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太穿越

笛尔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6年6月,山河户外三人组相约穿越鳌太。今年闲暇之余,把以前的格图翻制为美篇,忆往昔,美好再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前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鳌山-——太白穿越在地图上直线距离是46公里,实际穿越则在百公里往上,最长的穿越行程约150公里左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这次穿越的起点是太白县的塘口村,终点是太白景区的下坂寺,里程约120公里,用时5天。</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鳌山位于秦岭主山脉太白山以西,也叫西太白,是太白山的一部分,海拔最高点3475米,是陕西的第三高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穿越路线中间经过第二高峰太白梁,海拔3523米,最后到达太白山第一高峰拔仙台海拔3767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其间需翻越10多座连绵百公里海拔在3400米以上刃脊乱石构成的山峰,路长且险,强度较大。</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秦岭的气候变幻莫测,雨雪突降令人猝不及防。夏季穿越秦岭易遇大雾迷津、冻雨失温,甚至六月飞雪,请一位熟悉线路的向导最稳妥。&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鳌太穿越全部行程中所需生活物资全靠个人自己背负,中间为无人区,驴友称谓“秦岭山区最为原始和最为自虐的穿越线路、国内最难的徒步线路之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此次穿越,占尽天时(虽有雨,但不恶劣)地利(向导精干经验精心,线路熟悉)人和(三人组平素就一直组队徒步,彼此熟悉了解,体能差别不大),即便如此,出发时也是满心忐忑,不敢妄言穿越一定能够成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太多的不确定性大概就是鳌太的致命蛊惑魅力所在吧,引无数驴友尽折腰。</p> <p>D1:6月24日 晴 塘口村——2900营地——盆景园。</p><p>九点四十,我们坐着塘口村郭师傅的“大三马”颠簸到登山入口,跳下车的时候我膝盖一软差点跌倒,一如自己的心虚没底气。</p><p>拍照,握别,起包!!!</p> <p>沉重的登山包上肩后,我的心情反而平静下来:是啊,即便你忐忑未来五天的天气又如何,即便你犹疑自己的体力是否足够坚持到底又如何,这是你自己心心念念想走的线路,既然已经顺从自己的心意来了,你会轻易言弃吗?摒弃种种杂想,此后的五天,就让自己全力以赴,迎接上天给予的种种考量,来成全自己执着的梦想。</p><p>几百米山路的缓缓上升后,我们进入了林间小道,瞬时清凉不少。昨日的一场雨耽搁了原计划的登山行程,也让山路湿滑泥泞。一行四人默不作声,都在适应着最初的不适。仲夏的森林绿意葱葱,说不出来的一股子精神气,让我会心:草木一岁一枯荣,死去活来的见惯了无常,每遭肃杀却逢春勃发,始终葆有生机。相较这些不起眼的凡物,自诩聪慧的我们确实少了一股子永不言弃的坚韧。</p> <p><br></p><p>山路时有小溪做伴,倒也减了不少枯燥。渐行渐高,老树原始,虬结盘绕的根须裸露在路面,形成天然的阶梯,很有一种老友来访,倒笈相迎的感觉。</p><p>2900营地比较平坦,两棵古松特别显眼,有点像一代宗师里练习咏春拳的木桩。</p> <p>随着拔高,丛林逐渐过渡成草甸,一边走一边偷眼看看开的兴高采烈的野花,我可以把它们想象成欧世杯现场为所心爱的球队摇旗呐喊的狂热粉丝,可惜的很,今天登山的姐就是一”驴”,这花这草一个也叫不出名字来。</p><p>草甸上也有矮小的松,玲珑如盆景,只是生长在层叠千嶂雄伟险峻的鳌山上,就和北方粗犷的庄稼汉子娶了个南方袖珍的诗词媳妇一样,搭配的实在是。。。。。。。。诶,让人赞叹不已。</p> <p>到达盆景园才两点半,第一天的行程就结束了,感觉有点无所事事,正想到处溜达着拍点照片呢,向导就催着我们先扎帐篷。我的帐篷是不太防水了,去神农架的时候就已经有局部透水现象,可是这次出行特别急促,从看到公告到咨询报名、到打包启程只有短短三天时间,只能暂且用着,希望秦岭看在我一心慕艾他的情分上不要太拿降雨折磨我。</p><p>营地里到处可见丢弃的垃圾,从环保角度看实在可恶,可我私心里却觉得这样还稍微有点人气,否则这绵延百公里的大山里只剩我们四人。。。。向导的沉默也有点让我们无语没底,到底前路有多艰险呢、?</p> <p>刚扎起帐篷,雨就毫不顾念我的祈祷突然就甩了脸子哗啦啦下了起来。我郁闷地坐在帐里吹着气垫,刚刚四点,这就得睡晚觉了吗?</p><p>(徒完线路后,才剖析向导第一天为什么这样安排......宿营水源、避免冒雨行进、适应高海拔、观察是否出现高反)</p> <p>D2:多云。盆景园营地(3250M)—鳌山大梁—导航架(3475m)—药王庙(3361m)—麦秸梁(3500m)—水窝子营地(3100m)</p> <p>一夜的风雨,把睡眠刮的七零八落。气温骤降,幸好在盆景园营地捡了一顶四人外账搭在我的帐篷外面了,双层防水保暖。把所有衣物都穿戴在身上,蛹进羽绒睡袋里,即便这样,凌晨时分还是感觉有点冷,索性起来开火造饭了。</p> <p>路过一个小小石垒的庙,说是白起庙。这位将军对秦国人而言绝对是战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寡取众,取胜如神”,战功显赫,为秦统一六国建树不朽功勋。但在其他诸侯国民众眼里无疑是杀神了。与赵国长平之战,大破赵军后,下令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现今高平十大碗里的白起豆腐,就是高平后人纪念牺牲者、痛恨白起残忍杀戮的一道菜肴(把烧豆腐比作白起的心肝,将豆腐渣与捣碎的大蒜比作白起的脑髓,吃掉白起的肝脑)———残垣亘立,不语千年,是非功过,但凭谁说?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啊。</p> <p>浓雾弥漫可以说是突发在短短几十秒间,还没反应过来,队友就成了隐隐约约的影子。向导再三叮嘱前后不要落的太远,如果看不见前方队友一定要及时呼喊联络——鳌太失踪的驴友大多是因雾迷路。原本就路痴的我现在干脆成了蒙眼拉磨的瞎驴了,只好亦步亦趋机械紧跟着一通盲走。</p><p>也许是紧张的忘记疲累了,也许盆景园到导航架原本难度就不大,当向导说导航架到了的时候觉得比较轻松。跑近细看,这鳌太穿越线中赫赫有名的标志早已蚀毁了昔日挺峻的三角锥形,只剩下一堆左支右绌的槁木,即便如此,可它还是让人看到以后欣喜不已,因为这意味着你已经登上鳌山大梁了,海拔3475米。架上五颜六色的各地驴友系的飘带在浓雾大风里猎猎翻飞,鲜活热烈如我们此刻的心情———开始拍照留念并就地小憩</p> <p>刚点上烟,突然发现导航架周围的雾气神奇散去了,天哪,赶紧跳起来抓起手机又一通抢拍,十几秒的清明后,大雾重新笼罩了鳌山大梁,真是神眷顾啊!</p> <p>在这里我们邂逅了一支西安驴队,他们是一天穿越,从23公里上,从塘口下。此后的几天,我们就再也没遇见过能说话的生物了。</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挥别了热心的西安驴友,我们继续前进。鳌山大梁也叫西跑马梁,一望无际,草甸夹杂乱石横无际涯,徒行其间真如沧海一粟,路线错综,除了导航架没有其他参照物,很容易迷路或者错路。幸好我们请了向导,近午时分顺利杀到药王庙。“太白山上无闲草,认得草药遍地宝”,太白山遍地药草,从古至今吸引着从医的圣人、郎中。隋末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居太白山10余年,研究、采集、栽种和炮制中草药,研究药性,为民治病,著有《千金异方》,他在太白山采药治病留下许多动人的典故传说,其中他发现太白山药王茶的故事更是在当地广为流传。药王庙就是后人为纪念孙思邈而修。药王庙的大巨石堆呈环状半围,一块块条状的岩石就和机器切割一样齐整,堆砌的严丝合缝,典型的第四纪冰川遗迹。</p> <p>半小时休息带午餐,我们抓紧时间往前赶路,按向导的说法就是:越早到达营地越安全,否则很容易遇雨湿身失温。这一路上就开始穿越一些小的石海了,感觉就像为明后两天穿越大石海预热一般。</p> <p>麦秸梁是鳌山大梁最窄处,意思应该是像麦秸一样细窄吧,也叫荞麦梁,它的海拔约3500米,是今天徒步的难点,非常的险峻。岭部宽不足盈尺,岩石如刀刃,这应该是冰川遗迹里的刃脊地貌了。一岭分届南北,北边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绝壁,南边是整面坡的石海。刃脊是根本无法行走的,我们从梁的南边先横切然后翻越过去。石海和草甸路混杂,有点难度。我的高反就是在这里出现的,只不过当时没往高反那方面想,只是以为自己体力不支有点累了,所以就放缓速度慢慢挪移,前后的队友很快察觉到了我的减速,什么也不说,纷纷配合着我的节奏上行,始终保持队伍紧凑连续。有危险的路线,靠谱的领队和能够和谐相处彼此配合的队友真是很重要!</p> <p>翻过麦秸梁往水窝子走就明显轻松许多,山河开始晃悠着拿手机左拍拍右拍拍,回来看照片才知道这家伙拍了一大堆高山小花,呵呵,没看出来还有这等花花心。</p> <p>到达营地后,这次不用向导说,我们立马开始扎帐。早晨拔营时候实在觉得捡来的外账太重就没背,现在扎帐了又开始后悔,担心夜雨。结果越担心什么就越来什么。五点左右,老天就又开始沥沥啦啦撒泼了,眼睁睁就看见雨水开始渗透,焦急间突然想起包里还有雨披和户外一次性急救毯呢。急忙把雨披盖在内帐顶部,急救毯一份为二护在两侧,再把外账搭好,妥了!妥妥的了!</p> <p>帐篷因为围堵了雨披和急救毯昏暗了下来,我却觉得份外安逸,如蜗牛般缩进自己小小的蜗壳,在这风雨肆虐的世界里独向一隅,听凭外面雨打帐篷的纷纷扰扰,守着自己的初心,宁静平和,悄然入睡......</p> <p>D3:6月26日。多云。水窝子(3100M)——飞机梁(3481M)——大小苍龙岭——2800营地(小石河)——南天门草甸</p><p>大概是累狠了,昨夜没有失眠,不过睡眠质量不怎么地——背着登山包在梦里气喘如牛徒步了一整夜,还有点精神分裂:一个不停的在梦里傻走,一个不停的在梦里劝说“这是你做梦呢,赶紧休息吧,满血复活,明天才是最关键的大强度徒步”……我也是真服了我自己了,做个梦都这么蛇精。</p><p>清晨的鸟鸣是最天籁不过的起床号了,因为这意味着今天天气不错,那些叽叽喳喳的精灵们真是说不出的可爱。</p> <p>不过我没办法微笑,眼脸和脸已经肿胀起来,一夜之间,左手就成了大馒头,无法蜷曲——真嫌弃自己这破体质啊。还好没有头疼胸闷乏力等其他症状,否则就只能下撤了。</p><p>上山的功课还是没做好,我备用的三个打火机集体高反不打火了——应该用磨轮打火机的。跟山河借火的时候嘴角都有点抽抽,这家伙也是一次性打火机怎么就好好的一打一个火呢?难道高反还分男女,打火机也论雌雄?</p> <p>雨后大雾是鳌山常态,能见度不足五米。山河晨起解手,挖完坑就找不到营地了,用了招狮子吼,才顺我们回应的声音摸回来——昨天向导说此处曾失踪过一名驴友,现在还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当时听了觉得不可思议,一望无际一目了然的大草甸子怎么还能失踪了呢?今早一起雾,诶,失踪也能理解了。心里为遇难驴友祈祷一下,也提醒自己晚上能憋着就别起夜,实在不行就近解决,决不能为着面子跑远把自己丢了。</p><p>起步就是持续爬升,稍有点不适应。水肿把眼睛挤成一条缝,视线模糊,左手吃不上力。好几次脚下磕绊趔趄的差点跌倒,心里就有点烦躁起来,爽性停下来,调整一下呼吸和节奏。仰头,浓雾里前方隐约两个影子在执着向上移动,还时不时回头看看后面的人跟上来没有。身后是收队的平凡,静默地站着,似乎感觉到我的焦虑和不在状态,但是并不出声鼓劲或催促:有时候朋友比我自己还了解自己。出发的时候第一天就遇到中雨,没能按原计划登山,可那时候自己就暗下决心:如果没有出现必须下撤的意外情况,即便会在山上被雨困住,也要在营地等待时机继续完成穿越,绝不轻易放弃。想来山河和平凡也是这样想的吧,我们的包里都各自储备了足够的食物。</p> <p>长吁一口气,静下心来,施展开我徒步绝技——龟速挪移大法,向前!向前!!向前!!!</p><p>这一路是杂草乱石小路和石海交叉。我没有向导和山河在石头上跨越纵横的本事,只是捡落差比较小的巨石迂回上爬,尽量避开石缝。几米深的石缝感觉和大张的鳄鱼嘴一样让我毛骨悚然,不敢想象掉下去的后果。</p><p>几番曲折,终于攀上飞机梁。虽然无法看清全貌,却能感觉到梁顶宽阔平坦,想起飞机梁名字的由来:形似飞机或者这大梁足够飞机起跑降落。浓雾中,我们一行四人就和草芥一样撒在无垠的孤独苍凉里,微不可见。</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上梁不久,看到一个鳌太、太白遇难驴友的衣冠冢,是路标也是警示:大自然不能妄言征服,生命诚可贵!</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继续前行,梁就越行越窄,渐成刀刃状,链接起几座险峻的山峰,向导介绍说,马上就要翻越梁1梁2梁3了,不过他习惯称之为小苍龙岭和大苍龙岭,只听这名字也能想象出此去一路山峦起伏有如苍龙飞旋百折千回,反反复复上升下降的虐虐折磨即将开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往小苍龙岭切的时候有一处路是横在壁立的悬崖上的,过崖的时候后背悬空,扣住石缝,呈“大”字状挪移——得益于在南太行两年的 行走,这样的路况对我们来说并不觉得很难,即使是攻略里提到的一脚宽的险道,也和平时我们徒步南太行的驴道差不多,只不过是多了许多羚牛蹄印和粪便。我们走的是南坡,路横缠在山腰,下面是稍显陡峭的斜坡,风很大,重装的我们需要尽力保持平衡,不让自己出现被风吹的东倒西歪失足滑跌的险况。</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爬石海,过草甸,一道道山来一道道岭。下降,上升,横切,路漫漫兮何时有尽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翻过大苍龙岭后的路就很好走了,轻松穿过杜鹃林直达2800营地。因为到达营地时间尚早,向导建议我们在这里把今晚和明天一天的用水全部备齐,然后继续向上,去南天门草甸扎营。3升的水袋和1升的保温杯全部灌满后,起包都分外困难。好在上升的坡度较缓,大家就随便溜达着往前走,上到哪儿算哪儿,把明天的行程缩短一米是一米。</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了一处平缓的草甸,两边是松林,南北坡界限分明,比较适合扎营。扎帐篷的时候向导说刚看到一群红棕色的野猪,见有人来了就一窝子跑了,我们都当故事听了没怎么在意多想。海拔高的地方天黑的晚,九点以后才能全黑。我早早钻进帐篷,边听着其余三人聊天边迷瞪。</p> <p>“你听见了没有?”</p><p>“听见了,听声音好像还是个大家伙。”</p><p>“好像就在旁边的小树林里?”</p><p>“我怎么感觉这家伙就在我帐篷外面呢?”</p><p>“不会是咱们占了人家的地盘了吧?”。</p><p>“安全点,赶紧起来点堆篝火”</p><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朦胧中我突然被惊醒,这聊天的内容可够惊悚的,什么状况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钻出帐篷,开始拾树枝架火堆,拎出液化气点篝火,也不管明天怎么开火做饭烧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番折腾后,第一堆篝火终于烧旺了,火苗冲天,火星四崩,夹杂着松枝噼里啪啦爆响,可是野猪并不离开,始终在林子里对着我们示威哼哧——难道我们还得像洪荒远古时期驱逐野兽那样敲打饭盆连喊带吆喝不成?山河咬着后牙槽发狠了:再点一堆!反了这帮子野猪羔子了还!豁出去今晚不睡,看谁能耗过谁!</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潮湿的树枝燃燃灭灭,浓烟把我们都快呛死了可野猪还不肯离去。一个小时也没点起第二堆篝火,平凡劝山河:咱把那堆火看好就行了,别折腾这堆火了吧?山河不吭气也不起身,继续不懈折腾。</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突然就想起刚听见的一句话了:怎么这窝子野猪就一根筋非回这里休息呢?呵呵,换角色思考,估计野猪也是恼火的很,怎么这群驴也和猪一样一根死脑筋非得在这里扎营呢?拎起帐篷挪一个地方不就结了吗?道法不同,各行其是,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山水有相逢 ,狭路时端看谁更坚守坚强坚持罢了。</p> <p>最终野猪在两堆篝火的震慑下放弃了和我们的对峙,不甘心地都囔着跑了。确定四周再没有威吓的怪声,大伙才长出一口气,放松下来心情。这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满天的星星都亮了,妖紫色的苍穹里闪烁着点点梦幻的光芒,空旷辽远,却又如童话里的水晶罩一样笼盖着我们,仿佛触手可及。空气通透清新,揉杂着丝缕松香和草芳。亮起营地灯的四座小小的帐篷横搭在中国南北分界线上,像极了儿时曾见过的夏夜流萤。夜慢慢困了,风温柔地拍抚过来,天地越发静谧,“萤火虫”们也在篝火暖暖的守护下渐次明灭,慢慢沉入黑甜的梦乡。。。。。。。。</p> <p>D4:6月27日。晴。南天门——塔1塔2——九重天(3500M)——大石河营地</p><p>晨起,大美!</p><p>因为秦岭终于在连阴了我们三天后不好意思继续刁难了,一大早就把滞留在手里的阳光全部挥洒下来,金光万丈啊!我们灿烂得精神抖擞,一边麻利打包一边嘚瑟:人品啊人品!</p><p>沿路继续向南天门挺进。这座远观略圆的山头据说直高四百多米,听着没多大难度,但是把神话里登天的大门冠名到一座山上,那就不能等闲看待。都说耳听为虚,可是很多时候眼见的也未必就是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只有亲自验证过,才能得出中肯评论。</p><p>迎着朝阳,队友缓缓上行成一个个生动的剪影,硕大的登山包仿佛蜗牛背负着的重壳,在晕光里镀着闪闪金边,一步步艰难坚定地朝着无限湛蓝的天际行去。每一抬头,总看见他们已经擎天立顶了,可每次赶上前去,却又发现还是无限极的缓坡无限远地延伸进云霄……一大早起步,这段爬升很折磨人,好像钝刀杀懒驴,温水煮青蛙,困苦疲累的一点也不痛快_———— 驴跃南天门的大考验!这山峰的名字果然不是叫着玩的。</p> <p>四十多分钟后,我们终于登上南天门,豁然开朗,无限风光决眦竞入,仲夏的草甸、松林等植被因着海拔,绿的深浅浓淡、层次分明,缠绵千嶂里。巨大石海和石阵石河随处可见,或从山脊上一泻万里气势恢宏,或在沟壑底万马奔腾如重兵压城,阳光下每一块硕石都反射着刺目寒光,裹挟着浓重的肃杀荒凉,撞击着眼球、心魄,这份震撼实在难以言表。不容易啊,今日始见秦岭真容,虽然只是冰山一角。</p><p>相传上古年代,洪水纵横恣肆,灾害连连,大地颠簸震动,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东海龙王第九子神鳌,献出四足,以立四极,女娲念神鳌断足之功,谴派他雄镇中央,分流南北,从此天下风调雨顺,水流东去,地维沉稳,鳌山得名,此后就如一道雄伟的龙脊,横亘在中华内陆腹地。</p><p>站在龙脊上极目远眺,云深雾远,神龙不见首尾,不知这蜿蜒旋绕的主脊又衍生出多少支脉峰系,层层叠叠,雄浑苍茫直到天荒。这里的山并不像南太行那样锋芒毕露,很像一个登峰造极的太极高人,左一个云手,右一个云手,功力内敛,跏趺于天地,不露声色。大概只有在角峰、刃脊、槽谷、冰斗湖、石海、石河这些第四纪冰川遗迹处,才会流露出中原霸主那浑然天成的睥睨威严。</p><p>徒步在这座有着亿万年钟灵造化的巨大山系里,我们这些终其一生也难满百年的人类何其羸弱渺小?如鲫鱼过江般前仆后继的鳌太穿越,也不过是证明了你在佛祖手掌心里曾经成功地翻了个大筋斗。在高深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何来征服一说?我们征服的只能是自己!</p> <p>金字塔1看得很清楚,外形就像石块垒砌的等腰三角体。走近后会发现大多石块肥硕无比,任意横陈,和草甸路间替穿行。塔1是需要攀顶翻下的,塔2则是在快到顶端的时候横切过去,有时为了绕过壁立的岩石,要下切到半坡,而后再向上拔,起承转合,难度和强度都不小。翻塔2的时候不知怎么就踩上了一块摇晃的砾石,心跳都漏了半拍,只觉得失衡的自己马上就要被大风横扫下跌了,凭本能顺着倾倒的方向往旁边斜立的石面上跨去——还好!这里的花岗岩层面粗糙,摩擦系数挺大,虽然石头倾斜度不小,登山鞋仍然很好的抓牢了。这次小惊吓让我心里对石海翻越有了阴影,再过类似的路段时宁可绕行或者慢一点,每次选准落脚点后,我都和神经病一样用登山杖不停地敲戳唯恐它不够稳固再次闪我一个没商量</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午二点多,我们来到了九重天塔脚,坐在垭口小息片刻,准备一气翻越今天徒步的最后一道关卡。</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九重天相对前面两座切磋过的塔峰而言,明显属于超级对手。远观石海仿佛静音模式下从天而降的巨大飞瀑,身处其中才顿悟到它原本是横无际涯不见彼岸的人心欲海。一波波汹涌的浪潮此起彼伏,在半腰处突然暴涨,潮卷云霄,屏立几百米,目难测顶。今时的我们就是飘摇在这怒潮里的小小扁舟,满载着冲顶的渴望,无论此行会有怎样的艰险,走到这一步,是决计要拿出背水一战的勇气搏上浪尖的</p> <p>开始还是草甸和石海交杂上升,越往上爬,草甸路越少,往往费力绕过去不走几米又是石海,还不如循着明显有泥土踏痕的石块直接上爬呢。可是又不能一味的跟着前面人走,因为背着重装包的我不敢跨越,尤其是两块石头中间是很深的石缝的时候,那就只能左右找合适的石头绕上去了。绕了几次就偏离了前队,后来干脆走走看看,踅摸着哪合适就顺着哪往上爬,经常爬着爬着就把自己困在几米高的石头下方了,那就平移。也有些时候感觉面前的石头无法攀越,却发现背阴的缝隙里刚好有块长着褐色苔藓的小石头,借着这半步力就能狼狈地爬上去,这些石头出现的时间地点实在巧妙的很,似乎特意针对我们这些五短身材的笨驴早早预备下的一样。越往上爬,越能感觉到九重天仁厚,虽然石海巨大骇人,可是绝不会让你走投无路,寻寻觅觅总是能找着适合自己的路线,很有点破阵子的味道。这个感知可太动心了,我干脆就放开了在石海里穿绕过来穿绕过去,只捡那些架支牢固、石面平坦、落差不大的地方蹦跶,爬了个酣畅淋漓不亦乐乎。</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等我磨叽登顶后,山河和向导已经被岚风吹了个透心凉,只给我五分钟喘气时间。嘿嘿,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雪白的云海翻滚着从九重天斜对着的山脊上奔涌俯冲而下,气势磅礴,特别像传说中的瀑布云。云海不停变幻,千百成形,真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啊。大约一根烟时间,突然地,云海就和来时一样瞬间消失的一干二净,天地回归晴明,恍若一梦。如果我们早早登顶或者再迟一会,可能就无缘这场际会了,简直就是掐着我们的时间量身定制的,天意啊,太感念秦岭对我们的厚爱和嘉 奖了。</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种难得一见的奇景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比登上九重天还强,我们一路絮叨着前往大石河。路迹很明显,游弋在绿野小花中,温柔地引领我们向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途中远远看到了两头米白色的休闲羚牛,很警觉地跑了。我们一路上基本是踩着羚牛的蹄印和粪便过来的。</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扎好帐篷后我们分成两组,一组打水,一组去遗弃的垃圾堆里翻检气罐(我们自带的液化气昨天点篝火基本用完了)。营地里彻底废弃的垃圾要不焚烧了,要不就集中在一些土坑里,能够让后来人利用的物品则放在显眼干净的地方。我们的运气照样不错,划拉了十来罐兜了回来。</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余晖里,小分队成员们随意散坐,炉头呼呼地旺着蓝紫色火苗,山河拿出珍藏版的牛肉和一瓶杜康(真能负重啊),捧着新煮的热茶,看看队友们胡子拉碴的笑脸,听着他们高兴地分享今天的遭遇,我也不由得咧了一个浮肿的微笑————斜阳不语,时光静美,一饮一啄,意满心得,今天实在是大大地美啦美啦美啦滴!</p> <p>D5:6月28日。晴。万仙阵(3564M)——跑马梁——雷公庙——拔仙台(3767m)——大爷海——大文公庙——小文公庙——上坂寺——下坂寺</p><p>不到八点,我们就登上了万仙阵,比上班还积极。几天来第一次出现了大汗淋漓的状态,前四天一直行走在山脊和南坡,风大雾重,穿着冲锋衣都不怎么出汗——今天的太阳有点太狂热了,不就是马上要完成穿越了吗?至于这样兴奋吗?</p> <p>万仙阵海拔3564米,襟连跑马梁,平旷开阔。 “孔明北伐布疑兵,跑马梁上石人阵”,传说诸葛亮效法前朝韩信,在此高寒之地操练兵马,强化蜀军高寒作战能力,更在这广阔的跑马梁上用巨石演变八卦布阵之法。万仙阵里怪石林立,许多玛尼堆夹在其间,风吹石鸣,如果遇到雾天,确实像扑朔迷离、变化万千的疑兵石阵。</p><p>跑马梁名实相符,是一道近20公里的长岭。岭上起伏不大,一块块巨石平整规矩的镶嵌在草甸中,和特意铺设过一样。走过路过的时候,会发现巨石上有许多马蹄状的石窝,传说是刘秀骑马登临太白山顶,见山脊平缓,纵马奔驰马蹄所踏留下,跑马梁也由此而得名。我们几个自然也是撒开了驴蹄儿狂飙,痛快体验了一把“放马平川不须言,高山跑马谁得见”。</p> <p>途径雷公庙,破败的令人心寒,不过好歹是线路里一个重要标识,必须得拍照留念,表示曾经来过。拍照时看见到对面影影绰绰有驴友过来,山河立马高兴地嚎了一大嗓子,对方纷纷挥手致意。啊咿呀咿啊咿呀咿嘚咯呔嘚咯呔嘚咯呔,可算见到活人了!真不知道以前的隐士是怎么狠下心把自己与世隔绝开来的,我们这才进山几天就憋屈的不得了。&nbsp;</p> <p>半路碰面,是当地向导带着三名南方驴友准备去往都督门。刚招呼了一声,那位向导就问:“你们在万仙阵看见尸体了没?” 原来不久前又有三名驴友遇难了。心里说不出来的沉重,虽然素不相识,可是走在这条线上,他们就是我们的战友。希望万仙阵里那些有灵性的玛尼堆守佑好难友的魂灵,护他往生平安,也保佑那些仍然拼搏在路上的伙伴顺利穿越。</p><p>继续前行时捡了四个在西安上大学的孩子,背着小巧的旅游包,从太白景区上来要去铁甲树。向导很无奈地告诉他们走错了,给他们讲解了半天线路,孩子们还是懵懂不明。好在他们决定跟着我们一起走,从景区原路返回。我们也把提起的心放了下来,真怕这些孩子初生牛犊不怕虎还不听劝,没有帐篷,没有雨具,没有食物,如果他们们非要追着前面的队伍走的话,后果难料。</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队伍扩充了一倍,稍微调整了下队形,孩子和女人走在中间,山河、平凡负责收队。&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去往拔仙台是一路缓上,依然会遇到石海,只是这里的石海特别类似天梯,一块一块累加叠高,很有登台领奖的意思:鳌太穿越就是一款大自然研发出来的攻关游戏,难度是一天天递增,每一处的石海险峰都是天然关卡,潜藏危机,当你一关关闯过,登上万仙阵后,脚下可以“跑马”的高速路就是最好的系统提示:恭喜这位玩家,你已胜利通关,请沿当前道路继续行走,登顶拔仙台后,将自动刷新你自虐的最新星级,同时你已获得这个级别可以欣赏到的全部美景。&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同属一个山系,越往东走,人文气息就越浓厚,就好像两个“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教学老师。鳌山特别严厉,不苟言笑,直接用麦秸梁、飞机梁、金字塔等艰险翻越以及无数次“U”型大环绕,让我们的筋骨一次就牢牢记住什么是刃脊、角峰、石海、冰川槽谷。太白山则风趣很多,引经据典,每一处冰川遗迹都配有动人传说,深深地印入我们的脑海。比如跑马梁上的”蹄窝’, 地质学名叫冰臼,除了刘秀跑马的传说外,.还另有一个传说:当年周文王和殷纣王为了争夺政权,在这里摆开战场,一连打了几十年的仗,石头间的"马蹄窝"就是他们打仗时留下的。我们一边移动驴蹄,一边脑补当年两军对垒时万马奔腾、喊杀震天、刀光剑影的恢宏场面,向拔仙台冲杀过去。&nbsp;</p><p>快到拔仙台的时候有路标了,顺着指示爬到半坡,看见两个鹅卵状湖泊,那是二爷海和三爷海,据说是玉皇大帝命三个儿子来太白山顶修炼时的化身。地质勘考确定,大爷海和二爷海是冰斗湖,三爷海是冰蚀湖。</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五天的艰辛跋涉,我们终于登上了巅峰!&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四纪冰川绝对是一位出神入化的顶级艺术大师,在秦岭群峰之巅,刨蚀雕塑了这个不朽的杰作——拔仙台。拔仙台海拔3767.2米,是典型的角峰,成不规则三角形椎体,相传是姜子牙发榜封神之地。登临此处,回望来路,只见苍龙巨脊盘旋,穿云破雾叱咤百余公里飞腾而来。拍栏御风,拔仙台陡峭凌空,参云入斗,顿生乘扶摇直上九天的一腔豪气————“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诚然!&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拔仙台短暂逗留后,我们一路下降向太白明珠大爷海奔去。路明显人工开发过,很陡。人在险途,心却早已飞去了那一汪绝代风华的碧玺寒池大爷海湖水冰清纯澈。</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站在湖畔,习习凉意拂来,顿觉浑身燥热全无,心旷神怡。大爷海周边并不见寻常的花花草草,只有许多和他一起共渡过漫长冰川纪的砾石,从他最初成型时就不离不弃陪他直到地老天荒。湖边有一种小鸟,守护在池旁,池中一有落叶,它立即衔走,使得池水无寸草点尘,被人们称为"净水童子"——有没有红袖添香的感觉?&nbsp;</p> <p>这个椭圆的冰斗湖深不可测,许多探险者包括外国探险者进行了多次探索,大多无功而返。保护区组织的探险数据是18米,这个深度只是他们从当时的下潜处到触摸实体后的垂直距离,而大爷海的真正“海底”在哪里还是个迷。 风乍起,大爷海边上简易的铁皮房顶被吹得叮里咣啷作响,而大爷海的湖面却只是轻微泛起涟漪,揉皱一池金色阳光,鳞鳞点点,潋滟不可方物,真真是静水流深,宁能致远啊。希望能借得大爷海一点灵气,让我在浮华嚣躁的尘世里也能修得这份超然。&nbsp;</p><p>因为要在六点以前赶到下坂寺搭乘景区的区间车,此后的路上就是走马观花。从大爷海到天圆地方的这段路简直痛苦,不见林木,一路被热情过火的太阳烧烤蒸腾。好在沿途视野开阔,景观不错,太白山各条山脊都一览无余,沟壑纵横,山高谷深,极为壮美,也算有失有得吧。&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下坂寺乘车近两个小时才到景区大门,蛇形公路十八弯,每一处转角都立着标牌,以此处海拔代表性植物命名路段,很有意思。一路山水相依,婉约迤逦赏心悦目,时不时会看到各种风格的度假山庄,这才是烟火的味道啊,也是直到此刻,我们才非常确定以及肯定:我们终于重回人间了!&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生命很短暂的,弹指间我已经快走到知天命的年龄段了。对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来讲,那意味着可以放心开心去徒步的时间越来越少。我无力挽留时间,只能鞭策自己抓住机遇尽可能多地到处走走。鳌太是我徒步梦想中的一颗种子,从得知有熟悉的领队要组队走线的那一瞬,就完成了破土、萌芽、成长的全部阶段,奔五的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犹豫,一念既起,付诸行动。 归来,我的鳌太不再只是一纸空谈的梦,它成为一次难忘的历练 ,而我其他梦想的种子还深埋在未知的命运里,等待它的也许是衰老,也许是类似此次成行的某个节点......</p><p>谨以此文欣慰自己喜爱徒步的心,与我的伙伴们共享心路历程。</p> <p>小结:1、天气总体说来很给力。前三天夜间下雨白日停,虽然有雾,有向导在没有出现迷路状况。行走在山脊,耗水小,所以不需要背满水袋,少背几斤水对重装爬升是什么概念,尤其是体力较弱的人,你懂得。后两天晴,翻越九重天的时候特别顺利,就是第五天太阳把皮肤晒伤了。 2、向导熟悉路线,尽责,五天的路线规划提前和我们进行了交流,体力分配合理,营地水源充足。 3、成员实力相差不是很大,各自背负自己的物品。平凡收队,山河跟着向导,负责前后呼应,随时根据成员的节奏调整速度,始终保持队伍紧凑连续——独立而团结。 综上所述,此次成功穿越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有成全之美意,人有不懈之努力。</p><p>鳌太有风险,穿越需谨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