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蒲城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p><p>蒲城古称“重泉”、“南白水”,是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时间的诞生地,陕西产粮第一大县,被称为酥梨之乡和焰火之乡,周边有唐桥陵、唐泰陵等雄伟的唐代帝王陵墓。蒲城还是国民革命军上将杨虎城和“以尸血谏”道光皇帝的清代名相王鼎的家乡,故有“将相故里”之美誉。</p> <p>玄宗泰陵</p><p>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元献皇后杨氏合葬墓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唐泰陵以山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气势磅礴,典型的大唐皇陵风格。</p> <p>唐玄宗(公元685-762年),名李隆基,又叫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母窦皇后,封临淄郡王,后因平“韦后之乱”,拥睿宗复位有功,被封为太子。</p> <p>现存石刻有:华表、天马、鸵鸟、石翁仲、石狮等。这些石雕刻工细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瑰宝珍品。</p> <p>远处的小山包就是陵墓</p> <p>唐元宗泰陵碑</p> <p>杨虎城旧居</p><p>杨虎城将军纪念馆(3A)位于陕西省蒲城县槐院路29号,是在杨虎城将军故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p> <p>杨虎城将军故居又称杨公馆,建于一九三四年,占地总面积1376平方米。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建筑形式为关中典型的“四进式”建筑。</p> <p>纪念馆的建筑形式为关中典型的四进式建筑。占地总面积为1376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p> <p>东院为正院,为杨虎城将军及其家人的居住地。</p> <p>西院为偏院,为杨虎城将军的花园及书房所在地。</p> <p>蒲城清代考院博物馆</p><p>蒲城清代考院博物馆,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关镇东槐院巷17号。始建于清光绪十七(1891)年,占地6200平方米,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p> <p>推开考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匾额,上书“天开文运”,意思是上天给予读书人步入仕途的机会。</p> <p>现存主体建筑有门厅、考舍、伦秀堂、浴室院、官厅等七十余间,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童生考试场所。</p> <p>如果把当时科举考试按其等级划分的话,那么处于金字塔最顶端的是殿试,而处于最基层的则是县试,通过了县试,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和院试,参加县试、府试、院试的考生统称为童生,童生参加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当时这里举行的便是县试、府试和院试,蒲城考院就是在科举制度下考童生出秀才的地方。</p> <p>第二院落是考院建筑群最主要的部分,两边相互对称各12间,共24间“考舍”组成的“文考区”</p> <p>考院的伦秀堂,这座雄伟的大殿就是武生进行军事理论考试及武生考内场的地方。现为展示武举考试场景的地方。</p> <p>林则徐寓所</p><p>禁烟英雄林则徐曾居住蒲城,而且县城至今仍有一座林则徐纪念馆,却是鲜为人知。</p> <p>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宽10多米,四进三院,房屋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精美的砖雕、木雕随处可见。这是王益谦的故居(王鼎族弟)</p> <p>1847年初民族英雄林则徐来蒲城为他的恩师王鼎守心丧时居住的地方,这是陕西省内唯一保存下来的林则徐三次来陕期间,曾住过的一座完整的寓所遗址。</p> <p>院内展出了当时抽大烟使用的各种烟枪。</p> <p>王鼎故居</p><p>王鼎纪念馆位于蒲城县内达仁巷54号,原址系王鼎的出生地。</p> <p>王鼎,字定九,号省匡,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道光二十二年四月晦日(1842年6月8日)深夜,终年七十五岁。</p><p>在嘉庆元年中二甲第三名进士。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p> <p>一进王鼎纪念馆大门,正中置有3.6米高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塑像呈古铜色,由国家级美术师陕西省雕塑院院长王天任亲手雕塑,其神态逼真,形象伟岸。</p> <p>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赞成林则徐禁烟抗战。</p> <p>道光皇帝送给王鼎的匾</p> <p>在蒲城县,以及周边的几个县,有许多唐朝皇帝的陵墓,状况不一。许多只能外观一下,或者只看一下墓碑,还有的已经看不到什么东西了,只能看到陵墓的一个小山包。</p> <p>唐惠陵</p><p>唐惠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宪的墓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中国古代对太子(未来皇帝)的册立有 “立长不立幼”的传统,李宪身为长子本当被立为太子,但他后来主动把太子之位让给了有能力有才学的三弟李隆基(即唐玄宗)。玄宗感他的恩德,在大哥去世之后,追谥他为“让皇帝”,并陪葬父亲睿宗的唐桥陵之旁,称墓为惠陵。被立为太子,但他后来主动把太子之位让给了有能力有才学的三弟李隆基(即唐玄宗)。玄宗感他的恩德,在大哥去世之后,追谥他为“让皇帝”,并陪葬父亲睿宗的唐桥陵之旁,称墓为惠陵。</p> <p>唐景陵</p><p>景陵是唐宪宗李纯和懿安皇后郭氏、孝明皇后郑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西北7公里的金帜山。李纯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春正月,李纯暴崩于大明宫中和殿,终年四十三岁,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p> <p>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建于唐开元盛世的帝王陵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千米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p> <p>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唐睿宗李旦在长安驾崩,归葬桥陵。桥陵略呈长方形,东西长2871米,南北长2836米,总面积852万平方米。</p> <p>唐睿宗桥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是唐代繁盛时期的代表,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p> <p>獬豸是其中最典型的:雕刻精美、细腻。</p> <p>目前还有38尊石刻(动物,人物)排列在宽达110米、长625米的神道两旁。有些石刻已经不完整了。</p> <p>唐献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西,为唐代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公元635)的陵寝。是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渊驾崩,葬于献陵。</p> <p>碑后面的小山包是墓地。</p> <p>唐献陵原本很大,但损坏的很厉害,文物所剩无几。这是留在现场的一座石虎</p> <p>唐敬宗庄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东北十五公里陵前乡柴窑村东250米。</p><p>唐敬宗,李湛是唐朝第14位皇帝(包括武则天在内)。16岁即位,18岁驾崩,在位2年。据史料记载,他在位时仍是一个贪玩的少年,在位期间,游宴无度,荒于国政。他依然宠信宦官,贪图安逸,击球玩乐,留恋女色,不问朝政。</p> <p>唐中宗定陵,李显墓</p> <p>定陵是中宗李显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宫里乡狮子窝村北,南距县城13公里,在关中唐十八陵序列中居第四位。李显是武则天第三子,显庆元年(656)被封为太子。唐高宗死,李显即位,仅仅55天就被武则天赶下了台,封为庐陵王。继而武则天第四子李旦上台,当了五年多的傀儡皇帝,就把皇位拱手一交一 给了武则天。</p> <p>唐德宗崇陵</p><p>唐崇陵是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45公里处的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南麓。</p> <p>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二十三日,李适(发音为:Kuò)驾崩于皇宫中的会宁殿,时年64岁,庙号德宗,葬于崇陵。</p> <p>崇陵依山为陵,居高临下,山环水抱,墓冢高突,全部用青石垒砌,嵌凿石槽,浇灌铁汁,卡有铁板,十分坚固。陵园方圆20公里。石刻保存基本完好。</p> <p><br></p><p>唐宣宗贞陵,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50公里处泾阳县白王乡崔黄村。</p> <p>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1]-859年9月7日/10日[2]),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7日/10日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p> <p>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他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p> <p>贞陵还算保护的比较好的一个陵墓。华表,石人,石狮,石马还都存在。</p> <p>唐朝皇帝的陵墓,在形式基本上是一样的。在陕西,保护的最好的就是唐玄宗泰陵。</p> <p>唐朝一共有二十一座陵墓,只有三座不在陕西。只有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墓没有被盗过。</p><p>关中十八唐帝陵,也称“关中十八陵”、“关中唐帝十八陵”、“唐十八陵”“大唐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周边的唐朝十八位皇帝(若计女皇武则天在内则共十九位皇帝)的陵墓,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