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初次听说仇必鳌这个名字大约是在二十年前,我和我的税务同仁汤传虎一起工作,他经常和我提起有位同学在河北电力大学做教授,并引以为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今年,扬州艺术馆邀请仇必鳌先生来做讲座,汤传虎在朋友圈还转发了这则消息。为了一睹这位家乡学者的风彩,也为了增加对楹联书法的了解,我和爱人抛弃了一些俗务,在周日的下午早早地来到了扬州艺术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开讲前,仇必鳌先生应我的请求,愉快地和我们夫妇合了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梁明院院长对仇必鳌教授做了热情洋溢的介绍。</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从百度上的公开资料显示:仇必鳌,男,汉族,1964年生,江苏扬州人(具体是江都邵伯人),中共党员。教授、编审。从事新闻出版、艺术教育工作。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持保定校区工作)、新闻中心副主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但他今天说,这些职务前几天己辞去了。</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在艺术成就上,仇必鳌先生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提名、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自撰佳联奖”、河北省第十一届“文艺振兴奖”、保定市第二届“文化精品创作成果”奖。作品入编《共和国书法大系》等。《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均曾作专题介绍。出版有《仇必鳌书法近作》《五十初度——仇必鳌书法作品集》及年度作品集若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仇必鳌先生是第二次走进江都讲堂,今天他为讲座准备的课题是《为爱楹间趣,漫挥楮上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仇必鳌先生将从园林名胜联、历代贤士联、古诗文集联、师友联等四个方面来揭示楹联之趣。</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园林与楹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仇必鳌教授坦言,他的书法是自学成才。他每次回乡就要去瘦西湖、个园去转悠,他的书法风格受扬州园林楹联的影响很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仇教授认为:景观是楹联的载体,楹联是景观的升华,二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二、明清及近代学者贤士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仇必鳌教授在谈古代贤士楹联的同时,也在宣扬着古人的爱国思想,做人原则,充满着正能量,不愧是宣传领域的高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人品无暇玉界尺;文章有骨屏锦风”一联警示我们:人的品行节操要像玉一样纯洁无暇,所写文章要像人一样血肉丰满。这幅联已成了仇教授为人为书为学的座右铭,</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全神贯注的听众。</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三、古诗文联</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仇必鳌教授不仅讲楹联书法,而且讲集联背后的故事,很引人入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我发现仇教授的楹联书法作品以隶书为主,没有发现他有正楷作品。</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边听边记录</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四、师友联</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仇必鳌先生认为扬州书法界的人士要“相亲",不要“相轻”,希望能抱团参加全国性的书法展,展示扬州书法文化的魅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听完仇教授的讲课我感觉受益匪浅。书法也好,楹联也罢,要做好学问必先做好人,只有做好人才能创作并撰写出流芳千古的好楹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授课结束后,仇先生和家乡笔友相互切磋。</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仇必鳌书法作品欣赏</b></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我们在听完仇教授的讲座后顺便参观了九一堂琴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现将仇教授的讲课课件附录于后。</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课件内容(上)</b></p><p> 为爱楹间趣 漫挥楮上珍(代序)对联是我最喜欢的一种书法创作形式。从孩提时代接触毛笔,第一项任务大概就是家中的春联。后来发展到为邻居家写春联,一直到我出外求学工作每年都得写个上百家。现能见到最早的能称得上作品的也是十几岁写给邻居家的一副对联。参加工作以后,尽管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了一些,但一直还是处于业余创作状态之中。尤其是近十余年,担任单位的中层领导职务,大量时间用于书法创作成了一种“奢侈”,快捷方便的创作形式就是对联。如此说来,写对联的历史也有50年了。前些天,单位干部调整,我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了,有时间对过去留存的作品进行了认真清理,捡出了近5年,尤其是近3年的对联作品有百件之多,于是有了《仇必鳌书法百联》这本册子。我平时的对联创作,大体上有园林名胜联、历代贤士联、古诗文集联、师友联等。园林与楹联(对联)可谓结缘久矣,尤其是以杭州、苏州、扬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本身就是文人山水园,楹联作为一种凝练的语言文字表达手段,在表达景观主题、空间意境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景观是楹联的载体,楹联是景观的升华,二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册子中几幅扬州园林的联,原作是由孙龙父、魏之祯、王板哉等扬州书坛硕儒题写的,一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另一方面书法水平高超。就书法而言,任何地方都有“地域书风”,正如熊百之先生的“冀北方知马力健;江南才到橹声柔”。我离开家乡在北方工作30余年,照理我的书法风格不应受扬州地域的影响,应该是雄强、张扬一路的,但我的书法中恰恰更多的是扬州书法的信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大概是接触过太多的扬州园林中的匾额、楹联,浸淫既深,心手相映。我回家乡的频率算是比较高的,每隔一两年都要抽出时间转转瘦西湖、个园、何园。个园清漪亭上有一幅魏之祯题写的“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联语对仗工整,平仄和谐,声色俱全,动静结合。上联以春夜箫声起势,引出观景意趣,似有“举杯邀明月”之妙;下联描摹周遭山水环绕,老树横藤,鱼戏涟漪的景象。游客来到亭前,赏四周美景,品楹联妙语,尤其是魏老清健的书风与环境互为一致,自然引起共鸣。还是在个园,孙龙父先生题住秋阁联:“安得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却疑尘世外,别有一山川。”用先生特有的带有汉简风格的书风写就,印象非常深刻。联语内容可能是孙老在前人成句上稍作修改集成的,上联源自晋陶渊明的《移居》诗中的两句“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下联前一分句大概出于宋蔡襄《登三乡寺阁》:“地疑尘世外,人尽画图中”。而后一分句“别有一山川”,则出于唐人诗中。联语内涵丰富,按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可见素心之“素”与阁名紧扣。住秋阁在个园秋山,面西而建。阁名“住秋”,意为留住时光,便于和同道人“乐为数晨夕”。除东墙外,阁的其他三面都开有窗户,站在阁前,可尽情远眺山园景色,自然会有“却疑尘世外,别有一山川”之感。孙老自拟素心之人,将此联写得高雅淡泊,遗世独立。据说此联原作尺幅并不大,写于上世纪50年代。我在20多岁时首次注意此联,就一直也想写一件,30年中大概写了十余次,也未能满意,这次用我的隶书风格,借鉴孙老的味道写了这个六尺联,勉强能说得过去,这也是我的书法骨子里受扬州先贤影响的佐证。除了扬州园林楹联外,册子中还有南京、苏州、杭州、保定、晋城、高邮等地的园林及名胜联。南京夫子庙有一联“修其天爵;教以人伦”,起先是我在南京一家“大牌(排)档”看见的,大概是复制品,联高丈二,字径尺半有余,楷书真力弥满,我看后惊羡不已,可惜在夫子庙一带找了半天也没寻见原件。这首对联言简易赅、言近旨远,是亚圣孟子崇尚风骨和注重教化的体现。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之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又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一言以蔽之:教化你道理,提高你修养。这和现今的思想政治工作何其相似。因此我创作时,特意加了一个长款:亚圣重三爵,公卿岂上流。勤修承正道,日省少烦忧。英物谁堪问?先贤志已酬。彝伦诚永叙,教化历春秋。“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这是曾国藩在天下首牧的直隶总督任上为其官廨所撰的,恫鳏在抱,语重心长,照见其疆臣大吏的初心,亦是其自家为官之道的真谛,这幅联一直在保定直隶总督署的大堂门前赫然高悬。上联中,他告诫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吏应像对家事那样对待国事,体察百姓耕田凿井之苦,关心民瘼,善待民生;下联中,他又提醒同僚在做好民事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修身,而帝制时代修身首重尽忠帝王,如果发现自己有不当之处,一定要及时补过,千万不能一错再错。如此苦口婆心地自省省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确属难能可贵,今人亦可从中感悟“执政为民,尽粹国事”之初心。前些年出门较多,养成了随手记录联语的习惯。“抗疫”宅家期间,随手翻出了阮元题黄州(今湖北黄冈)东坡赤壁的联:“小月西沉,看一棹空明摇破寥天孤鹤影;大江东去,听半滩呜咽吹残后夜洞箫声。”权当在这个特殊的春天,为湖北人民,为全国人民抗疫的一种纪念吧!册子中第二方面的内容是明清及近代学者贤士联,共有仇兆鳌、吴让之、赵之谦、王文治、邓石如、汪中、郑板桥、纪晓岚、陈鸿寿、屠敬山、赵熙、李根源、曾国荃、曾习经、张祖翼等30余人的经典作品。这些联语的作者多为学问大家,作联赋对本是他们读书治学的附带产品,有些作品可能仅是他们信手拈来的生活联和励志联,但常常伴有丰富的哲理和为学之道。“百尺梧桐,撑得起一轮月色;两间茅屋,锁不住五夜书声”,是郑板桥为其在扬州的百尺梧桐阁书斋所撰的,也有“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椽矮屋,锁不住午夜书声”版本。联语描绘的是梧桐阁夜读的情景,此联由“色”“声”两字展开,上联写月色,下联写书声。“撑得起”“锁不住”实为神来之笔,用拟人手法,写出高梧有情,撑起月色朗照学子;茅屋无力,欲锁书声而声愈清越。全联未出现人物形象,但主人之性情旨趣,跃然纸上。我用楷书风格创作,更加突出了联语的情怀旷达,意境幽远。仇兆鳌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也是仇姓历史人物中的杰出代表,其重要作品有《四书说约》《杜诗详注》《周易参同契》等。仇兆鳌研究杜诗最为精深,所著《杜诗详注》盛名不衰。仇氏传世的纯粹诗词、楹联作品似不太多,“人品无暇玉界尺;文章有骨屏锦风”是其中之一。此联警示我们,人的品行节操要像玉一样纯洁无暇,所写文章要像人一样血肉丰满。这幅联已成了我为人为书为学的座右铭,每以此对照警醒自己。老家江都的张姓朋友藏有两件常州屠寄书写的对联,其中一件是“洗砚春波临褉帖;调琴夜雨和陶诗”。屠寄,字敬山,常州武进人,画家刘海粟的姑父,史学家。他是扬州中学前身仪董学堂的首任总教习(相当于校长)。张姓朋友的这两件藏品即为当时屠寄在扬州时书赠其祖上的。我开始以为此联联语是屠寄的原创,上款写成了“乡贤屠敬山联”,其实这是出自古人修身养性的联。“褉帖”即王羲之《兰亭序》,陶诗即陶渊明的诗。一个是书法史中的巨擘,一个是田园诗派的始祖。该联一语中的,直指后人学书修身的真谛,那就是学书要写王羲之,读诗要读陶渊明。“家藏射阳画像;身典金山秘书”,是在一本近几年出版的清人楹联集中偶然读到的。上款:容甫学长先生。下款:里堂焦循。容甫即汪中,字容甫,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阮元、焦循同为“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汪中赴镇江、杭州校勘《四库全书》,两年之后校勘结束。因这段特殊经历,汪中便自拟了这副联,并请焦循书写悬于自家书房。都说文人相轻,而汪、焦为同道中人,则是文人相敬更相亲。借鉴性创作是书法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把他人所长,包括用笔、结字、行气协调统一到自己的笔下,来促进自身风格的优化,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此为借鉴性创作之不二法门。它不是简单的照抄临摹,而是一种取精用闳的再创造。“无言每觉情怀好;不饮能会兴味长”,就是依托、借鉴郑孝胥的隶书联来创作的。大家都见过郑孝胥个性十足的行书,而对其隶书知之甚少,他的这件原作反而有别于其行书的个性,写得非常平和、静穆。我在再创作时,就抓住了其平实的结构和用笔,结果隶书还是我自家的隶书,但多了些许简雅的韵致。焦循写的“家藏射阳画像;身典金山秘书”隶书联,真是清人写隶,果然清流,我在创作时就力求抓住这一“清气”,同时借鉴了“画”“书”的结构写法,确实异趣大开。再比如:“吟坛赠誉追长庆;花谢壶觞继永和”“履素行德春多膏泽;鸿声大视寿如松乔”等则是分别借鉴了邓石如、沙孟海的创作,册子中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一些朋友认为,“谁吹孤鹤南飞笛;人唱大江东去词”是一件较为成功的作品,其用笔开张,结构朴实,线条劲挺,殊不知这也是一件借鉴性的创作,所借鉴的是清末民初四川书法家刘孟伉的创作。刘传世的作品大多是行书,写得比较率意,其隶书不算常见,反而写得更为精妙。其隶书出于《礼器》《张迁》诸汉碑,体势整肃古拙,时出长笔以活气脉。用笔厚重朴茂,圆劲挺括,有篆书意趣。线条的起伏变化又较大,起收、行笔的方圆、轻重、浓淡、枯湿等变化往往出人意料,折肩高耸,重心上移,又使其隶书多了几分奇伟。这件作品就是建立在刘孟伉隶书风格基础上,复经我深入思考和学习后再创作而得的。古诗文联是我平时最常写的内容。我本身是学工科的,工作中又忙忙碌碌,后又从事行政工作,冗务繁多,至今没有系统学习过历史与人文知识,只能靠碎片化的学习汲取一些零碎知识,通过书写古诗文联,我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前人诗词、美文,恰恰弥补了自身人文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不足。像扬州平山堂的“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秋之交,草木际天”,上联集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下联集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苏东坡《放鹤亭记》,天然浑成。书写这样的集句联,不仅卧游胜地,而且重温名著,一举多得,其乐无穷。“将军战马斜阳外;老子青牛紫气中”是明代马中锡《倒马关》的颈联,要准确理解此联的含义就得查阅原诗。倒马关在保定唐县,战国始置,后因北宋名将杨延昭在此跌倒战马,故名。马中锡在诗中把倒马关喻为战国第一雄关函谷关,可见倒马关对于控扼京畿的重要性。守关的猛将骑乘战马巡行在关城之上,被斜阳映照得无比辉煌。他们就像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子一样,笼罩在神秘的东来紫气之中,这是何等的壮越和奇伟。直接从一首诗中的联句进行的创作在这本集子里还有很多,如“爱敬古梅如宿士;护持新笋似婴儿”“小竿钓破波心月;短笛吹清水面风”“宅近青山同谢眺;门垂碧柳似陶潜”,分别出自于宋人刘克庄的《为圃》,明人刘恺的《长钩钓叟》和唐代李白的《题东溪谷山居》中。“醉里千篇风雨速;胸中九渊蛟龙蟠”集自陆游两首不同的诗中,上句出于其《忆长安》;下句出自其《赠刘改之秀才》。《忆长安》中表现了作者从臆想中的繁华回归现实的平淡,透现出作者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报国初心不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课件内容(下)</b></p><p> 《赠刘改之秀才》是作者酬赠朋友刘过的诗,作者用简练的笔墨对刘过的壮志难酬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通过对这两首诗原文的学习,我更深刻地体会了联语丰富而积极的内涵,人还是应该有点志向的,这样才能有前进奋发的不竭动力。“肯为徐郎书纸尾;不作太白梦日边”是朱自清先生集苏东坡《蔡景繁官舍小阁》和《池上二首》的集句联,也表达了朱先生的一种心志:宁可做点实实在在的小事,也不学李白做“白日梦”的清闲,这是何等务实的高风亮节啊。“云山得伴松桧老;桑柘相望雨露新”分别集自苏轼和陆游两人的诗作,上联出于苏东坡的《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下联出于陆游的《湖村春兴》。就这样,通过书写一副联,我可以饶有兴致地学习一人两首或不同作者的两首诗作,不亦乐乎。册子中集词联也有几件。如梁启超的“曲岸持觞,记当时送君南浦;朱门映柳,想如今绿到西湖”,上联集自辛弃疾《念奴娇》、姜夔《玲珑四犯》;下联集自秦观《满庭芳》、张玉田《渡江云》。“随处岸纶巾,水驿山村还要我;高标宜雪月,清辉爽气自娱人”,出自《邵锐衲词楹帖》中,联语为宋人陆游、李莱老、程大昌、徐俯四家的词句。册子中还有沙孟海先生的集晋唐宋人语联,熊任望先生的集屈原句联。还有《诗经》句集联,《世说新语》句集联。有人可能会说,这不过是文人墨客的文字游戏而已,但殊不知,这些这些骚人墨客的一觞一咏,才使中华文脉得以绵延千年,其中吟诵不衰者恰恰都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瑰宝。除句集联外,还有一种集字联,就是从碑帖中选字汇成一件作品。表面上很简单,其实要能做到全篇轻重得体、上下贯通,不着刀斧痕迹,其实并不是太容易的事。我写了一件《西狭颂》集联:“甘露嘉禾年有蓄;敦诗膺禄瑞常先”。三十年前在一本书上看见南京高二适先生写过,当时试着写了好几遍也不理想,即使我去年重新创作的这副对联也未能称意。有时,我会做一些尝试,用前人的联句逆向扩充成一首完整的绝句或律诗,这也是我学习作诗的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某年春节回扬州老家,瞥见院中柳梢吐黄,梅花竞放,忽然想起了徐三庚的一件篆书联:“山行巧与梅月会;治宇复共兰石平。”于是我试着扩充了一首绝句:“莫道扬城春色早,尽抛俗事趁风轻。山行巧与梅月会,阁宇复共兰石平。”我改“治”为“阁”,创作了这副对联,复用此诗作为长题,使作品更加完整。师友联也是这本册子的内容之一,我书写了熊任望、熊百之、赵逢明、刘德彪等师友的对联作品。熊任望先生是我的老师。从1984年开始至先生2010年底去世,我与先生结缘26年。熊先生生前任职于河北大学,是著名楚辞研究学者。40余年的教学生涯,70余年的研习书法历程,使先生集学者、诗人、书家于一身,在诗、书创作方面别出机杼,为当代书法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先生在书法创作上,强调得最多的是如何处理继承和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先生提倡“不继承何以创新,不创新何以继承”,教导我们早期要老老实实地做古代书家的奴隶,后期则必须堂堂正正地做主人。先生有一副联“学古毋为假佐,标新贵有真知”,主张继承时要碑帖兼容,也要去芜存精。道理浅显易懂,但真要化为现实却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在先生的督促和指导下,我在1990年代实实在在下了十年功夫,三年时间学习楷书,三年时间学习隶书,三年时间学习行草,一年时间学习篆书。今天,我能兼及各体,并形成自己一定的风格,与这十年的苦功关系极大。先生十分强调做人对于书法的影响和作用。记得在1995年的秋天,我陪先生游览武汉东湖,观毛泽东书《离骚》碑,先生当即赠诗一首:“千仞红岩入云霄,润之健笔写离骚。‘芳芜’最是惊心句,四复斯言诫必鳌。”“芳芜”句即是“哀众芳之芜秽”,先生从文中的本意又拓展到做人的本质不要发生质变。先生的要求时刻记挂在心间,我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基本上做到了正直、真诚。表现在书法学习上也基本做到了书风的正大。2015年,先生去世5周年时,我试着才和了一首:“树蕙滋兰香碧霄,难趋绛帐话离骚。平生总忆‘芳芜’训,借胆任公学钓鳌。”当然此“鳌”非必鳌也。“我书我诗,诗书相契”,这是先生对包括我在内的当代青年书家的要求,这一点说来惭愧,我至今仍没做到。本册中,我基本上写的全是别人的联,自己的联勉强收了一件,即“芙蓉国里薰风馥郁;兰芷洲头春意萦迴”。这副联虽曾在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中荣获了“自撰佳联奖”,但实际上立意境界全无,只是稍具平仄罢了。陪伴先生近30年,在先生许多作品的创作时,我都是抻纸钤印的服务员。“寡过未能蘧伯玉,称名尝疾孔仲尼”是先生根据《论语》的内容而撰写的一副联,我手中即有先生用楷书写的这件作品,告诫我要谦虚谨慎、慎独处事,万不可声闻过情,沽名钓誉。先生教导时的严肃神情,至今还记忆犹新。“庄生梦蝶;老子骑牛”联,先生用八尺纸创作了好几次,有草书的,有隶书的,还有楷书的,一直不满意,对此,先生套用李白的话说“书道难,难于上青天”。他说庄周梦蝶出神入化,李耳骑牛超凡脱俗,此等境界在艺术上极难企及,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赵逢明先生是河北书坛大家,生前也任职于河北大学,书学二王。先生还是诗词家、二胡演奏家,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先生的二胡演奏。1980年代后期,他写过一件8尺的行书六条屏屈原《国殇》,每个字字径20公分左右,写的是如歌如泣、壮怀激烈。1990年代初,先生一件6尺整纸小字王勃的《滕王阁序》,入展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字字珠明玉润,他也是保定市最早通过投稿入展国展的二人之一。先父曾请先生写过一副“屋后苍兰讴雨露;庭前绿竹啸风霜”联,因先父认为内容特别适合他的职业和个性,字写得也极精妙,非常喜欢,在老家老宅中挂了30多年。熊百之先生是扬州著名书法家,是熊任望先生的三弟。我是先认识熊任望先生,后和百之先生问字的。其实我早在来保定工作之前在扬州就见过百之先生的大作。先生师从林散之、魏之祯等大家,他把两汉的质朴和简淡灌于笔端,把隶书写得流畅、阔大。我也喜欢写隶书,我的书风受扬州影响其实更多的是得益于熊百之先生。百之先生早年不求闻达,唯一一次参加国展时都六十岁了,一副隶书长联获得了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我也是在那届国展中获的奖,有人写文章称“师生春兰秋菊,双双折桂书坛,亦书坛佳话”。其实先生靠的是实力,我多少还是靠了点运气。也巧,后来我在老家置业,与先生竟然同住一个小区。先生除书法外,诗词写的也好,有《木樨山房吟草》行世。前年我所在学校举办六十周年校庆,我请单位同事陈华和书法家刘德彪先生在“日新园”的亭、榭上题撰了两幅联。陈华是我们单位少有的才子,我这篇小文的标题“为爱楹间趣,漫挥楮上珍”即出于他的手中。他写的《华电赋》文采飞扬,已植根在了师生心中。刘德彪算是我的师兄,是熊任望先生的高足。熊先生提出的“我书我诗,诗书相契”的要求在我们这些学生中仅是德彪基本上做到了。他为我们撰的联是:“万斛平波通易水;百寻乔木对郎山。”“易水”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易水,“郎山”就是狼牙山(狼牙山亦称郎山),是承载狼牙山五壮士故事的英雄之山。培养有胸怀、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联语契合得体之至。册子中,我还收录了近几年写的几幅春联。前面我说,我这些对联作品是在忙里偷闲中进行的,创作时不需要大量时间,三五分钟可能就一挥而就。好像说创作对联书法作品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把这上下联十几个字写安稳妥帖就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认为对联书法创作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别看我这百件对联作品,可牺牲了我这几年的大部分业余时间。若碰到不在状态时,一个周末也写不出一件拿得出手的来,一件作品写三五遍是常态。除草书外,对联作品既要求字字独立,又要上下连贯;既要求字字安稳妥帖,又要求适当寓奇造险实属不易。我基本上不写草书对联,写草书对联难度就更大,一行字要一气呵成,上下联还要左右呼应,非高手而不能为。我基本上不写龙门对,即便是十余字二十余字也写成一行,如果把龙门对让别人误为两条独立的作品就没有意义了。我尤为钦敬在联纸上不打格子,或不折格子率性而书者。或许如此书写可恣肆放松,少了些许束缚,益于纵向气脉的贯通。我以为一副成功的对联书法作品,应是有意追求而无意获得的那种,正如前人吴昌硕、齐白石、谢无量等,虽只有两行字亦可写得气韵生动,张力弥满。像我这种时不时带着一种刻意的创作,既希不落窠臼,又求个性张扬,仍需加倍努力! 仇必鳌 2020年6月5日,芒种2020年6月25日再改,端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