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静安寺,又称静安古寺,座落于上海市静安区,市中心繁华的南京西路1686号。</p><p>相传,据佛教史料可追朔至三国孙吳赤乌十年(公元247年),有位叫"康僧会"的高僧来到上海(此时这里上海尚未建),在一座小庙的基础上修建了初名为沪渎《重玄寺》(又名重元寺)寺院。北宋时,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为《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院从吴淞江畔(苏州河北岸)迁址境内芦浦沸浜边(今日南京路),早于上海建城,是上海本地区最古老的寺院之一。</p> <p>上海静安寺,几乎每一个上海人都很熟悉,上海市的中心城区:《静安区》就是以"静安寺“在1950年6月28日得名的,并沿用至今(上海解放初期,1949年5月30日由军管会将旧区名改称《静安寺区》,时隔一年后改称为《静安区》)。</p><p>静安寺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它见证了近1800年历史的沧桑巨变,见证着上海市中心近代史上十里洋场与工商业繁荣,见证了现代化的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p><p>在上海人眼里,静安寺不仅是一座古寺,它代表着上海浦西地区黄金地段商圈,拥有最緊华的高档商业与最高的房价,堪比纽约曼哈顿。</p><p>《静安寺》也被誉为"隐藏“在現代高楼群里的古寺。</p> <p>如今的静安寺建筑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以石料及钢混结构为建材,在市中心黄金地段借现代基建之力,以仿明代以前的古代殿宇之风格,以前寺后塔的严谨格局,以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三座主体殿堂构成,使整座寺院气势恢宏,金壁辉煌,古寺焕然一新。</p><p>由于笔者原也住在南京西路,每当去静安寺,首先所见到的就是寺院门口那根高大显眼的石柱,石柱头上有四个张开大口的狮头雕塑,而笔者去过上海其它寺院和国内许多佛教圣地时均无见过类似的标识,直到2018年初才有所了解。</p> <p>笔者从网上查阅到的相传是卓期《静安寺》的图片资料。</p> <p>这张从网上下载的静安寺图片是我从小四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未约半个世纪里毫无变化的老样子。记得寺院山门两边都是商铺,有立丰食品店,水果店,邮局,与华山路交界的转弯角上是静安寺素面馆,笔者小时候曾由母亲来此烧香时吃过几次素交面……。</p> <p> 梵幢</p><p>下面2张是1946年后至60年代时期的上海静安寺图片资料。</p><p>根据史料,这根立于静安寺山门右前侧、南京西路马路中线隔离带上的4个吼狮兽头的佛教标识立柱称《梵幢》,1946年建造,直径0.6米,高13.9米,立于静安寺山门疏浚寺前“天下第六泉“古井旁,《梵幢》正名为"阿育王柱“。文革初1966.年9月梵幢被毁,古井被填。从1966年9月后的40多年里,这根《梵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p> <p>下图是66年9月前时的静安寺图片,从图片中和笔者记忆中与上面2张图片比较,不难看出,寺院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变化甚少。只是寺院前的马路南京西路翻新了,原来的有轨电车改成了无轨电车,静安寺对面原来的"外国坟山改建成了静安公园……。城市建设仍相当缓慢。</p> <p>如今静安寺的新山门与寺院前新《梵幢》雄姿。</p><p>静安寺史上有多次大修与改护建,最近的一次是1997年起重建的,面貌焕然一新,非同凡响。拫据各界提议恢复重建了新的《梵幢》。</p><p>新《梵幢》位置位于新山门旁左前侧,(老梵幢为右前方路中央)工期历时4年,于2007年5月20日正式落成,居时上海市府领导龚学平等出席了落成典礼。</p> <p>据介绍:新梵幢:阿育王柱,柱体重160吨,高18米,直径2.1米,由整块花岗岩雕凿精制,柱头由白铜铸造,重16吨,由上海古雕工艺贴金装饰公司选用10.9万张南京龙凤牌优质金箔贴金。</p><p>柱身上正面由静安寺主持慧明大和尚手书:正法久住"四个大字,柱背面刻有宋代苏轼所书《金刚经》一部。</p><p>由于梵幢总重达180吨,周围高层、地铁、管线等密集复杂,建造安装时根据地铁公司要求,年沉降控制在0.5毫米内。</p> <p>2018年始,我有幸在印度佛教圣地瓦拉纳西才知道了静安寺山门前的阿育王柱的最早原型出于此。</p><p>下图是当年唐代高僧玄奘千辛万苦西天取经来印度抵达的佛教盛行地一一瓦拉纳西的鹿野宛(现为遗址)。</p><p>鹿野苑里有大片规模板为宏大的佛教寺院残剩留下的痕迹,到处是直径巨大的柱底,据传当时的佛殿高达60米,僧人无数。玄奖曾在此学习与讲经传法十多年,为印中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当今的鹿野苑仍是佛教继承者朝圣之处,笔者见到来自异域各方的朝圣者在此虔诚礼拜,因为传说中的释迦牟尼就在瓦拉纳西曾讲经说法,弘扬佛教,虽然目前在印度宗教中佛教占比已不足1%了,但瓦拉纳西、鹿野苑仍是世界公认的佛教发祥圣地。</p> <p>在瓦拉纳西鹿野宛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里,笔者见到了该馆的镇馆之宝一一阿育王狮头柱的真迹文物,残剩的石柱高约2.1米,柱头上雕有4头吼狮兽头,还刻有法轮丶莲花、牛羊等浮雕图案。该石柱制于公元前273年。据介绍,当时的鹿野苑里至少有几十根,二千多年来已大多毁坏了。</p><p>据史料,二千三百年前,世界上主要有希腊丶波斯、中国三大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构成了东方文化,据考古认为阿育王柱的诞生是希腊文化艺术与印度文化艺木的结合物。它从阿育王权杖演变与延伸而来,像着权力与扶正克邪。</p><p>二千三百年前的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公元前303~前232),又名阿输迦、无忧王,他执政在位40年,皈依佛教,印度当时佛教为国教,他派出大量僧侣去斯里兰卡、东南亚、中亚丶东亚中国传播佛教,阿育王将纪念释迦牟尼佛祖的大量纪念碑与标识建于各地,中国的一些寺院由此也取名阿育王寺。</p><p>那么静安寺山门前为何要建阿育王柱呢?前面文中提及在"天下第六泉“古井旁为何要立柱呢?</p> <p>上图四幅图片中所示 ,前3幅为印度考古博物馆内藏品,第4幅为瓦拉纳西当地一座中国佛寺院内现代所建的阿育主柱头。</p><p>阿育王柱的形象在印度人心目中十分崇拜,因此将此作为了印度的国徽标记(由于是平面图案,只显示了3头狮子)。 </p><p><br></p><p> 古井</p><p>下图所示是笔者从网上查阅到的一幅关于静安寺古井的古画。</p><p>静安寺1216年从苏州河北岸迁址芦浦沸井浜时,据记载此古井早已存在,这口井内不断有清泉涌出,故称之《涌泉》。井位于寺院正门与大殿之间地坪上。</p><p>千年以来,关于这口井的传说纷云,有正有邪,褒贬不一。</p><p>元代时,将寺中赤乌碑、陈朝桧丶讲经台、虾子潭、涌泉亭、绿云洞、沪渎垒、芦子渡等咏为静安八景。其中涌泉古井即在涌泉亭内。说其昼夜沸腾,状似温泉,又有"海眼"之称,誉为"天下第六泉"美名。</p><p>但又传言,该涌泉为黄泉,沸腾之水,是阴间黄泉中的妖魔作怪,要破水而出,但受阻于佛寺之气的镇压等等。</p><p><br></p> <p>1840年雅片战争后,于1845年11月29英国在上海正式建立租界,据史料,1899年租界扩展,静安寺地区被划入公共租界。1906年租界当局为扩路与铺设有轨电车,要求静安寺正门向北退后10米,这样这口古井便露在寺外了。 </p><p>当时寺前的马路还不叫南京西路,租界上称BOLLINGWELLROAD,即沸井路的意思。1908年通了有轨电车,此后马路也被称静安寺路。</p><p>当时为抬高静安寺路地价,由当时上海地产大亨英籍犹太人欧.爱司.哈同投资60万兩白银,从印度进口400万块4×4×6英寸长方形铁梨木(号称红木)进行路面铺设(据史料,从南京路江西路铺至西藏中路)。</p> <p>自这口古井"移出"寺院外后,在1946年前它一直单独存在于寺前,从历史上所见的图片来看,几十年中一直如此。但随后关于井的鬼邪之说与上海发生的一些灵异事件关联传闻多了起来。抗战后,1946年在寺院右前方这口"海眼"旁竖立了《梵幢》,用来镇压妖魔,于是在南京西路中央就有了这拫佛教标志物。</p><p>以后的二十年里,随静安寺一带的市政建设,地下水资源的变化,"海眼"逐渐枯竭。1966年9月井被填没,梵幢拆除,从此,除了老上海人尚存记忆,40年中已被人逐步遗忘或失去印像。</p> <p>上海地铁2号线(1995.12~1999.9)建设期间,在静安寺站修建时,发现了被填没的古井,发现了扔在井里的井栏板等,据传,在高人指点下,由于涉及这口"浦泉""海眼“的地下水系与相关传说,特将2号线的原设计进行变动修改,避开了这段地质复杂地段,以免影响2号轨交安全与营运。</p><p>1997年静安寺也启动重修扩建,恢复了"静安八景"之一"涌泉",亦称《天下第六泉》。井位于静安寺钟楼内底层,上层是钟楼,内挂一口《和平钟》,高3.3米,口径2.1米,重7.3吨。</p><p>底层有《天下第六泉》,水源采自新打的156米深井水层,井的观赏层井深6米,6角形井口,装饰栏板与其它饰面共用666块花岗石精制,精心构思下,天下第六泉增添了六六大顺之口彩。</p> <p>根据网上所查史说,静安寺的《梵幢》与"涌泉"等相关传说再作简单补充:</p><p>古时的静安寺一带是坟地,还有不少外国人葬于此,故称外国坟山。近代时这里也曾是火葬场,1949年后,火葬场由上海殡葬管理处接管,先将墓地迁移后改建成静安公园,又在火葬场四周加墙,并入万国殡仪馆,1966年8月停止使用。</p><p>文革中,静安寺遭严重冲击,持松法师遭廹害,佛像、法器被捣毁,僧人被迫还俗,寺院改为工厂。1972年大雄宝殿失火焚毁。文革后,1984年静安寺由国家拨款修复,1990年完成。1997年随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城建与轨交建设,静安寺开始彻底性重建。</p><p>复建的《梵幢》正对马路对面(原"外国攻山")静安公园大门,以安抚与超度亡灵;《梵幢》与静安寺山门左侧钟楼下的"浦泉“"海眼"仅一墙之隔,又起到了复刻梵幢镇海眼形式的正法之功……。也许这正是静安寺《梵幢》复建立柱于此的原因吧。</p> <p>静安寺院内的白铜《福慧》宝鼎,方型石基重36吨,宝鼎高10.23米,重15.5吨。石基与宝鼎侧面刻有慧明大和尚手书关于静安古寺的历史记载传文。</p> <p>静安寺设于二楼高台上的大雄宝殿</p> <p>静安寺大雄宝殿内的银铸释迦牟尼佛像。</p> <p class="ql-block"> 静安起源孙吴时</p><p class="ql-block"> 南宋嘉定迁于此</p><p class="ql-block"> 沸井海眼通大洋</p><p class="ql-block"> 见证巨变有古寺</p><p class="ql-block"> 擎天定海梵幢柱</p><p class="ql-block"> 金顶宝塔眩目之</p><p class="ql-block"> 若问古刹隐何方</p><p class="ql-block"> 和平钟声迴荡处</p> <p>下图是上海静安寺门口南京西路沿街所设的一排经幢。</p><p><br></p><p>从芦浦沸井浜到今日南京西路,巳流传千年的古刹静安寺仍立于此,还将继续展望上海的发展,展望这片沸腾热土的巨变,祈福保佑着一方平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