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每当万籁俱静之时。蘸一池松麝,或临一通先贤明帖,或乘兴挥写不计工拙,拥书而眠,心满意足。我之书,于时人略有不同,在追求笔法于构成之外,韵味要流露前贤之书气。从而升华为一种责任感。</p> <p>世今,大量江湖书法流传网络,废临池而自创,低俗为一种病态,却相互吹捧,沾沾自喜,愚昧至极。我不相信一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缺失,能从真正意义上写好书法,恰好地把握书法应有的醇度。</p> <p>价值观于审美变异,造成书法指鹿为马,再加上多元化视觉冲击,和书法形式上的混乱,对书法批评造成了阻碍。也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达到王羲之的高度,一味效仿,从未“另谋生路”,举个例子张瑞图也临王羲之,“我一日不书,变觉思涩”,出出进进,大浪淘沙,最后写出了自己的风格,黄道周也一样。他们都临王,像吗,不像。不像吗,哪里不像。书法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深刻的生活,也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所以说不要给后辈儿孙制造垃圾,</p> <p>书法“法”得错误意识,有人说,书法就是书写法则,又法则无法,无法而有法。那我想问一下,你从来没有吃过汉堡包,你怎么能大言不惭的告诉别人汉堡包很好吃。所谓书法中的“法”,是你长期(碑贴)临摹训练,在大脑皮层的记忆配合身体肌肉记忆的动作,叫法。而运笔的习惯叫法则。运笔的笔法,决定着字怎样构成,构成的结体影响着章法的形式。</p> <p>书法中所说的“功夫”,我们经常说某某人写的字很有功夫,“功夫”于”形质”属于同一层次术语。”形质”是运用技法的结果,“功夫”是指掌握技法的程度。谓,能熟练驾驭毛笔,愉悦地完成一副书法作品可称之为功夫。熟练到什么程度,功夫就有多深或多浅。这样说可能不太具体,在古书中,书写的技法,作品的形质,评论”功夫的人构成了一种三角关系,也就是说,评论功夫者,文化层次不太,思维模式方式不同,对“功夫”的评论是否有偏见,也不好定夺。</p> <p>形质相对的神采,形质相对神采飞扬吗,不。形质,就是形体质量,加线条质量。线条的位置不准确,组合有误,对形体质量有影响。如果形质,线纸,墨质,有问题 ,决定着字体布局,结体的章法无法辩证,那么剩下的内容就写不下去,胡画几笔,草草了事。谈何神采飞扬。</p> <p>其实,承载神采得形质,要具备两个条件,运笔和用笔,运笔指毛笔在纸上行走的轨迹,用笔指调墨的能力和驾驭毛笔的能力,墨色过浓,笔耗无法铺开,运笔就呆滞,神采无法体现。《书法雅言》,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调,阴阳得宜,刚柔相济。犹世之论相者,开合有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