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初1第3讲 </p><p> 赋句的类型(2)(隔句·漫句)</p><p>上一讲我们讲了这几个内容: </p><p>一、骈句的类型</p><p>二、壮句及其用法</p><p>三、紧句及其用法</p><p>四、长句及其用法 </p> <p>下面开始新的内容的学习:</p><p>本讲提纲:</p><p>一、马蹄律</p><p>二、隔句的概念及其分类</p><p>三、隔句的特点</p><p>四、漫句及其用法</p> <p>一、马蹄律</p><p> 马行走时,其特点是“斜对角迈蹄”。即如果左前蹄向前时,其右后蹄亦随之向前,然后,右前蹄向前,随之左后蹄向前,如此循环往复。出蹄的先后顺序是左前蹄,右后蹄,右前蹄,左后蹄。简单点说,就是“左前右后右前左后”这样的一个规律,如果我们将左边比作“平”声,右边比作“仄”声,即成“平仄仄平”。同理,如先以右蹄迈出,即成“仄平平仄”,这就是马蹄律的声律规则。一个隔句走马蹄,就是指隔句的四个句脚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而一篇骈文走马蹄,指的就是全文的句脚字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关于马蹄律的运用,以后的课程中,我们还会继续探讨,今天只做简单介绍。 </p> <p>二、隔句</p><p> 《赋谱》中说:凡赋句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合织成,不可偏舍。</p><p> 上一讲前面我们讲过,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文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得来的经验。原因是句子太长失去灵动;韵字相隔太远,读起来韵味不足;一句之中,若长过于九字,也很难通读。这是符合汉语发音的特点以及大多数汉人的蕴气多寡来确定的。若需要表达更深的意思而必须增加句子长度时,通常就会把句子变为隔句来写。</p><p> 那么,什么叫隔句呢?</p><p> 隔句,就是相隔一句对仗,因此又叫“隔句对”。这是赋句的基本句式之一。它和对联中两分句的联相似,也有人称为“分句对”或“复句对”。隔句分为六类,分别是:轻、重、疏、密、平、杂。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一介绍。 </p><p>1)轻隔:前四字,后六字。</p><p>例1:</p><p>覆地则微(1),庶表三冬之候(2);</p><p>翻空虽小(3),那无六出之姿(4)。</p><p>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p><p>例2:</p><p>谢氏林亭(1),尽在回眸之内(2);</p><p>梁王池馆(3),无非跬步之中(4)。</p><p>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p><p>2)重隔:前六字,后四字。与轻隔颠倒。</p><p>例1:</p><p>天边之雁应迷(1),微交月影(2);</p><p>松际之烟已失(3),稍助山明(4)。</p><p>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p><p>例2:</p><p>磐石华而若鉴(1),洗尽纤尘(2);</p><p>苍松翠则如蓝(3),拂开碧峪(4)。</p><p>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仄平平仄。</p><p>3)疏隔:前三字,后五至八字。</p><p>例1:</p><p>望曲来(1),绿蛇之宛转(2);</p><p>观斜往(3),紫燕之轻盈(4)。</p><p>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p><p>例2:</p><p>水风轻(1),荡之萍花渐老(2);</p><p>月霜冷(3),飞之梧叶飘黄(4)。</p><p>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p><p>例3:</p><p>临紫宸(1),明宫殿千门而洞照(2);</p><p>出黄道(3),辉林泽八极则增光(4)。</p><p>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p><p>4)密隔:前五字至八字,后六字至九字。</p><p>例1:</p><p>征老君之语(1),谦柔胜于刚强(2);</p><p>验夫子之文(3),积善由乎驯致(4)。</p><p>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仄平平仄。</p><p>例2:</p><p>太平阶之上(1),同少昊感之以呈祥(2);</p><p>安寿道之中(3),异发王指之而比盛(4)。</p><p>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仄平平仄。</p><p>5)平隔:四个分句字数相等。前后或四或五字至七字,这是遵循古人在赋文中平隔用法的频率而定的。</p><p>例1:</p><p>金杯共色(1),对酒当歌(2);</p><p>玉兔增鲜(3),临花照水(4)。</p><p>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仄平平仄。</p><p>例2:</p><p>扮碧霄以增媚(1),捧金乌而徐飞(2);</p><p>妆霞彩而无骄(3),垂沧暝则沉醉(4)。</p><p>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仄平平仄。</p><p>6)杂隔:前四字,后五、七、八字不限;或后四字,前五、七、八字不限。</p><p>例1:</p><p>无昧不察(1),逢昏则显咎(2);</p><p>无贤不感(3),遇圣乃呈慈(4)。</p><p>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规律为:平仄仄平。</p><p>例2:</p><p>空庭欲曙(1),通宵之瑞露盈盘(2);</p><p>幽径无风(3),一片之春冰在地(4)。</p><p>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规律为:仄平平仄。</p><p>例3:</p><p>腾辉于鸳鹭之行(1),若离若合(2);</p><p>委照于熊罴之旅(3),或友或群(4)。</p><p>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p><p>例4:</p><p>天幂幂而云低茂苑(1),谢客吟多(2);</p><p>野萋萋而草夹秦淮(3),王孙思起(4)。</p><p>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仄平平仄。</p> <p>三、隔句的特点:</p><p> 1、单边都有两个分句,共4个句子:隔句由两联四句组成,之所以把它归类到骈句之中,第一,是古人这样划分流传下来。第二是因为它虽然是四句,却是两两相对,也就是说由两组骈句组成、这里的两两相对,并不是我们前面学过的骈句一样,随便凑两句就可以了。</p><p> 2、四个分句句脚符合马蹄律: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非此即彼;</p><p> 以上例句,非常清楚明白。</p><p> 3、隔句的四个分句中,(1)跟(3),(2)跟(4)相对,并且四句的意思相近或相对。它们并不是两两相对的分开体,而是四句意义相互连在一起的交互对偶。四句的基本规则是以 (1)(3)句为主,(2)(4)句为辅。</p><p> 4、隔句必须有分号:隔句是在前两个分句和后两个分句之间要用“;”。在这里补充一点说明,辞赋是以一个骈句为单位组成的,骈句的标点一定要标的正确,因为它是骈句句式的标志。</p><p>这六种隔句,是写赋必备和经常要用到的,但使用时务必间开,就使用频率来讲,轻、重为最,杂次之,疏、密次之,平为下。</p><p> 除以上六大类之外,另外还有两分句以上的隔句,属于“非常式”的范畴,我们就把这类隔句统称为“非常式隔句”。</p><p>例:</p><p> (1)其隐也,则杂昏昏、沦浩浩,晦英姿兮自保,和光同尘兮合于至道;</p><p> 其遇也,则散奕奕、动融融,焕美质兮其中,明道若昧兮契彼玄同。</p><p> ——《披沙拣金赋》柳宗元(唐)</p><p> (2)圭,锐也,睿作思而百志灵;</p><p> 镇,安也,安于道而万物宁。</p><p> ——《镇圭赋》元稹(唐)</p><p> (3)且夫利器久翳,铦(xiān)锋不全。参差冰缺,掩冉苔联。价减千金之直,文灭七星之躔(chán)。非夫坚石之锻乃砺乃,巧匠之藏焉修焉,又安得而昭宣?</p><p> 若乃君上初临,德声未溥。令不尽一,名不咸五。筮微子牙之兆,衮阙仲山之补。非夫忠臣之扶危持颠,英俊之左弼右辅,又安得而稽古? </p><p> ——《金受砺赋》李程(唐)</p><p>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特别把上下句分段排列,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p><p> 单边从三分句到九分句甚至更多分句的都有。不过,这一类的隔句使用较少,目前读过的赋中,尚只有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并序)》。文章不过592字,却5处使用了非常式隔句,最长的单边就有7个分句之多,全文主体几乎都是由非常式隔句组成。其他文中都是偶见一两句。关于非常式隔句,这里提出来与大家交流,目的是让大家了解,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看到这样的句子也就不感到陌生或者奇怪之类。</p><p> 非常式隔句,由于这类隔句用得不多,不属于主流,我们在自己创作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这种非常式隔句。</p> <p>四、漫句及其用法</p><p> 1、漫句的定义:漫句,即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少则三四字,多则二三句。</p><p> 如:</p><p> 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p><p> ——《风赋》(宋玉)</p><p> 直端门而未出,天锡予以灵瑞。</p><p> 是何祥而何吉? </p><p> ——元稹《郊天日五色祥云赋》</p><p> 若事因感甄而名托洛神,间有之耳, 岂待明帝始改 ? ---- 曹植《洛神赋》</p><p> 这些就是漫句,也叫散句。</p><p> 2、漫句的用法</p><p>1)漫句的使用,既可发感慨,亦可执笔点睛;</p><p>2)骈文或骈律赋中,一般用于文章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不必用;</p><p>3)唐宋人用“漫”,尚用“古偶”之法,更见苍劲;</p><p> 古偶句的概念,我们在第一讲的时候就介绍过了,指的是相同序位上有相同的字。</p><p>如:</p><p>因五行以修五事,由五常以厚五德,</p><p>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以除五贼。</p><p> 这样的“古偶”手法,杂之一些工整的骈句,读来是不是确实气象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古偶句,因为不符合后来骈句的严格要求,辞赋界把它划为散句!</p><p> 再强调一下:我们要求漫句不要使用在文章中间,放在每段的首句和尾句最好。</p> <p>本讲提纲:</p><p>一、马蹄律</p><p>二、隔句的概念及其分类</p><p>三、隔句的特点</p><p>四、漫句及其用法</p> <p>赋31初一第3讲作业</p><p>学号、昵称</p><p>一、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明了回答下面的问题(尽可能不要复制讲义)</p><p>1、什么叫马蹄律?</p><p>2、什么叫隔句?隔句有什么特点?</p><p>3、隔句有哪几种?</p><p>4、什么叫漫句?漫句的用法有哪几种?</p><p>二、自己摘抄《声律启蒙》三江部分(3小节),结合该部分内容请完成下列练习:</p><p>(请将您摘抄的3小节复制粘贴来,再做以下练习。这样方便老师评阅。)</p><p>1、说出本段(3小结)中有至少两个典故(不会的,群里相互讨论学习,禁止抄袭!)</p><p>2、以本段内容为素材,造壮句、紧句、,长句、轻隔句各一组,用“组篇法”并组成一篇短文!(无需写成一篇赋文)</p><p>温馨提示:</p><p>1、顺序:壮、紧、长、隔依次相随;</p><p>2、壮句前加提引词;</p><p>3、长句需加上虚词;</p><p>4、隔句需要走马蹄。</p><p> (由于提引词还没有正式学到,建议大家先模仿讲义中的例句)</p><p><br></p> <p>赋初一第3讲作业:</p><p>一、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明了回答下面的问题(尽可能不要复制讲义)</p><p>1、什么叫马蹄律?</p><p>平仄仄平、仄平平仄是马蹄律的声律规律。</p><p>隔句的四个句脚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就是符合马蹄律。</p><p>2、什么叫隔句?隔句有什么特点?</p><p>隔句就是相隔一句对仗,也叫隔句对。</p><p>隔句的特点:</p><p>1)隔句有四个分句,单边各两个分句。</p><p>2)四个分句句脚符合马蹄律。</p><p>3)隔句的四个分句中,1分句与三分句相对,2分句与4分句相对,并且四句的意思相近或相对。</p><p>4)是以一三句为主,二四句为辅的四句意义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交互对偶。</p><p>5)隔句是在前两个分句和后两个分句之间要用“;”。</p><p>3、隔句有哪几种?</p><p>有轻隔、重隔、平隔、密隔、疏隔、杂隔。</p><p>4、什么叫漫句?漫句的用法有哪几种?</p><p>漫句,即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少则三四字,多则二三句。</p><p>漫句的用法:</p><p>1)漫句,既可发感慨,亦可执笔点睛。</p><p>2)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在文章中间使用。</p><p>二、自己摘抄《声律启蒙》三江部分(3小节)</p><p>三 江</p><p>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p><p>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 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p><p>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 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逄。 pang(音旁)</p><p>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p><p>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p><p><br></p><p>旌对旆,盖对幢,故国对他邦。</p><p>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 </p><p>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对钟撞。</p><p>清风生酒舍,皓月照书窗。 </p><p>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 </p><p>夏日池塘,出没浴波鸥对对;</p><p>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p><p><br></p><p>铢对两,只对双,华岳对湘江。</p><p>朝车对禁鼓,宿火对寒缸。 </p><p>青琐闼,碧纱窗,汉社对周邦。</p><p>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 </p><p>主簿栖鸾名有览,治中展骥姓惟庞。 </p><p>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p><p>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p><p><br></p><p>1、说出本段(3小结)中有至少两个典故</p><p>1)苏武牧羊:苏武为西汉武帝时人,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匈奴,曾卧冰吞雪。</p><p>后在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边上牧羊,历经艰辛,十九年后才回到西汉首都长安。</p><p>2)庄周活鲋:庄子在路上遇到一条鲋鱼被困在有少量水的车辙中,已经快要于死了。鲋鱼向庄子求救,庄子说:我将要到吴越(今江浙一带)去,到了以后,我一定修堤坝堵住西江,让西江水倒涨过来救你。</p><p>2、以本段内容为素材,造壮句、紧句、长句、轻隔句各一组,用“组篇法”并组成一篇短文!(无需写成一篇赋文)</p><p>壮句:青琐闼,碧纱窗。</p><p>紧句:笙箫细细,钟鼓摐摐。</p><p>长句:清风生于酒舍,皓月照于书窗。</p><p>隔句:</p><p>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p><p>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p><p><br></p><p>组篇:</p><p>观夫青琐闼,绿纱窗。笙箫细细,钟鼓摐摐。清风生于酒舍,皓月照于书窗。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p><p>......................友情提示....................看看是啥......................</p><p>本讲作业注意:</p><p>1)长句和隔句别忘了加虚词。</p><p>2)轻隔,是前4后6。在加虚词的同时不要忘记了。</p><p>组篇:</p><p>就是把你找出来的壮、紧、长、隔(句),按顺序(壮紧长隔)依次排列组成一小段文。当然,根据所学:该加虚词的加虚词,该加提引词的加提引词……</p><p> 哪些为提引词?</p><p>比如:观夫、若夫、且夫、然则、及至……</p><p>很多</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