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扬州.古建遗珍

曾德瑞

<p>我国古建多以木结构为主。由于自然因素,不易保存长久。众多伟大的作品,以山西最为突出。中华瑰宝,令人向往。地处长江流域的扬州,气候潮湿,保存下来的较少。然而也有几处的,让人心动。下面作一简单介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昌阁</b></p> <p><br></p><p> 文昌阁地处文昌路与汶河路交汇处,为扬州的地标性建筑。明代以来,这里是扬州府学所在地。</p><p> 现在的汶河路,在50年代之前是条河,作为运河的通道,入南门。孔子家乡有汶水,因尊孔,故叫汶河。字典上汶读"问",扬州人读白了,叫"文"河。为了方便府学机构来往方便,明弘治九年(1496年)建文津桥,连接三元巷和府西街,人员来往不再绕路。万历十三年(1585年),在桥上增建文昌阁,以祀文昌帝君。后来被烧毁,于1596年江都知县张宁重建,至今420年矣。汶河直到1952年被逐渐填埋成路。</p> <p>上图可见文昌阁立在桥上,南北向的汶河流过桥阁,只可惜桥体不很清楚。</p> <p>街上已见自行车。</p> <p>1969年的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图片中可见华国峰,应在70年代,可能林彪像换的。</p> <p>说起文昌阁的特色,都说是因为建在桥上。扬城老工程师朱懋伟讲,当年拓宽街道,把文津桥连同文昌阁基础一起埋入了地下。去年修橏,仍然釆用不落架方式。工程人员最后想下去看一下文津桥,底层东南角有人工孔,下去后只见到涵洞口等处,但未见桥的踪影。我想,如果这么个阁建在桥上,那么这个桥要多大的体量呢。</p> <p>文昌阁下现在是这样,涵洞、踏步。但涵洞是不是就是文津桥的拱顶呢?我们是下不去的,无法考证了。</p> <p>没看到文津桥体。</p> <p>文昌阁内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方寺大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方寺前身是隋建避风庵,唐太宗赐西方禅寺额。唐永贞元年(805年)迁建于今址。位于驼岭巷,由汶河北路或淮海路均可进入,现为八怪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己近650岁。后明清诸朝均有修茸。太平天国兵火,除大殿和古银杏外寺尽毁。</p> <p>八怪纪念馆。</p> <p>740龄古银杏。</p> <p>大殿面阔三间,下有石台座,上为重檐歇山顶,所有构架多为楠木。柱顶做卷杀,成覆盆形式,所有梁架全部露明造。正中缝做抬梁形式,为月梁形制。</p><p>殿内不用藻井,彩绘为五彩遍装。</p> <p class="ql-block">金丝楠木柱</p> <p>主梁底有文:大清乾隆四十八年四月 穀旦,满洲正红旗举人授中宪大夫扬州府正堂加十级,纪录十二次恒禕江都县正堂杨</p><p> 甘泉县正堂陈</p><p>领袖募化潘允文等,临济正宗第三十五世住持宝润力募重修鼎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四望亭</b></p> <p>  四望亭位于中小街、北小街和四望亭路交叉口,因四面拱门分别对着四条街,而被叫四望亭。现四望亭路之前叫西门街,再前叫县学街。宋时旧有四望亭,此亭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原名文奎楼,后名魁星阁,是江都县学的组成部分。砖木结构,八面三层,攒尖式瓦顶,底层开四门。每层亭檐有八个飞角,每角挂风铃,风起叮当作响。</p> <p>2019年四望亭也进行了修缮,东侧绿地延伸至汶河路。内部挂上了匾额。特别要交待一下,施工中发现四根主柱原来是楠木的,这次去掉了柱上的油漆,露出楠木本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石塔寺、楠木楼</b></p> <p>  石塔寺,旧在西门外,曾名慧照寺。唐乾元年间改称木兰院。唐开成三年(838年)为瘗藏佛舍利而建塔,遂名石塔寺。南宋嘉熙年间移建于今址。</p><p> 石塔五级六面,上有佛像,须弥座石栏板雕刻龙、凤、牛、马等图案,造型古朴,风格凝重。</p> <p>  楠木楼为寺内藏经楼。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楠木梁架,有彩绘。</p><p> 1986年两层的楠木楼,向南挪移了30米,即今日的文昌路街边。</p> <p>红牌上年代唐,应为明。</p> <p>木兰院有个被人津津乐道的典故,说的是五代时有个叫王播的寄居院中,每每和众僧一起听钟声来斋饭。久之僧众恶之。于是饭后敲钟,王难堪,提诗于斋堂:上堂己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隔年王中进士,故地重游,僧得知,将其所提诗句罩起来。王播见了,续写道: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p> <p>石塔和原城隍庙的千年银杏,一道被保护在街心绿岛之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天宁寺</b></p> <p>  天宁寺始建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称证圣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改名兴教院。徽宗政和二年,赐天宁禅寺。</p><p> 中轴线上: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万佛楼,两侧廊房92间,布局对称严谨。</p><p> 署名秋叶,在新浪博客上,深入祥尽地介绍了天宁寺,图文精美。好在我是做为古建来介绍的,其实,天宁寺和重宁寺都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应该算不上真正的古建。</p> <p>百米长的东西廊房,绵长深邃,是天宁寺的一大特色,也体现了天宁寺的宏伟、壮观。</p> <p>天王殿,现在为扬州八怪书画展厅。</p> <p>  大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脊檩高19米。殿后走廊东壁嵌有同治十一年《重修天宁寺碑》。</p> <p>大殿,即大雄宝殿,现也是八怪书画展厅。</p> <p>大殿内,梁上的彩绘。</p> <p>  华严阁里现在是佛教与扬州展厅。南朝时期尼泊尔僧人佛驮跋陀罗曾在扬州译《华严经》,这里称华严阁,以示纪念。</p> <p>  万佛楼,三重歇山顶。</p> <p>强劲的斗拱。</p> <p>  万佛楼内现藏有四库全书全套,入内即闻得书香。清乾隆年间,于天宁寺西园建文汇阁,藏四库全书一套,咸丰年间毁于兵火。现用国家图书馆四库全书,数码影印全套藏于大堂。</p> <p>修旧如旧的东山墙。</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重宁寺</i></b></p> <p>  双宁寺是大运河扬州遗产点之一,重宁寺山门:波罗密门,己修缮完毕,大门内只有考古队还没分隔出去,空地上还放着盖了油布的物件,和汽车。</p> <p>  重宁寺大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殿内八根方形铁栗木正柱,高15米,十分珍贵。</p> <p>藏经楼</p> <p>大门开着,保安不在,趁机拍几张。</p> <p>殿内天花藻井彩绘完好,乾隆御赐篇额,普现庄严、妙香花雨,均为原物。佛像罗汉均出自宁波名匠之手。</p> <p>目前重宁寺还未开放,殿内藻井等要再等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20px;">吴道台宅第</i></p> <p>  </p><p> 建成于1904年,仿造浙江宁绍台道台府</p><p>吴引孙,仪征人,祖籍歙县。这里曾做为市人医员工宿舍,居住数十户家庭。后修复道台府,成为古城保护的一个缩影。</p> <p>门厅为官府之"台门",大门叫金柱门,左右1.5米高的抱鼓石一对,民宅、商宅是不能用的。另外砖雕、石雕、木雕三位一体,为扬州唯一。浮雕图案数十种之多。寓意吉祥安泰和翎顶辉煌,一品清廉之意。</p> <p>吴引孙弟吴筠孙,光绪二十年殿试时得二甲第一名,称:"传胪"。</p> <p>测海楼是仿宁波天一阁所建。</p> <p>楼前魚池花岗石砌成,长方形,四周围以铁艺栏杆。</p> <p>小洋楼,中西合璧。</p> <p>扬州建筑界十分推崇道台府,扬州档案馆收藏了许多建筑资料。另外在市人医楼顶上拍了两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仙鹤寺</i></b></p> <p>  仙鹤寺又名清白流芳清真寺。穆罕默德十六世孙普哈丁,建于南宋咸淳年间,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哈三重建。</p> <p>仙鹤寺面临南门街,背汶河路。</p> <p>鹤咀,寺东照壁,后补的。</p> <p>寺门,翘角牌楼,犹如鹤首昂起。为鹤首。</p> <p>仙鹤寺之仙鹤,各对应一个建筑,还有鹤颈、身、翅、尾、眼、腿一应具全。只是鹤尾由于拓宽汶河路而切掉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平山堂建筑群</i></b></p> <p>  在大明寺西,仙人旧馆里,有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和西苑组成一组古建筑群,扬州人称这里为平山堂。</p> <p>平山堂,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筑。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p> <p>平山堂、谷林堂有过道相连。</p> <p>回望平山堂。</p> <p>谷林堂,建于宋元祐年间,苏轼为纪念老师欧阳修而建。</p> <p>欧阳祠,乾隆五十八年在旧城建祠,1793年移建于平山堂,光绪年间重建。</p> <p>仰视平山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麦粉厂</i></b></p> <p>  扬州麦粉厂,民国建筑,1931年建。扬州工业领军企业。德国西门子廿年代电机组,国内为数不多,保护在透明罩内。</p> <p>厂房北立面。厂址位于古运河畔便宜门广场。</p> <p>厂房主体四层,局部五层。</p> <p>西门子电机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浸会医院旧址</i></b></p> <p>  浸会医院旧址在现苏北医院之中。1900年基督教南方浸会联合会建。现存两幢小洋楼,也叫小红楼。淮海路在苏北医院旁打了个弯,是因为民国修路时,为小红楼让路。</p> <p>东侧现为图书馆。</p> <p>1951年7月,浸会医院由苏北人民行政公署卫生局接管。</p> <p>这两图是南边的一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