾至诚这幅《云岭幽居》,峰峦、山树、房舍、舟辑,都用单线勾出,准确、生动、富于变化。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都是道地的工笔重彩,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设色绚丽,显示了当时工笔重彩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古代绘画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绿之类的重彩颜料,因此称绘画为“丹青”。 4.《船中渔仙醉行图》(68cmx46cm)<br>青山送酒不曾沽,碧水潭深似大壶。人在画中皆起舞,凌波仙子是狂徒。<br><br>曾至诚善用工笔作山水,偶用写意之法,亦妙趣横生。图中泼墨作峰峦、倒影,烘托出山水空濛,如临太虚幻境,令人如痴如醉。画家大胆泼墨,再依墨痕,顺势小心收拾,巧妙成就了山水相依的自然天趣。画家利用墨色浓淡的变化,将水际、水禽、倒影完全诗意化了。尤其是近处水波粼粼,简直把水画活了。至此,舟子不醉,读者先醉。<br>关于工笔画和写意画的艺术特点,前人已举例说明。相传唐玄宗命画家李思训和吴道子在大同殿描绘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训是擅长工笔重彩的,他用了几个月的工夫完成这幅壁画。吴道子则在一天之内就画成三万余里的嘉陵山水。二者各极其妙。这说明工笔、写意的区别了。 5.《黄山揽胜》 (68cmx46cm)<br>南峰秋色归诗版,北岭春山证画禅。松下童儿稽首问,莫非西蜀老神仙。<br><br>画有三病,皆系用笔。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板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状平扁,不能圆浑也。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也。 6.《湖山人家》(68cmx46cm) <br>平居茅舍踞荒矶,风撼春涛响四围。花木萧条斜日里,小儿闲荡破船归。<br><br>画有六长。粗鲁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 7.《湖山秋韵》(68cmx46cm)<br>溪月林风雨后山,冻云落叶锁柴关。应须暖翠浮岚里,静览烟松去鸟闲。<br><br><div>中国画追求“气韵”、“神”。画家借绘画宣泄胸中块垒,抒写闲情逸致。古代画家常采取“以大观小”的方法,收千里于尺幅之中,运用宾主、虚实、远近、开阖、聚散等对比关系体现“山水之性情”。画面要含蓄,切忌一览无余,要给观画者以丰富联想的空间。</div> 8.《湖山人家》(68cmx46cm)<br>渔郎去后雨濛濛,可叹桃园路不通。一夜春风秀千树,何时再看早霞红。<br><br>“搜尽奇峰打草稿。”这是清朝山水大家石涛的名言。不行万里路,不看遍山川万象,是没法解读山川体貌,以及其精神形态的。曾至诚早年遍历名山大川,认真写生,积累了大量素材。他对山石、峰峦、层云、大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蹊径、海涛、四时特征等了然于胸,并长期坚持对这些素材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这些扎实的基本功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烟波远岫》(68cmx46cm) <br>烟林难辨叶,远水不兴波。人在深山里,风云变化多。<br><br>画之楷模:仕女宜秀色婀娜之态,田家有醇甿朴野之真。画衣纹林石,用笔全类于书。衣纹有重大而调畅者,有缜细而劲健者。林木有修枝挺干,曲节皴皮,纽裂多端,分敷万状。山石多作矾头,亦为稜面,要见幽远而气壮,峥嵘而秀润。 10.《溪山幽居》(68cmx46cm)<br>云水山庄翠黛浓,松涛居士最疎慵。怪他笔底烟霞峭,家有青山十二峰。<br><br>画家必须做到:能够洞晓天地无形质的法则,明辨山川大地的形态面貌。对山川万物如果只了解其形质,你的笔墨再厉害也只是画出了一幅没有生命的饰品。你对天地的感悟再深,不了解山川的形态、质地,画出来的画没有形体,灵魂也就无处安放。所谓“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山川壮丽,林壑尤美。了解山川,进而代言山川,居于其间,其乐自不待言。 11.《层崖落飞泉》(68cmx46cm)<br>屋外清溪溪外湖,行吟彳亍杖慵扶。白云深处猿戏水,鹤梦松间似有无。<br><br>“夫水:汪洋广泽也以德,卑下循礼也以义,潮汐不息也以道,决行激跃也以勇,潆洄平一也以法,盈远通达也以察,沁泓鲜洁也以善,折旋朝东也以志。”这就是文人对水的“品格”的认识。所以,“听于源泉而乐水也。”智者乐水,自然钟爱飞瀑悬泉。此图用笔古雅,构图精当,风格迥异时流。 12.《山里人家》(68cmx46cm)<br>耕云种月在深山,終日扶耖哪得闲。手足粘涂浑不管,夕阳共濯碧霄间。<br><br>山里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耘放牧,与白云为伴,与松鹤为友,为画家激赞。此图笔意疎老,设色苍翠,位置精妙,于缜密间,留有一抹亮色,凸显山人劳作画面,颇有新意。 13.《云岫叠翠》(68cmx46cm)<br>水复山重秋影横,苍崖翠壁静无声。看君点笔晴窗底,不尽凉烟纸上生。<br><br>山之为形万状,则其开面非一端。传统画石,多用皴法。峰名各异,体奇面生,具状不等,故皴法自别。有卷云皴,劈斧皴,披麻皴、解索皴、鬼面皴、骷髅皴、乱柴皴、芝麻皴、金碧皴、玉屑皴、弹窝皴、矾头皴、没骨皴,皆是皴也。必因峰之体异,峰之面生,峰与皴合,皴自峰生。此图画石,画法变备,无疵无病,可谓运用之神。层岩叠嶂,千峰耸翠。泉水淙淙,一路欢歌。 14.《溪山幽居》(68cmx46cm)<br>老树凌烟冷,溪头晚景深。讴歌闲倚棹,云水自无心。<br><br>作者精于山水,思致高远,出于天性。其丹青有诗意,落笔潇洒,非同凡响。 15.《溪山人家》(68cmx46cm) <br>老鹤孤松雨后峰,渔樵来往颇从容。与君生在此山里,诗里相思画里逢。<br><br>画之楷模:畜兽须备精力精神,毛骨隐起。鱼龙求游泳之妙,升降之宜。观画水汤汤若动,使人有浩然江湖之思。屋木折算无亏,笔墨均壮,深远透空。花竹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后先,自然艳丽娴雅。园蔬野草,咸有出土体性。 16.《山藏民屋白云间》(100cmx50cm)<br>依山临水白茅生,浩渺烟波任我行。朝看闲云萦古木,夜听前滩涨潮声。<br><br>创作一幅山水画作品,可以临摹,可以写生。作者酷爱山水,足迹遍布南北。他用传统“默写”的方法,将平日亲历目睹的山川景物涵泳胸襟,融会取舍,创造出自己的意匠。在他的山水画中,写生创作的比例不少。 17.《涧底寒松图》(100cmx50cm)<br>黄鹤白云飞已残,秋堂夜雨梦中看。山苗纵有离离影,涧底何尝改岁寒。<br><br>人们画松、咏松,是因为其品格高洁。“经霜不坠地,岁寒无异心。”喻矢志不渝,情感坚贞。“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谓坚强不屈,不畏艰难。“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说忍辱负重,然后君子。“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言君子秉持操守,虽冰雪不能动也。“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宣示身居下位,不改岁寒之心。 18.《草堂读书图》(100cmx50cm)<br>溪阁阑干映夕阳,绿荫如水晚生凉。草堂辛苦吟花月,鹊尾铜炉起烛香。<br><br>松声、涛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说的是读书人的情怀。草堂临渊,绿荫如水,红袖添香夜读书,说的是读书人的情趣。一幅草堂读书图,勾画了读书人的追求。 19.《溪山飞瀑》(100cmx50cm)<br>飒飒疎林澹澹山,流泉飞瀑渺烟鬟。愁人争得真如鸟,日照归林亭子湾。<br><br>山景、水景、心境,四时景异,心境无恒。房舍点点,居人未见踪影。山居即景,触景生情。何情何绪,留人遐想无限。 20.《群峰遇雨涧淙淙》(100cmx50cm) <br>山风山雨本无常,最喜空林换旧装。不识松间泉上语,谁怜二女哭潇湘。<br><br>雨后溪水,随山万转,声喧乱石,色静深松。百鸟欢歌,游人如织。一叟采药,过于板桥。桥下磐石屹立,流水淙淙。画无声,而观者已闻山涧轰鸣矣。 21.《移舟寻幽》(100cmx50cm) <br>扁舟一叶过林荫,花影花香两不禁。就里有诗谁会得,白云深处有龙吟。<br><br>此图妙在一个寻字。高鸟、危云、峭崖、悬泉,四围之内,唯闻水声、鸟鸣。其静可见,其幽自明。 22.《山色千寻常耸翠》(100cmx50cm) <br>由来绝技授天公,六法精微在掌中。山色空濛流水好,半晴无雨又无风。<br><br>此图极得古法,山水落落,有大家风格。疏老苍劲,挥洒不倦。云泉逸兴,意气傲岸,体韵精妍,气格融鍊。下笔萧散,气复沉郁。 (未完待续)<div><br></div><div>(如有希望与曾至诚老师进一步交流者,可电话或微信联系。电话号码与微信号相同:13693433941)<br><div><br></div></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9</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