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题材连环画,“天津造”

叶知秋

<p><br></p><p>作者: 肖明舒</p><p>图片: 吕明</p><p>来源: 城市快报</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原题: 这些长征题材连环画,都是“天津造”</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被著名作家魏巍喻为“地球的红飘带”,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也为后世留下很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关于长征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影响最大、受众最广的莫过于亦文亦图、老少皆宜、被人们称之为“小人书”的连环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图:青年时代的周雪芬和丈夫合影</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中国五大连环画出版基地之一,自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多次推出长征题材的作品,几代画家用手中的笔为读者再现了那场可歌可泣、气势恢宏的革命历程。在国内同类连环画中,无论从数量还是水平方面来说,天津出版的这些长征连环画都是个中翘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图:收藏家吕明</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津长征连环画出版的一次高峰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红军长征故事集”,当年创作这套“红军长征故事集”的老画家大多已经故去,今年84岁的女画家周雪芬还健在,她是《突破乌江》的画家之一,记者辗转联系到了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就出版了长征题材的连环画。连环画藏友、连环画史研究者吕明介绍,在一时间段内,长征题材连环画都是零散出版的,并不成系列,其中以津门漫画艺术家朋弟的连环画作品《通过倮倮区》为代表。</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提到朋弟,人们最熟悉的便是他画了著名的“老白薯”“老夫子”等体现民国年间百姓生活的漫画,这些漫画针砭时弊、诙谐幽默,深为当时人们所喜爱。1950年,朋弟创作了长征题材连环画《通过倮倮区》,由当时的天津大众书店出版,作品描述了长征途中,刘伯承与四川凉山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传奇故事。</span></p><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津长征连环画出版的一次高峰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红军长征故事集”,分为《风暴中的雄鹰》《突破乌江》《三女找红军》《红仙女》《彝族的亲人》5部作品。当年,这种系列连环画在全国连环画出版界非常罕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创作这套“红军长征故事集”的老画家大多已经故去,今年84岁的女画家周雪芬还健在,她是《突破乌江》的画家之一。记者通过吕明辗转联系到了现居武汉的她。与记者谈话的开头,周雪芬一直在笑,她说,半个多世纪过去,她周围的亲人和朋友几乎已经不记得她当年创作过连环画,如今自己的作品依旧能被人提起,让她颇感意外。</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时间久远,又已到了耄耋之年,周雪芬对于当初这本连环画的创作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了,而如今,从她回忆的些许片段中,我们依旧能一窥当年连环画画家们的创作历程。周雪芬出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无锡的华东艺专,“我们的校长是著名画家刘海粟,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和蔼的中年人,当年他带着我们这群学生去无锡的山上写生。他擅长油画,就那样静静地在山林间创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周雪芬说,《突破乌江》这本连环画是她和大学同学、同在武汉的画家李平野共同创作完成的,那时没有工作室,两个人就在周雪芬家创作,周雪芬主要刻画人物,李平野描绘战争场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毕业后,周雪芬和爱人一同被分配到湖北人民出版社从事美术创作工作,“那时熬一个晚上画一张画,稿费能有15块钱,画一部120页的连环画,稿费大约是800元,和当时我的月工资50块钱相比,简直是一笔巨款。”</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周雪芬病休在家,专职从事连环画创作,那时,她将自己的画稿寄给全国各地的出版社,之后便收到出版社约稿,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就是其中之一。周雪芬说,《突破乌江》这本连环画是她和大学同学、同在武汉的画家李平野共同创作完成的,那时没有工作室,两个人就在周雪芬家创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周雪芬擅长画人物,她说自己从小就对周围形形色色的人有着出奇的敏感,即便走在大街上,她也随时观察街上人们的动作神态,不断丰富自己的绘画创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主要刻画人物,李平野描绘战争场面,另外在整个创作中我还负责用毛笔上墨填色。”</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两个年轻人从未去过乌江,画面创作的灵感来自早年的电影《突破乌江》,“那时我很喜欢看电影,用现在的话说,我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很多情节让我泪流不止。”创作中,周雪芬和李平野都非常认真,经常互相提意见,很多画面都不是一次成功的,需要反复修改多次才能达到满意。</span></p><p><br></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突破乌江》之后,周雪芬和李平野还为天津美术出版社创作了一部抗日题材作品《八女投江》,描绘了东北抗日联军的8名女官兵,为使大部队摆脱敌人攻击,主动吸引敌军火力,与敌军展开激战,最终在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敌军的逼降,誓死不屈,挽臂投河的故事。之后,周雪芬转行做美术装潢,离开了连环画界,而她当年连环画的手稿也因为历次搬家没有保存下来。如今想起这些,她觉得特别可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过,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作品并没有被人遗忘,在首次出版后,几经再版,“就在几年前,我还收到过一次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稿费。”说到此时,她显得很激动,她觉得当年的创作是她人生中颇具成就感的事。</span></p><p><br></p><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若说天津出版的长征题材连环画中最著名的作品,当数画家沈尧伊的《烽火里程》和《毛主席在长征途中》两部作品,为了创作连环画,沈尧伊不仅通读过很多遍中国共产党党史和长征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创作,他还重走了长征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吕明评价,纵观天津出版过的长征题材连环画,相比上世纪50年代画面稚嫩的阶段,这套“红军长征故事集”,无论是场景设置还是人物造型设计,都达到了较为成熟的水平,也为之后此类题材连环画的创作奠定了基础。</span></p><p><br></p><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天津著名画家杜滋龄带领几位美术专业的学生,创作了另一部反映长征题材的连环画《万水千山》。“《万水千山》根据一部长征题材话剧创作,画面借鉴了很多西画的元素,很多画面突出景深、透视,另外还有人物特写和宏大场面的描绘,使得这类题材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吕明说。当年这种美术专业师生共同创作的连环画作品十分少有,这些学生日后也成为天津连环画界的中坚力量。</span></p><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若说天津出版的长征题材连环画中最著名的作品,当数画家沈尧伊的《烽火里程》和《毛主席在长征途中》两部作品。当时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写的一本名为《跟随毛主席长征》的小册子刚出版,沈尧伊便将其改编为连环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图:沈尧伊作品《长征之路》(百度百科)</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创作这部连环画,沈尧伊不仅通读过很多遍中国共产党党史和长征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创作,他还重走了长征路。1975年,他一个人背着行李追随红军的足迹从江西一直走到陕北,沿途一路写生、访问,重走了长征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图:沈尧伊出席《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原作研究展(北京日报)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那时开始,沈尧伊先后5次独自走访长征路。每一次奔赴长征路,家里人就觉得他好像失踪了,通讯不便,没有电话,几个月后才风尘仆仆地回来,带着厚厚的写生和草图。他认为,唯有如此,他创作的时候才能像导演一样谋篇布局,并结合技法,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可以说,上世纪70年代,沈尧伊创作的这两部长征题材连环画,为他日后“红色”革命主旋律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两部作品画面色彩丰富,相比当年中国传统“线描画”为主流的连环画创作手法,沈尧伊绘制的这两本连环画结合了西方写实的风格,可谓独树一帜,令读者眼前一亮,这也成为天津出版的长征题材连环画中的经典之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