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帝王像”郵票的基本檔案</p><p> 中華民國交通部郵政總局於1962年9月20日發行專27《故宮古畫(五十一年版)》郵票,一套四枚(圖1)。以故宮博物院所藏名畫選定唐宋元明四代帝王畫像為郵票圖案,這是“故宮古畫系列郵票”中的第二套。</p><p> “捌角面值票”以唐太宗李世民像為圖案。唐太宗為唐朝第二代皇帝,在位二十二年(西元627-649年)。原畫為絹本立軸,橫126.8公分,縱271公分。</p><p> “貳圓面值票”以宋太祖趙匡胤像為圖案。宋太祖為宋朝開國皇帝,在位十六年(西元960-975年)。原畫為絹本,橫169.7公分,縱191公分。</p><p> “叁圓貳角面值票”以元太祖成吉思汗像為圖案。元太祖為元朝開國皇帝,在位廿二年(西元1206-1227年)。原畫為絹本冊頁,橫47公分,縱59.4公分。</p><p> “肆圓面值票”以明太祖朱元璋像為圖案。明太祖為明朝開國皇帝,在位三十一年(西元1368-1398年)。原畫為絹本,橫51.8公分,縱63.7公分。</p><p> 以上原畫畫家姓名均不詳。原畫攝影者為劉葆欽,郵票圖幅為32.5×48.5毫米,齒孔度數為11½,全張枚數為50(10×5),印刷版別為影寫版,印刷廠為瑞士哥瓦錫廠。</p> <p class="ql-block">圖1-1</p> <p class="ql-block">圖1-2</p> <p class="ql-block">圖1-3</p> <p class="ql-block">圖1-4</p> <p> 圖2為“帝王像”郵票四色試色印樣一組十八枚,為瑞士哥瓦錫廠存檔印樣,僅見此一組。</p> <p class="ql-block">圖2-1</p> <p class="ql-block">圖2-2</p> <p> 圖3為“帝王像”郵票全張,全張五十枚郵票,呈橫十枚,縱五枚排列,左右兩邊邊紙均印有瑞士哥瓦錫印刷廠廠銘,此票全張目前僅見一種版式。</p> <p class="ql-block">圖3-1</p> <p class="ql-block">圖3-2</p> <p class="ql-block">圖3-3</p> <p class="ql-block">圖3-4</p> <p> 二、原地封的概念</p><p> 1、原地封的定義及歷史</p><p> 原地封(在臺灣稱“定點封”)是從郵票的主題或主圖直接相關地點寄出的信封。按郵票名稱確定的地點為郵票的主題原地;按郵票主圖內容確定的地點為郵票的主圖原地。</p><p> “原地封”這一集郵名詞是香港集郵家朱桐於198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地首日封及原圖卡圖鑒》一書中首次提出的。40餘年來,原地集郵理論不斷探索與實踐,原地封作為一個集郵品種和集郵名詞,已得到集郵界的公認。原地封的理論雖然於1984年提出,在其之前已經有符合原地封定義的郵品存在。原地封並非只是中國的特產,世界各國均有,而原地封的名詞及理論,僅中國有之。</p><p> 2、原地封的分類</p><p> 經過原地集郵界多年的探討與實踐,郵票的原地大致分類如下:</p><p>(1)、國旗、國徽、國歌、國花、國鳥等代表國家象徵的郵票原地,為該國首都。</p><p>(2)、歷史事件郵票的原地,主題原地為歷史事件發生地;主圖原地根據每枚郵票主圖內容具體確定。</p><p>(3)、人物郵票的原地分三類:人物誕生郵票,主題原地為人物誕生地;人物逝世郵票,主題原地為人物逝世地或安葬地;人物事蹟郵票,主題原地為人物事蹟發生地。人物郵票主圖原地根據每枚郵票主圖內容具體確定。</p><p>(4)、紀念活動郵票的原地,主題原地為活動的舉辦地。主圖原地根據每枚郵票主圖內容具體確定。</p><p>(5)、會議郵票的原地,主題原地為會議的召開地。主圖原地根據每枚郵票主圖內容具體確定。</p><p>(6)、體育運動會郵票的原地,主題原地為運動會舉辦地,具體包括開幕地、分會場和閉幕地。主圖原地根據每枚郵票主圖內容具體確定。</p><p>(7)、風光、建築郵票的原地,此類題材郵票主題和主圖內容相對統一,原地為風光、建築所在地。</p><p>(8)、建設成就郵票的原地,主題原地為建設成就所在地及製造地。主圖原地根據每枚郵票主圖內容具體確定。</p><p>(9)、動、植物郵票的原地,動、植物郵票瀕危保護類動植物郵票,主要是國家一級和二級保護動植物,原地首選保護地,其中首選以此物種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濟類和觀賞性動植物郵票,原地首選主產地、原產地。泛指性動植物郵票,原地首選模式標本採集地。植物郵票多數為引種地。</p><p>(10)、文物郵票的原地,為該文物在歷史上的產生地、使用地、出土地和收藏地。</p><p>(11)、繪畫作品郵票的原地,為作品的創作地、收藏地。</p><p>(12)、工藝美術作品郵票的原地,為作品的創作地、收藏地。</p><p>(13)、文學作品郵票的原地,主題原地為作品的寫作地。主圖原地為故事情節地。</p><p> 此外,還有“逆原地封”,是指當原地處於郵票無效區域時,寄往原地的信封。</p><p> 3、原地封的精度</p><p> 原地封的精度一般可以分為三級:</p><p> 一級精度是和郵票原地關係最直接的郵政局(所)。</p><p> 二級精度是一級精度的上一級郵政局。</p><p> 三級精度是在原地所在地的市縣范圍內,除一、二級精度以外的郵政局(所)。</p><p> 4、原地封的經典范例</p><p> 圖4為北京寄瑞土掛號原地封,貼“宣統紀念郵票”2分、7分各二枚,3分一枚,銷北京1909年10月16日漢英文小圓戳,旁蓋北京英文掛號戳,封背蓋有同日全英文北京郵戳。此封為總郵政司公署的英文郵政公事封,由郵政總辦帛黎親筆實寄,為歷史事件類郵票原地封。此票主圖為北京天壇祈年殿,同時也是主圖原地封。</p> <p class="ql-block">圖4-1</p> <p class="ql-block">圖4-2</p> <p> 圖5為南京寄上海掛號原地封,貼“孫總理國葬紀念郵票”一套四枚,銷“南京總理奉安第一臨時郵局十八年六月一日”戳,旁蓋“南京總理奉安第一臨時郵局”掛號戳,背面有上海6月3日到達戳。此票於十八年五月三十日發行,此封於六月一日國葬當天實寄,為人物逝世郵票主題首日原地封,屬於一級精度原地封。</p> <p class="ql-block">圖5-1</p> <p class="ql-block">圖5-2</p> <p> 圖6為北平寄瑞典掛號原地封,貼“西北科學考察團紀念郵票”全套橫雙連,背面貼孫中山像及烈士像郵票兩枚,面值共計65分,銷北平22年2月12日,背面有上海2月17日中轉戳及瑞典3月23日到達戳。此票主圖為元代古畫“平沙卓歇圖”,郵票發行時原畫在北平故宮博物院收藏,後來南遷至臺北故宮博物院,故此繪畫作品郵票的收藏地為北平。此封為西北科學考察團團長瑞典人斯文赫定親筆寄發,加深了信封內涵。</p> <p class="ql-block">圖6-1</p> <p class="ql-block">圖6-2</p> <p class="ql-block"> 圖7為臺灣大溪寄臺北限時掛號原地封,封為交通部郵政總局印製官封,貼“蔣介石逝世周年紀念郵票”一套七枚,銷“臺灣大溪慈湖(代一)65年4月4日”代辦所戳,背面有臺北同日到達戳。蔣介石于1975年4月5日病逝于臺北士林官邸,柩厝於大溪慈湖,此封為人物逝世郵票原地封,屬於一級精度的原地封。</p> <p class="ql-block">圖7-1</p> <p class="ql-block">圖7-2</p> <p> 三、“帝王像”郵票原地封</p><p> “帝王像”郵票,以故宮博物院所藏名畫選定唐宋元明四代帝王畫像為郵票圖案,原畫原藏于北平故宮博物院。1933年,因日本侵華戰爭,此畫隨北平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陸續南遷。從1948年起,陸續運往臺灣。1949年8月23日,文物遷入台中縣霧峰鄉吉峰村,並成立國立中央博物館圖書館聯合管理處,隸屬於臺灣教育部。1950年4月,台中縣霧峰鄉吉峰村北溝倉庫落成,運台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1956年,“北溝文物陳列室”正式開放。</p><p> 1962年在北溝文物陳列室舉辦“帝王像古畫特展”,為配合此次展覽,中華郵政於9月20日發行的“帝王像”郵票一套四枚,同時在台中霧峰“北溝文物陳列室”現場,設立臨時郵局,啟用臨時郵戳,郵戳直徑為30毫米。依據原地封類別形式,此套郵票原畫創作地點無從考證,且此套郵票不在大陸使用。收藏地1962年9月20日至1965年在台中霧峰;1965年至今在臺北士林區故宮博物院。故此套郵票的一級精度收藏原地為台中霧峰“台中帝王像郵票原圖特展臨時郵局”,</p><p> 這是“故宮古畫系列郵票”中的第二套,此前1961年8月4日中華郵政發行專16《故宮古畫(四十九年版)》郵票,一套四枚。以故宮博物院所藏名畫選定唐宋遼代古畫為郵票圖案,這是“故宮古畫系列郵票”中的第一套。同時在北溝文物陳列室舉辦“古畫郵票原圖特展”,為配合此次展覽,同時在台中霧峰“北溝文物陳列室”現場,設立臨時郵局,啟用臨時郵戳,郵戳直徑為30毫米。圖8為台中臨時郵局掛號寄往高雄首日原地封,銷“台中古畫郵票原圖特展四十九年八月四日臨時郵局”首日臨時郵戳,有高雄八月五日到達戳,為一級精度的首日原地封。</p> <p class="ql-block">圖8-1</p> <p class="ql-block">圖8-2</p> <p> “帝王像”郵票發行時,臺灣郵政官方沒有發行首日封,只發行了郵折及原圖卡。圖9為郵折,由台中臨時郵局掛號限時專送首日寄往臺北士林,貼“帝王像”全套四枚郵票,銷“台中帝王像郵票原圖特展五十一年九月二十日臨時郵局”首日臨時郵戳,有臺灣士林九月二十一日到達戳。郵折本身作為一種收藏品,不可用來實寄,此郵折不僅實寄,而且由台中臨時郵局首日寄往下一個收藏地點臺北士林,隔空相寄,極富特色,為目前發現貼“帝王像”郵票唯一一件實寄之官方原地郵品,彌足珍貴。</p> <p class="ql-block">圖9-1</p> <p class="ql-block">圖9-2</p> <p> 台中臨時郵局寄發的“帝王像”郵票首日原地封非常少見,筆者目前僅發現十餘套,希望集郵前輩有更多的挖掘,豐富此類藏品。圖10—圖16為台中臨時郵局寄發的首日原地封。</p><p> 圖10為台中臨時郵局掛號限時專送寄臺北士林首日原地封,貼“帝王像”全套四枚郵票,銷“台中帝王像郵票原圖特展五十一年九月二十日臨時郵局”首日臨時郵戳,有臺灣士林九月二十一日到達戳。此封為台中臨時郵局首日寄往下一個收藏地點臺北士林,隔空相寄,極富特色,由台中霧峰臨時郵局寄往臺北士林的首日原地封目前僅見此一件,彌足珍貴。</p> <p class="ql-block">圖10-1</p> <p class="ql-block">圖10-2</p> <p> 圖11-圖14為台中臨時郵局寄臺北首日原地封全套四全,封為寶島郵學會發行,分貼“帝王像”四枚郵票,均銷“台中帝王像郵票原圖特展五十一年九月二十日臨時郵局”首日臨時郵戳,有臺北次日到達戳。此套首日原地封極為少見,目前僅發現數套。寶島郵學會現為高雄郵學會,是臺灣早期具有較大影響的集郵團體。</p> <p class="ql-block">圖11-1</p> <p class="ql-block">圖11-2</p> <p>图12-1</p> <p>图12-2</p> <p>图13-1</p> <p>图13-2</p> <p>图14-1</p> <p>图14-2</p> <p> 圖15為台中臨時郵局航空掛號寄越南首日原地封,貼“帝王像”全套四枚郵票,銷“台中帝王像郵票原圖特展五十一年九月二十日臨時郵局”首日臨時郵戳,有越南9月27日到達戳。此封寄件人為著名集郵家張愷升先生。</p> <p>图15-1</p> <p>图15-2</p> <p> 圖16為台中臨時郵局航空掛號寄新加坡首日原地封,貼“帝王像”全套四枚郵票,銷“台中帝王像郵票原圖特展五十一年九月二十日臨時郵局”首日臨時郵戳,有新加坡9月24日到達戳。</p> <p>图16-1</p> <p>图16-2</p> <p> 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士林區落成,故宮博物院全部文物由台中霧峰運至臺北故宮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正式開放。隨著古畫收藏地點的變更,此套郵票的收藏原地也隨之改變,自1965年11月12日起至今,“帝王像”郵票的原地為臺北士林。目前尚未見到從臺北士林寄出的一級精度原地封,見到的大多為從臺北各個郵局寄出的二、三級精度的原地封,雖然精度不高,但各具特色,亦屬佳品。圖16—圖18為臺北郵局寄發的首日原地封。</p><p> 圖17為臺北航空寄美國首日原地封,封正面、背面分別貼“帝王像”郵票各一套,銷臺北(甲三)1962年9月20日戳,貼兩套“帝王像”郵票首日原地實寄封極少見。</p> <p>图17-1</p> <p>图17-2</p> <p> 圖18為臺北本埠掛號限時郵件首日原地封,封為“唐太宗李世民像”美術信封,印製單位不詳,貼“帝王像”全套四枚郵票,銷臺北(甲十五)五十一年九月二十日戳,有臺北當日到達戳。此封寄件人為著名集郵家陳繼勳先生。</p> <p>图18-1</p> <p>图18-2</p> <p> 圖19為臺北寄高雄掛號限時郵件首日原地封,貼“帝王像”郵票一套,銷臺北(代卅七)五十一年九月二十日代辦所郵戳,有高雄次日到達戳。此封由臺北郵政代辦所寄出較為少見,收件人為集郵家陳炯。</p> <p>图19</p> <p> “帝王像”郵票因其設計精美大氣,印製精良,而備受世界郵迷喜愛,為臺灣人氣最高的郵票,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成為臺灣珍郵的風向標。</p><p> “帝王像”郵票發行時,臺灣官方郵政沒有發行首日封,集郵者在臺灣各地製作了很多精美的首日封,各具特色。筆者鍾情于“帝王像”郵票首日實寄封,今將台中臨時郵局和臺北寄出的首日原地封,做一個簡單的梳理,整理成文,倉促寫就,不足之處,敬請集郵前輩補充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