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一世缘, 走过六九年走过了七七年, 忆 •杨文杰

闻捷羽莉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作者:闻捷羽莉/顾</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原创:词/文/图</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去年的今天,痛失我夫君,心也随之而去。</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这挥之不去碎心的痛依然时时刻刻痛在心头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在这痛不欲生、万念俱灰的日子,想你——秋去彼岸风凄凄,念你——沉思往事立残阳。</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b></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8hp4wka?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一绺青丝寄今秋</a></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一剪梅 • 无悔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轻风抚叶又入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英姿眉转,泪泉难收。</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念得插队成心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禾田挥汗,平暴歌悠。</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毅学圆梦而立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勤奋耕耘,桃李芳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风华征程终无悔,</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晨晖青山,墨绻云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1.注:插队,是指知识青年到农 村去插队落户。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2.注:平暴,是指1969年夏季发生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和泽普县的米吉提反革命暴乱事件)</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为了热爱的教育事业</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82年他们这拨却后十年的学子毕业了,1983年他被留校任教。</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么些年,他不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也和他的同学们一样,他们这一批七七届的学生满怀激情,用一腔热血努力地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的吸取着知识的养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始终以积极向上的献身精神对待交给他的各项工作。敎学工作,每天总是认真备课到深夜。他始终坚持“竭忠尽智,倾其所有”的敎学态度,不遗余力地培养着新一代有文化有知识的接班人。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着。就是在调任领导的各个岗位上也都是一心扑在工作上,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学校。他的学生弟子们各个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优异,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也为他在敎学和敎学管理中做出的成绩而自豪。</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他任过教务处付处长,政史系总支书记。后来经群众推荐,自治区组织部考察,96年被自治区党委任命为院党委委员纪检委书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07年因为患癌症,手术,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还是因病所累去年离开了我们。</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07年12月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授予新疆喀什师范学院《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这个称号是国家教育部对学院纪检监察工作和他多年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一生工作的肯定。他实现了七七届这代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没有辜负党的培养,没有辜负历史赋予的重任,延着父辈进军新疆,解放新疆,建设新疆的路,将自己的一生也献给了新疆的边疆建设,献给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他工作的笔记本</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上山下乡,平暴担当</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7月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来到了泽普县二公社(今依玛乡)依玛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已经做好了插队落户一辈子扎根农村,当一辈子农民的准备。我们劳动挣的是工分,吃的是返销粮,艰苦的生活和条件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没有柴烧,就要到戈壁滩去挖红柳根,捡牛粪。我们住在单土坯垒起来,外墙没有糊泥巴,窗户是几根木棍棍糊了张纸,门是木板子钉起来的,四处透着风的,屋顶盖着茅草的屋子里。冬天没有炉子,盖着两床被子都不觉得暖和,就在冰冷的土炕上再铺上层麦草。 但是我们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学会了做饭,学会了各种农活。年轻力壮的他干农活不亚于任何人。第二年大家就推举他当了副队长,在公社党委和生产队的领导下,和大家一起抓积肥,抓精耕细作,带头苦干。这一年我们这个队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就在我们下去不到两个月的时候,米吉提暴乱就蔓延到了叶尔羌河畔。这让我们第一次深深的亲身体会到了新疆的边疆建设一直都伴随着和分裂祖国破坏新疆建设的反革命分子的斗争进行着。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少数民族地区 , 公社的民兵只有本公社的维吾尔族民兵,当时公社的王书记即时下令组建了他们这个学生兵的民兵班。</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这个插队的知青点共有12个学生,公社在我们这些中学学生中挑选了他和方沛民两人(我们队其实就四个男生),又在公社的大、中专再教育的学生中挑选了一些男学生,组成了一个由学生组成的武装民兵自卫班 ,当时直接就拉出去接受了战斗任务。</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这个学生武装民兵自卫班,和公社的武装民兵 一样 ,泽普县武装部给他们发了枪,手榴弹,每天巡逻在叶尔羌河沿岸的各个大队,守卫着叶尔羌河沿岸的公社、大队、乡、镇。</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天夜里,他们小组三人按照上级要求在泽普县二公社和莎车县十五公社交界处设伏,他们去包围敌人却遭到敌人的反包围。黑暗中他们和敌人绞在了一起,生死攸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这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学生,这时确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他们身处险境的情况下,面对近在咫尺的敌人、暴徒, 他们没有胆怯,他们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和敌人面对面地,展开了一场黑夜里的殊死的博杀。…… 又经过了枪战他们与后面的民兵一起和敌人以死相拼搏突出反包围,制服了敌人——这伙暴徒。</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的勇气,他们的胆识,展示了他们不畏暴徒的英雄气概。</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时的 他们是知青,可更是征战沙场的勇士!他们在这次的平叛战斗中是在用生命和热血捍卫着祖国的统一和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这个武装民兵班在这次平叛米吉提反革命暴乱的战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这个由学生组成的武装民兵自卫班和公社的武装民兵,在公社的领导下协助莎车县十五公社(现在的一杆旗乡)和该乡社员收复了被米吉提暴乱分子“流亡政府”一度占领的公社所在地—— 一杆旗镇。并配合解放军一起平叛了米吉提暴乱分子“流亡政府”。</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喀什地区都严阵以待,那些日子整个公社形势都特别紧张的,为了躲避这伙暴徒的袭击,公社通知了我们队,我们知青和社员每晚上都躲在青纱帐—— 包谷地里,天亮才回到那茅草屋,再下地干活。</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天中午,他和方沛民两个人回队里看我们。当他们俩荷枪实弹骑着两匹高头大马,那威武的身影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大家都惊喜万分。男同学拉着马,看枪,看手榴弹,围着他们俩问长问短 …… 女同学赶紧做饭欢迎他们。只是我们没有什么好的可以慰劳,只有每天可以吃上一顿的白面汤面条,早晚的包谷饼子,就是在做饭烧水用的一口大锅里贴出来的包谷面锅贴,菜还是女同学利用劳动休息时在地头、埂边采回来的野白菜、蒲公英、曲曲菜等等的野菜而已。</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只可惜,那时的我们没有钱买个相机,遗憾的不能留下这激动的场面,不能留下他们血性男儿当年与敌人英勇斗争的飒爽英姿。</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里我们相知。虽然与他同窗,小学、初学、高中同在一个班,但没有说过话。他说我傻,是啊,这也印证了钱钟书说过的“女人傻起来是没底的”。当他向我走来的时候,我却放弃了可以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可以衣食无忧,可随军的日子。不顾家里的反对,选择了对他的了解和信任,选择了身无分文的他,选择了他是我的依靠和他一起同甘共苦 挣工分,选择了相信我们共同的信念。</b></p><p> </p><p> </p><p> </p><p><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69年插队 再教育的时候我们没有相机,没有留下照片。只有我们队的四个男同学进县城时,在县城唯一的小相馆拍下了这一张珍贵的照片。右边的两人参加了当年的平暴战斗。</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七七年面临十年后的高考</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七七年的高考就定在当年的冬天,消息传来我们都非常激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可是我们在泽普县消息来的没有那么快,喀什的我们那些同学早就行动起来了,忙着加劲复习,报名应考,还有喀什二中的老师上辅导课。真是让我们好生羡慕。</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开始他没有说要报考,可谁都知道这次机会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么难得,是每个知识青年对大学学习的向往,都有着共同的求知欲望。我们是高67级的学生 (人称:老三届),不考真是可惜,我们家无论如何也要走出去一个这是我的想法,明年他就没有机会了(报考有年龄限制)。我得把这个希望先给他,不要留下我们这代人上不了大学的遗憾。只是有了家 ,有了两个孩子让他踌躇不前,我知道那是他放心不下我们。为了不失去这个机会,为了解除他的顾虑和他商量,两个孩子我来管,让他放心去考。有了我的支持和承诺他答应了,去考。</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可他还有为难事,领导没有同意,他在县委宣传部的工作停不下来。要复习的书也还没有着落,书店也没有卖的。他又下乡了。心急之下还是找我留在家里的高中课本吧,赶紧给家里写信让我姐把我的高中课本找出来,从喀什寄了来。</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时离高考只剩七天了,他说县委的领导还没有同意,估计是考不了了。最后还是在我再三催促下,他完成了最后一趟离县城最远的6公社的采访任务,回来交了稿,领导没法子才同意了报考。</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最后五天才是他坐下来看书的时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冬天虽然寒冷,可这冬日的阳光和我们的心一样火热。</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77年12月11日—13日,这一天终于在数百万青年的热切期盼中来到了,中断了十一年之久的高考在全国同一时间进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就这样他临阵上场,走进了这不平凡的全国570万历届、应届毕业生参考的泽普县考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考完回来说起答题情况,听完,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不等通知下,我就默默的开始着手为他计划该准备的行装。等到通知书到时 ,更是确认了这个感觉——考上了,他没有负我——我的努力和期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这批七七届的大学生有了工作的是可以带薪上学的,我们真是感谢党,给了上学的机会还给了这个好的政策,减轻了上学的经济担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事后,说起为什么县上又同意参考的事,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没有吃透当时的政策,怕强行拦住违反政策。所以离高考没剩几天也就放行了”。其实也就是没有给复习时间,这不就走不了么。</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五年的期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78年开春便是开学的日子,我们回家过年也顺便送他上学。他四年在喀什师范学院读本科,最后一年第五年去了西安“陕西师大”进修。78年他上大学,女儿也要上小学了,过了这个年他也就进学校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其实这五年他学的不轻松,1.他学的太认真,2.也就是父亲是个独苗,1949年随王震进新疆,爷爷奶奶在老家。他是杨家长孙、长子, 他自小就分担着父母照看家里的事,自小到大都担负着替父尽孝的责任。每逢放假便遵从父命无论是寒假还是暑、假或是其他的机会都要回老家陪伴爷爷奶奶,还有家里的农活要做,挑水、翻地;夏收,背麦子,打场,从收割打场到背回家…… 等到他放假迟迟不归,我这才知道他还背负着家里这么重要的使命,真是难为他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过了春节,因为喀什的教育水平比县上高,女儿就留在喀什父母家上小学,我就带着两岁多的儿子回县上。</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五年里寒、暑假他都去了老家照顾爷爷奶奶,我和儿子这五年也只见过他两回。一回是孩子感冒一直低烧不退带着儿子去喀什看病,再就是82年他毕业留校的这一年暑假回了他上学走后的这么一次泽普县,因为要搬家去喀什。</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虽说是带薪上学,可当时每月三十元出头的工资要承担上学的所有费用加之需要的学习资料书籍,那还是紧之有紧不够的。再者每年寒、暑假至少两次回老家照顾爷爷奶奶来回的等等费用开支真是杯水车薪。无助的他告诉我这些,我只能是责无旁贷为他节衣缩食支持他,除了孩子的托儿费、学费买粮买菜其他的费用都免去。</b></p><p><b style="font-size: 20px;"> 82年搬回喀什后孩子每天去上学还好,可放假没有地方去玩。</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平 时为了孩子的安全, 家里的刀子剪子等利器和火柴都收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孩子刚放暑假,一个时常就防备着我不想发生的事发生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刚刚放暑假的那天下午两个孩子回到家。在家玩什么不好,玩火!不知道哪来的火柴,烧伤了!等我下班回家来抱起我的孩子的时候,面对我的孩子,我,崩溃了!无奈和恐惧笼罩着我 ,我在即将看到曙光的时候崩溃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时候,我多么希望他能在我的身边,我的心也可以踏实些。但是,不能啊,老家还有爷爷奶奶等着他去照看,还有夏收这个一年一季重要的农活等着他去完成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好在我姐在医院帮了我大忙。去了喀什市工人医院(现在的喀什市人民医院),进了门,一个维族大夫立刻看了伤,二话没说马上拿起链霉素瓶(这个链霉素瓶高约5.5cm瓶子的直径约2.5cm里面是白色药面)迅速打开把白色的药粉就在烧伤面连撒了三瓶半,覆盖住两块创面抑制住了创面感染。还好我担心链霉素过敏没有做皮试的事也没有发生。接下来还是发烧,我姐又每天来打了好几天针,自己每天给孩子换换药,就这么慢慢的也就好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姐和那个医生,在我最无助,最困难,最无以为计的时候,向我伸出了援手帮了我。那个医生就是用了到现在为止我也闻所未闻的这种治疗烧伤的办法治好了我的孩子。</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次看病免去了排队、挂号、取药等手续,好快,危险也总算是顺利过去,这给了我莫大的安慰。这也解决了我的难题,一是 ,住院我一个人没法分身照顾两个孩子,二是请假扣工资的问题,三是住院的费用 问题。</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是烧伤不能包起来捂着,伤不好两个孩子整个假期都不能出门待在家里,大的看小的。不过我庆幸这两个孩子的命够大…………</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年!这五年,我只为他。为他解忧,为他分忧,让他无忧,让他能顺利完成他的学业,让他在工作中能有所作为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惟叹息,杯中五味独自品,柔肠千回识义胆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只是这五年的时间 —— 真长,我和孩子只默默地期待着他平平安安归来的那一天。</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 </p><p> </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xdzxl92?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唤别</a></p> <p>  </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上面是他留给我的书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人生的路始终是不平坦的,坎坎坷坷无止境。</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77年不去参考,也许我们</b></p><p><b style="font-size: 20px;">会安稳许多,路也会平坦许多。但这</b></p><p><b style="font-size: 20px;">最终是我们共同的选择。77年的高考圆了他的大学梦,选择了这一条铺满</b></p><p><b style="font-size: 20px;">艰辛的路,得到的是艰辛的付出和无</b></p><p><b style="font-size: 20px;">悔的追求。</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在你走了一年的今天追忆我的夫君——杨文杰。带去我,此生永久的思念 ……</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为妻简述,泣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