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献上洁白的哈达

松间明月

<p>  飞机发动机的强大推力把TV8932次航班推向了蓝天,我的心也随之飞向了它的目的地———拉萨。</p><p> </p><p><br></p> <p>  “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呀,也不献哈达……”这首歌最先让我认识了西藏,知道了酥油茶,青稞酒,糌粑和穿着藏袍,挎着腰刀,脱去一只袖子,脸庞黝黑且强壮的藏族同胞。所以去西藏看看是儿时起就揣在心中的夙愿!</p><p> 7月15号终于解除了疫情,盼来了省际旅游的开通,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动强烈撞击着我前往西藏的心愿。没想到,当我兴致勃勃地向老伴说出想法时,却遭到了她强烈的反对。“不要命了,忘了你的心脏放过支架!”,见无法撼动我的决心,便搬来了救兵妹妹、妹夫和外甥女夫妇,企图让我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哪知道说明缘由后,妹夫最先开了口“好呀哥,俗话说出国容易进藏难。机会难得,我们陪你一起去!”好嘞,加上老伴一行六人。接下来便是联系旅行社,服用红景天,筹备防晒防寒等进藏必须用品。</p><p> 7月27日我们终于踏上了行程,集结于济南遥墙机场。可能是上天的安排,每次去高原都要经受一番考验。本来是14:05时起飞的飞机,一直拖到17:30时才升空。</p> <p>  经停银川机场再次起飞时已是北京时间20:00时以后了,心中难免有些沮丧,此时的西域正值黄昏。</p> <p>  当我看到脚下白棉花般的白云,头顶深邃无垠的蓝天,天边相伴的夕阳,身边陪同的亲人时,欣慰和满足早把沮丧抛到弦窗外了。</p><p> 雨季的拉萨机场时常会遇到雷雨,这次又被我们赶上了,空中逗留了40分钟后才着陆。</p><p> </p><p> </p><p> </p> <p>  赶到宾馆已是凌晨1:20分了。</p> <p>  随团导游再三叮嘱,来到高原前两天千万不要洗澡洗头,再不舒服也要忍耐。简单洗漱一下,睡了。</p> <p>  先来认识一下导游于泳,自治区十佳金牌导游之一,他喜欢我们称呼他阿泳,说是这样显得亲切。阿泳的母亲生活在北国黑龙江畔,父亲是个地道的海南岛人,阿泳从小跟姥姥长大说一口标准的东北普通话。可能是阅读丰富了他的知识,阅历增长了他的见识,也可能是父母遥远的婚姻成就了他聪明灵慧的大脑。一上来他就能抓住你的听觉神经,从藏传佛教到人文地理,从藏汉文化,到民风习俗,一路的讲解不重复,不凌乱。因此,在我的记述中难免会受到他的暗示和影响。</p><p> 阿泳介绍,西藏分为前藏和后藏两部分。前藏有拉萨、山南、林芝、昌都四个区组成,历史的前藏由达赖喇嘛为首的噶厦地方政府管理;后藏有日喀则、那曲、噶尔组成,由班禅•额尔德尼的朗玛岗地方政府管理。</p> <p>  从地理条件看,前藏海拔相对较低,雨水充沛,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亦农亦牧,以农为主。</p> <p>  后藏海拔较高,地旷人稀,雨水不均,亦牧亦农,以牧为主。</p> <p>  其实前藏后藏也有共同的特点:一是,处处白云绕山,风景如画;二是,江河纵横,湖泊星罗。难怪人们都说西藏是:千山之祖,万水之源。身临其境果然名副其实!</p><p> </p><p> *充沛的水资源</p><p> 进藏的第三天我们开始向林芝进发。林芝地处西藏东部,喜马拉雅山北麓。取西高东低地势,平均海拔3000米,与印度接壤最低处的巴昔卡海拔只有155米。平均海拔低于西藏其它地区,也世界上垂直地貌落差最大的地带。</p><p> </p> <p>  尤其是东南方形成的地势缺口,使得印度洋暖湿气流鱼贯而入并与北下的寒流汇合驻足,造就了林芝地区热带亚热带并存,温带与寒带相聚的特殊气候。年平均降水650毫米,平均气温8.7℃,平均日照2022.2小时,无霜期长达180天。也造就了她丰富的水资源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p> <p>  离开拉萨一路向东,遇到的第一个考验是翻越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刚才山下还是夏日融融,此时窗外已经白雪皑皑了。出发前阿泳再三叮嘱多穿衣服,在这里终于派上了用场。穿暖后下车,感受的竟然是清凉的快意。留个影吧,阿泳说这里将是本次藏乡之行的最高海拔。</p> <p>  微笑是发自内心的,表情告诉你高原反应的痛苦与快乐并存。</p> <p>  翻过米拉山口,这条河就一直伴随我们前行。</p> <p>  经行途中不断有小溪赶来补充水量。</p> <p>  阿泳告诉我们这是尼洋河,发源于米拉山西侧的错木梁拉,全长307公里,落差2273米,最终将流入西藏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看着它湍急奔流的样子,可以理解它急于拥抱母亲的心情!</p> <p>  途径尼洋河“八一水电站”,恰逢泄洪,白色的巨龙喷涌而出好不壮观!</p> <p>  历经千山万水,尼洋河终于到达了林芝县昔嘎村,在这里她化作了平静辽阔的湿地,温柔地汇入了母亲———雅鲁藏布江的怀抱。</p> <p>  站在景点的“亲水台”远远望去,合流后的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泾渭分明。近处的尼洋河清澈蔚蓝,远处的雅鲁藏布江混浊泛黄,因此有了“雅浊尼清”的说法。</p><p> “318国道”继续向东下行,把我们送到了工布江达县,阿隆巴山南侧的巴松措(藏语措是湖的意思),藏语的原意是“绿色的水”。海拔3480米,在西藏算不上高原湖泊。</p> <p>  导游阿泳告诉我们,巴松措有它自己的特色。雨季山洪夹杂着富含矿物质的浊水冲入湖中,湖水程黄色;雨季过后周围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此时的湖水程绿色;秋冬来临树叶落尽,头顶是蓝天白云周遭是雪山,湖水又变成了蓝色。所以,人们也称它为“三色湖”。</p> <p>  *人间仙境</p><p> 高原有个说法,拉萨是高原的圣地,是佛住的地方。林芝海拔低,风景如画,是人间仙境。真到了林芝你会感到此话货真价实一点不假,卡定沟是我们见到的又一处仙境。</p><p> </p><p><br></p><p> </p> <p>  卡定沟位于318国道拉萨至林芝段,距林芝政府驻地“八一镇”只有24公里的尼洋河畔。</p> <p>  这里海拔2980米,峡谷两侧山高崖陡,叠嶂起伏,雨量充沛,空气宜人。我们来时正遇下雨,只得撑伞前行。进沟的路上,森林茂密,到处是苍松巨柏,藤蔓古树,满眼苍翠。</p> <p>  瀑布随处可见,最主要的景观是天佛瀑布。</p> <p>  天佛瀑布落差达200多米,远远望去如从天而降的银河美丽壮观。</p> <p>  更为神奇的是瀑布的崖壁上天然形成了一尊佛,在你的眼前时隐时显,天佛瀑布由此而得名。</p><p> 周围的山崖石壁上,许许多多于佛教有缘的天然壁画:</p><p> </p><p> </p> <p>  酥油灯</p> <p>  忠于职守的“护灯小沙尼”。</p> <p>  壮观大气的“献宝雄鹰”。</p><p> 在心里的勾勒与欣赏中,不由得拉近了你的佛缘。</p><p> 阿泳告诉我们,“卡定”藏语是“天上人间”的意思。难怪,“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寻”呐!</p><p><br></p><p> *南迦巴瓦峰下的激流</p><p> 雅鲁藏布大峡谷,北起林芝米林县大渡卡村(海拔3000米)流经雅鲁藏布大拐弯至墨脱县巴普卡村(海拔115米)。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落差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被誉为世界第一大峡谷!</p> <p>  (雅鲁藏布大峡谷起点处的多雄拉雪山。)</p><p> 起点大渡卡古堡遗址,曾是西藏工布首领的庄园,工布王是指曾经统治林芝、米林、工布江达三县的土王,相传工布王是吐蕃王朝的后裔。如今的工布藏族就是泛指他曾经统治下的藏胞。</p><p> 五百年前,工布与波密之间的一场战火,无情地摧毁了这座庄园。</p><p> </p> <p> 望着这残垣断壁,你依稀可以想象出她曾经的繁华与庄严,更可以品味出那场战争的残酷!</p> <p>  沿着游览公路继续上行,我们终于看到了躲在云层后面的南迦巴瓦。</p><p> 南迦巴瓦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山脉和横断山脉交汇处,属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7728米,在世界高峰中排名15,在世界最难攀登高峰中排名第二。</p> <p>  她也是高原最古老的宗教———雍仲本教的圣地。是藏胞心中最神圣、最受敬重的神山!</p> <p>  (图片取自网络)</p><p> 南迦巴瓦在藏语中有多种解释:“雷电如火燃烧”、“天上掉下来的石头”。</p> <p>  (日照金山,取自网络)</p><p> 而在《格萨尔王传》“门岭一战”中把她描写成了“状如长矛,直刺苍穹”!故而现在称之为“刺破青天的矛”。</p> <p>  南迦巴瓦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她的真面目,也被称作“羞女峰”。要想看到她的尊容可谓“十人九不遇” !</p><p> 望着被云雾严严实实遮掩的南迦巴瓦峰顶,我只能叹息自己佛缘太浅,修行不深。</p><p> 离雅鲁藏布拐弯峡口数公里,就可以听到江水的轰鸣声。</p><p> </p> <p>  河道在山角转弯处突然变窄,使得本来就湍急的江水来到此处愈加的汹涌澎湃,发出砰崖转石的怒吼!它们簇拥着、咆哮着,如脱缰的野马向峡口奔去!</p><p> </p> <p>  此时,人们嘶喊般的交流,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世间万物似忽都有相通之处,每每遇到转折都会给人带来惊叹和震撼。</p><p> 导游介绍,江水在此转弯向北,过墨脱,绕纳姆卡姆山后,这条流经了祖国千山万水,被誉为西藏母亲河的雅鲁藏布江,将依依不舍地告别祖国,流入印度。</p> <p>  面对滚滚北逝的江水,心中难舍难分,有失落,有惆怅,心情抑郁难平。</p><p> 当我踏上归途,站在崖端再次俯瞰江水时,突然得到了开释。是呀!所有的江河不都是上苍赐给众生灵的资源吗?它们不分种族,没有疆界,终究要回到大海,选择归途是大自然派生给它们的权力。就像人生走过的路,过去就过去了,不必留恋也没有不舍。</p><p> </p><p> *高原的欧罗巴风情</p><p> 这次藏乡之行,颠覆了我过去对西藏的印象,鲁朗的行程让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西藏。</p><p> 旅游巴士吃力的驶向色季拉山口,我们也渐渐地被茂密的原始森林包围,道路两旁是参天的古树和纵横交错的藤蔓。</p> <p>  阿泳介绍说,挂在树上的苔藓,名叫树挂,我们这里叫它“龙须草”可以入药,是寄生在树上的低级植物。别小瞧它,它能够吸干大树的营养,至宿主于死地。</p><p> 翻过山口,汽车一路下行。当来到“鲁朗小镇”时,我几乎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p> <p>  这哪里是西藏,分明是个童话般的世界!</p> <p>  眼前的青稞, 两侧的青山,若隐若现的牛羊。镇子里是否住着安徒生,还有那美丽的公主、英俊的王子………</p> <p>  鲁朗林海观景台海拔4300米,是观赏林海、花海、云海的绝佳站立点。</p> <p>  从这里看下去森林植物垂直带谱十分清晰,雪迹线下的苔藓、地被植物,稍下的低矮草木、灌木,再下来高大的乔木。层次分明,景色一览无遗。</p> <p>  这里物种繁多,云杉、冷杉、圆柏、高山松……古木参天;杜鹃、剑竹、忍冬、黄花木……郁郁葱葱。丰富的植物也为大量的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空间。</p><p><br></p><p> *次仁央宗的心愿</p><p> 7月31号我们结束了林芝行程返回拉萨,途径五巴村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叫次仁央宗对姑娘。</p><p><br></p><p> </p> <p>  央宗语气较慢却很健谈,她告诉我们五巴村有26户人家,全是工布藏族,在西藏算是个大村子了。这里的村民解放前都是农奴,农奴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大概分三等,最末等的叫啷牲,负责看护牲畜,和牛羊睡在一起,主人出行要当随行的“马凳”和坐凳;稍高一等的是种庄稼的;再高一等的是技艺农奴,一般都掌握雕刻、木工、绘画等技艺,五巴村的村民是专门为奴隶主打制银器的,如今他们仍然传承着祖上的技艺,而且产品远销尼泊尔等周边国家。</p> <p>  央宗的新家和自己的汽车。</p> <p>  为了保护环境,政府规定一户只准养十头以内的牲畜,许多圈棚大都闲置或改做它用。</p> <p>  宽敞明亮的街道告诉你,藏族也是个讲卫生,爱清洁的民族。</p><p> 央宗说,我们是有信仰的民族,懂得诚信,谦让,奉献,守教义。我们的牲畜甚至包括孩子都是放养的,早放晚归从不丢失。我们不存钱,每年的结余都会换成金银珠宝,请高僧大德开光加持后献给寺院。前几年附近设立了农业银行,结果没多久就关门了,因为没人存钱。</p><p> 当问起她心愿时,央宗没有正面回答我们。她说我们藏民和你们不一样,你们去寺庙是朝拜,我们是去朝圣。从我们这儿去大昭寺有三个月就够了,“三个月?”我们惊奇的问。是呀,磕长头去,回来可以坐车……</p><p> </p><p> *错过的姻缘</p><p>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每当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西藏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北麓杰马央宗冰川的雅鲁藏布江,经过日喀则奔涌而下,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扎西,只顾的匆忙赶路。即使来到冈巴拉神山角下,也没顾得伸手抚摸一下身旁的卓玛———羊卓雍措。由此亿万年的等待,亿万年的错过。是雅鲁藏布的无情,还是拉轨岗日山阻隔了这段情缘……。</p><p> </p> <p>  ( 拉轨岗日山峰)</p><p> 羊卓雍措与那木挫、色林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简称“洋湖”。</p><p> </p> <p>  她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静静地躺在冈巴拉山的怀中。洋湖是典型的高原湖泊,湖面海拔4441米,面积675平方公里。去欣赏羊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翻越海拔5030米的冈巴拉山口,然后来到海拔4998米的观赏平台。可能是海拔过高,也可能是上天嫉妒羊湖的美丽。据说她总是被浓重的云雾所掩盖,很少露出她的尊容,也有十人九不遇的说法。真不错我们来时正是天朗气清,羊湖的美丽尽收我们眼底。</p> <p>  看那白云,看那冈巴拉神山,西藏真是个美丽的地方!</p><p><br></p><p> *高原反应</p><p> 俗称“高反”,是个千万不能轻视也不能过于恐惧的现象。它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多少都能给你带来些不愉快的感受和麻烦。</p> <p>  刚到拉萨,同行中的大部分人都被它的恶作剧搞的痛苦不堪,有的像喝醉了酒,昏昏沉沉,步履蹒跚,嗜睡不醒。有的腹痛头晕,呕吐不止。</p> <p>  老伴反应算是强烈的,第二天甚至想打退堂鼓,在大家的劝说和鼓励下,她终于鼓起勇气完成了后面的行程。</p> <p>  看看吧,来到海拔4998米的羊湖观景平台时,她已是精神抖擞,焕然一新了。其它同行的朋友也都心平气顺,开开心心的结束了行程。所以说高反不可怕,关键是要有信心战胜它!</p><p><br></p><p> *宗教、圣殿与信仰</p><p> 久远古老的藏族文化源头在哪里?……</p><p> 历史记载,西藏最古老的宗教是发源于古象雄王国(冈底斯山一带)的雍仲本教(也称本波教)。相传佛主释迦牟尼的佛学思想也受过本教思想的影响。而佛教传入西藏应归功于藏王赤松德赞,据说是他为了启迪民智,教化藏民,稳定社会,迎请尼泊尔国的莲花生大师入藏宏法,才有了后来的藏传佛教。</p> <p>  (莲花生大师或称“珍贵的上师”“根本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的创始人。)</p><p> 后来随着历史与社会的沿袭变化派生了许多教派,如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和格鲁派(黄教)……。</p><p> 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是格鲁派的宗教领袖。</p><p> 说到宗教就离不开寺院,抵达拉萨的第二天,我们就朝拜了位于拉萨北郊的扎基寺,也是全藏唯一的财神寺。</p> <p>  这里供奉的财神爷藏语里叫“扎基拉姆”,也是拉萨城的护法神。扎基寺是格鲁派色拉寺的分寺。</p> <p>  这里香火旺盛,朝拜者仅次于大昭寺。</p> <p>  八廓街整整围绕大昭寺转了一圈,据说走一圈相当于转了一圈佛塔。现在这里商铺林立,成了游人购物的场所。</p> <p>  大昭寺,西藏最著名的寺院。这里供奉着文成公主的陪嫁,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p> <p>  松赞干布共迎娶了两位公主,尼婆罗(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原来尺尊公主的陪嫁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文成公主的十二岁等身像供奉在小昭寺。后来因为逃避战乱的搬迁,最终这座十二岁等身像被供奉到了大昭寺。</p> <p>  (大昭寺内管理严格不许拍照,只得留个外景了)</p><p> 如今的大昭寺已是藏胞们的信仰所在,更凝聚着他们的精神寄托。许多藏胞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也要磕长头到这里朝圣,他们把这作为一生的使命和荣耀!看到这些我真正理解了次仁央宗的心愿!</p> <p>  每天到大昭寺朝圣的信众特别多,他们远远就排起了长队,十分有序地一个圣殿一个圣殿的朝拜,既不滞留也不拥挤,更不争抢,是那样的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这是信仰的力量,是修为的自觉。</p> <p>  史书记载公元七世纪三十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王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建布达拉宫为王宫。从此,布达拉宫就成了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公元九世纪随着吐蕃王朝的解体,布达拉宫也遭到冷落。</p> <p>  1645年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加措从甘丹寺迁至布达拉宫白宫,从此这里便成了历代达赖喇嘛居住、举行宗教活动、处理政务的场所。</p> <p>  (白宫和白宫东场院)</p><p> 1690年至1694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布达拉宫又扩建了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为主体的红宫,基本形成了布达拉宫现在的规模。</p> <p>  走在布达拉宫坡道上,我感叹布达拉宫的雄伟,更为工匠们付出的艰辛劳作而折服!</p> <p>  站在布达拉宫鸟瞰拉萨,右面的小山叫药王山,原来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是连为一体的。</p> <p>  藏传佛教的僧人是有等级的,喇嘛不是随便可以叫的,初等的僧人就叫和尚,只有通过了考试后才能称之为喇嘛,而且上面还有上师、活佛许多等级。高僧大德们不仅佛学知识渊博,而且还要懂得藏医藏药,掌握绘画等多门技艺。</p> <p>  唐卡蓝度母(取自网络)</p> <p>  唐卡白度母(取自网络)</p><p> 真正有价值的或者说最珍贵的唐卡,是高僧大德们用研磨细细的珍宝矿石粉末,沾着自己的唾液绘成的。并且每画一笔,颂一次经,绘成一幅唐卡需要许多年的时间。而且还要开光加持才能成为真正的宝物。唐卡意为能够卷起来的佛像,藏民家里基本都有供奉,把她当做家里的靠山。</p><p> </p><p> </p><p><br></p><p><br></p><p><br></p><p><br></p> <p>  开光加持也是高僧大德们必须从事的法事活动。尤其是火供,信众们要把蜜蜡天珠等珍宝放到烧开的酥油里,上师大德诵经七天七夜,体力消耗可想而知!经过炼狱般的考验许多珍宝可能毁坏,幸存下来的就成了护身的法器。</p> <p>  如今的藏医是文成公主进藏后中医与藏医结合而来的,它用许许多多神奇的方法诊断病情,其中手珍就是通过看病人的手掌纹来诊断病情。尿珍是通过品尝病人的尿液来诊断病情,一般的藏医因为长年累月品尝尿液,中毒太深,不到五十岁就双目失明了。多让人震撼和钦佩的职业!可以说选择了藏医就等于选择了终生的奉献!</p><p><br></p><p> 临别西藏时想起了阿泳的那句话,来到西藏:眼睛上天堂,身体下地狱,灵魂受洗礼,心灵受震撼。</p><p> 我的确受到了洗礼和震撼!虽说离别,但西藏已经装进了我的心里。</p><p> 神圣的大昭寺,雄伟的布达拉宫,美丽的林芝,刺破苍穹的南迦巴瓦,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还有一路相伴的司机陈师傅,导游阿泳,让我读懂了心愿的次仁央宗。</p><p> 我在心中为你们献上洁白的哈达!</p><p><br></p><p> 回到家我写下了这幅作品:</p><p><br></p><p><br></p><p><br></p><p><br></p> <p>  它足以诠释我此行的告白。</p><p><br></p><p> 2020年8月10日 德衔</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