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践行小康梦 半世餐饮续情缘

雅倩

<p>  和往常一样,凌晨四点半的家庭快餐在朦朦胧的天色中,开始忙碌起来。</p><p> 除了十字路口闪烁的黄灯外,就数这家早餐铺的门牌灯最亮了,红底黄字,二十年达旗人心中的老样子。</p><p> 屋外偶尔几声大扫帚扫街沙沙的声音,绵延在空旷无人的街道上,唤醒了这立秋后的黎明……</p> <p>  婆婆常回忆,2001年,造纸厂倒闭,公婆二人同时下岗,想着农民有地种,这下岗工人啥都没有,心里那个难受。在生活所迫之下,二人开启了餐饮人生。 </p><p> “家庭快餐”最初是在达一中东门对面,以卖本地早餐为主,这就注定了公婆多少年如一日的凌晨上班模式,前几年迁在了一幼北门对面、华龙家具城以东200处。树林召东面居住的人们,几乎都吃过公婆的早点,熟悉的口味,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最忠实的记忆。</p> <p>  和面的、准备肉馅儿的、熬稀粥的、擀皮儿的、拌馅儿的、包包子的、熬臊子的……这些早早来上班的,几乎也都是面粉厂、糖厂的下岗工人,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最长时间有干了11年的,还有九年、八年的……她们用那个年龄特有的热情,为达拉特的早晨点上了一盏希望的灯。</p><p><br></p> <p>  婆婆说她开食堂的初心只有俩个:一是能让达旗的父老乡亲吃上便利实惠的早点、念书娃娃们能吃得饱吃得放心;二是能为这些下岗工人们提供就业的平台,让她们身后的家庭多一份保障;在婆婆的苦心经营下,家庭快餐的早餐受到这一方水土的好评,同时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虽不是大富大贵,但是也奔了小康。</p> <p>  随着时间流逝,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很多老味道都已经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被冲击的无影无踪,但“家庭快餐”却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味道,或许你会觉得与现代化的闹市有些格格不入,可它却成为了人们找寻旧时光的一方净土。</p><p> “下岗工人”,这一特殊的群体,她们对生活有着共同的向往,相聚在家庭快餐几平米的厨房里,一双双勤劳的双手,将生活的挫折揉碎,一点点创造出新的希望。</p> <p>  说说笑笑中,一笼笼的肉包子包好了,热气腾腾的素包子也上了餐桌,还有那一碗劲道的饸饹面,配上一份香浓的卤臊子,吃出了一种滋味、吃出了那一代达旗人的情怀!</p> <p>  精美的小菜、火候适中的各种稀粥、那些不同馅的包子、泛着油花色的饼子、还有那一大碗的臊子面……都是一代代达旗人心中当之无愧的早餐王者。</p> <p>   这两位老人,年过60。</p><p> 怀着坚定的信念走上了下岗职工再创业的路程;</p><p> 用包容的心为更多的下岗人员提供了再就业的平台;</p><p> 用优质的服务留住了顾客的口味;</p><p> 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小康梦;</p><p> 用平凡的一生,抒写了达拉滩上不平凡的创业者之歌!</p> <p>  七点半,天色大明,暖光照进了家庭快餐的每个角落,婆婆忙碌的身影,朝着厨房响亮的喊出:一碗猪肉哨子面………</p><p> 那一碗好面,汤浓,情更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