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第十四之处暑

天下无疾旷昌革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处暑与养生</span></p><p><br></p><p> 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p><p style="text-align: right;">——《月令七十二候集解》</p><p><br></p><p> 乐配:《归去来辞》</p><p> </p><p> 一、处暑三候</p><p> (一)初候,鹰乃祭鸟</p><p> 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p><p> 鹰感金秋肃杀之气,开始猎鸟。据说,鹰在吃猎物之前,先会把它们排列开,古人认为,这同人用牺牲祭祀先祖有共通之处,表示不忘本。另外,鹰虽凶猛,但不攻击有胎的禽鸟,所以称鹰为义鸟。</p><p> (二)二候,天地始肃</p><p> 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天地间肃杀的阴气已起,万物开始凋零。</p><p> (三)三侯,禾乃登</p><p> 禾者,谷连藁(gǎo)秸之总名,又稻秫(shú即高粱)苽(gū即茭白)粱之属皆禾也,成熟曰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p><p>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说文解字》曰:“秋,禾穀(即谷)孰也。”秋天开始,天地萧肃,万物衰老,唯谷物丰收是秋天最可贵的地方。</p><p> 二、起居有常</p><p> (一)南北处暑各不同</p><p> “处暑”的原义,即暑热已经消退了。在北方确实如此。但在南方,还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可谓处处有暑,当然也不是所有年份都如此。所以,处暑养生要根据具体情况,暑气未消,还当防暑;暑气已退,虽然相对比较舒服,但也要注意不可贪凉。处暑再热,毕竟是秋天,天气收敛,人体亦然。相对夏天的热,秋天的热没那么耗散,心理也容易安静。</p><p> 注:出伏与秋老虎。因为末伏十天是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的,所以出伏的时间就在立秋后期或处暑前期。出伏就意味着告别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光,气温开始转凉了。但出伏后,依然有可能会有高温,俗称秋老虎,一般在处暑和白露前期。秋老虎其实是暑气最后的挣扎,秋老虎再猛,也不过在中午发威而已,晚上还是会转凉,所以早晚要注意不要着凉。</p><p> (二)注意背部保暖</p><p> 秋初夏末,热气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五脏俞穴皆会于背,或令人扇风,夜露手足,此中风之源也。</p><p style="text-align: right;">——《养生论》</p><p><br></p><p> 处暑可能还比较热,但这个风已经是从西面吹来的了,带着肃气凉气,且昼夜温差也大。所以,男生尽量不要赤膊,女生也不宜穿露背装。背部的保暖尤其重要。</p><p> 《内经》云:“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如果肺出现问题的话,会在背部体现出来。同样地,背部受邪,肺也会先受其害。如背若受寒,寒邪立侵肺而生咳嗽。</p><p> 另外,人体五脏的俞穴都在背部(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所以其实背受风寒的话,五脏六腑都会影响到,而肺是首当其冲的。《养生四要》中提到:“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p><p> (三)秋伤于湿</p><p> 今人言秋必言燥,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立秋、处暑、白露,主气皆由六气之太阴湿土司权,这期间伤于湿多而伤于燥少。秋燥至秋分方盛,不可不知。</p><p> 《内经》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何解?秋伤于湿,内应脾土,以致运化不利而生痰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湿上袭于肺,遂生咳嗽,而且是有痰的咳嗽。若在凉秋而伤于燥,也可能伏而至冬方发,多为干咳。</p><p> 那如何防湿呢?尽量不要长时间待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淋雨湿衣、冒晨之雾露或山岚云瘴等,此可御湿邪于外;而欲防湿生于内,则要注意忌口和饮食调理。</p><p> (四)玫瑰护肤最合适</p><p> 用玫瑰精油或玫瑰纯露护肤。初秋是保养肌肤最好的时节。一方面,夏季余威尚在,阳气在表;一方面,秋后肺气渐旺,肺主皮毛,肺气宣通,皮肤就不易粗糙干燥。古代宫廷常用玫瑰花露护肤,因为玫瑰味辛而宣通,增强皮肤吸收水分的功效,且玫瑰又有活血化瘀之功,有一定的淡斑作用。</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玫瑰花</p><p> 《中药大辞典》:玫瑰花,理气解郁,和血散瘀。治肝胃气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p> <p>  三、食饮有节</p><p> 秋天到了,似乎要“贴秋膘”了,也就是每天吃一顿大肉,把自己养胖,因为秋天人的阳气渐渐回缩到体内,食欲亦会逐渐恢复。 但其实立秋贴秋膘尚早,因为初秋肠胃仍易受湿热影响较大,故仍不宜甘厚肥腻。</p><p> “立秋贴秋膘”的习俗,是告诉人们,从现在起进入“秋冬养阴”的阶段了。处暑期间,若暑气犹在,其饮食大致还可沿袭二暑的风格,吃些祛暑湿的粥或汤品,清淡为宜,略增咸味。若暑气正退,可多吃些滋阴的食物,如银耳、梨、莲子、芝麻等,养阴而不滋腻。</p><p><br></p><p> (三)银耳羹</p><p> 处暑不宜吃滋腻的滋阴补品,但一些清润的滋阴食品可以吃起来了,如银耳羹。银耳羹必须熬成浓稠润滑的羹,加少量大枣和枸杞更佳。</p><p> (四)粤式煲汤组合</p><p> 秋天起,煲汤正当时。八种粤式经典煲汤组合,如滋阴清热的清凉补、祛湿的茯苓淮山薏米汤、开胃的姬松茸茶树菇汤、温阳固肾的虫草花干贝玉米汤……能满足各种养生需求。</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银耳</p><p> 《中华本草》:银耳,甘、淡,平,无毒。滋补生津,润肺养胃。主虚劳咳嗽,痰中带血,津少口渴,病后体虚,气短乏力。</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梨</p><p> 《备急千金要方》:梨,味甘微酸寒涩,有毒,除客热气,止心烦,不可多食,令人寒中。食疗方:</p><p> 梨粥(《食医心鉴》)。消梨(三颗,捣,滤取汁) 白米(三合),煮粥,临熟下梨汁,搅和食之。治小儿心脏风热,昏愦,烦躁,不能下食。</p><p> 蜂蜜梨汁(《济众新编》)。生梨(磨取汁)100ml,和清蜜少许用。【功能主治】除客热,止心烦,消风热,下气。主胸中热结。</p><p> 冰糖雪梨(民间偏方)。把梨去核,放入冰糖,蒸煮过后食用可以止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莲子</p><p> 《神农本草经》:莲子,味甘,平。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食疗方:</p><p> 莲子粥(《济众新编》)。莲肉(去心皮)6两,芡仁(炒)4两,白茯苓(水飞)3两。上为末和匀。每1两用海松子细屑5钱,水1升,同碎米心煮成粥,和蜜少许,长服极佳。【功能主治】止渴,止痢,益神安心强志,益气聪耳明目,补脏腑,养气力,润皮肤,肥五脏,补虚羸。主水气。</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黑芝麻</p><p> 《神农本草经》:黑芝麻,味甘,平。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食疗方:</p><p> 黑芝麻粥(《本草纲目》)。将黑芝麻捣碎,大米淘净,加水适量煮粥,每日2~3次,或经常佐餐食用。【功能主治】补肝肾,润五脏。适用于身体虚弱、头发早白、大便干燥、头晕目眩、贫血等症。</p><p> 芝麻白糖糊(《大众药膳》)。将芝麻拣净,放入铁锅内用文火炒香后晾凉,捣碎后,装入瓦罐内备用,食用时,每次2 汤匙,放入碗中,再加白糖适量,用开水冲服。【功能主治】补阴血,养肝肾,乌须发,长肌肉,填精髓。适用于平时调补,以抗早衰;肺燥咳嗽、皮肤干燥;肝肾阴虚的头发早白及老人便秘等症。</p><p><br></p><p><br></p> <p>  (一)处暑的饮食养生当以健脾养阴为主</p><p> 处暑的饮食总体当以健脾养阴为主。健脾,首先是不要增加脾土的负担,使脾运缓而生湿。易消化而又养阴的饮食,无疑属粥。然而对于粥,我们有个小误区,就是为了营养丰富而加了很多种食材。若煮甜粥,恨不得大枣、枸杞、葡萄干等百搭之物都放;若煮咸粥,则香菇、胡萝卜、玉米、青豆等都加,反正多多益善。殊不知,食材太杂,“恐不能专收其益”,清代养生家曹庭栋有《粥谱》一书,所载药膳粥,一般都专用一味,最多不超过三味。</p><p> 老年人尤其适合喝粥,因为老年人脾胃的运化能力弱,牙口也不好,那就要借助外力,将食物煮烂以减少人体消化吸收它的成本。而脾胃对于老年人是他们生机的根本保障,因为老人气血衰弱,已经没有先天的资本挥霍了,其气血的来源全靠这个后天之本的脾胃,所以很多养生书特别强调老人要慎吃滋腻的糕团。另外,也不能过多饮水或茶酒、不多食生冷瓜果,这些都能防湿生于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枣</p><p> 《神农本草经》: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食疗方:</p><p> 大枣粥(《太平圣惠方》)。大枣(二七枚,剉) 茯神(半两) 粟米(二合),上药,细锉,先以水二大盏,煮至一盏半,去滓,下米煮粥,温温食之。治风热烦闷,心悬肠癖,腹中邪气,养脾胃气,助十二络脉,通九窍,安神,除恍惚。</p><p> 葶苈大枣汤(《金匮要略》)。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p><p> 主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p><p> 注:葶苈子和大枣两味药作为一首方剂使用,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取名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肺中水饮壅塞,胸满喘咳,一身面目浮肿,方中葶苈子具有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等作用,红枣具有润心肺、养脾胃、通九窍、抗过敏、祛痰止咳等作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枸杞</p><p> 《神农本草经》: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食疗方:</p><p> 枸杞粥(《圣济总录》)。枸杞苗(四两,切) 葱白(七茎,切) 薤白(十四茎,切) 豉(炒,一合) 粳米(净洗,三合),上五味用水三升,先煎枸杞、葱、薤、豉等,取一升半,去滓下米煮作粥,空心食之。治伤寒后,虚羸劳热,背膊烦痛。</p><p> 枸杞煎(《博济》)。枸杞子不拘多少(去蒂子),用清水洗净,掏出控干后,入夹布袋子内,于净砧上取自然汁,澄1宿,去其清水,入石器内,慢火煎成膏子,取出,入瓷器内收贮,每服半匙,以温酒调下。久服大有所益,如合时天暖,其榨下之汁,更不用经宿,其管煎下,2-3载并不损坏。如久远服,多煎亦无妨。【功能主治】明目驻颜,行步康健,壮元气,润悦肌肤。</p><p> 枸杞丸(《医心方》)。枸杞子3升,干地黄(切)1升,天门冬(切)1升,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1日2次。【功能主治】劳伤虚损。</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葡萄干</p><p> 葡萄干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铁、钙、锌等,可以促进人的代谢,提高人体造血的功能,经常食用,可以补血益气,增加机体免疫力。</p><p> 葡萄干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因为葡萄干中含有大量的白藜芦醇,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物质,其中的白藜芦醇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成,阻止细胞发生癌变,而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物质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所以葡萄干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p><p> 葡萄干还可以提高心脏功能,预防神经衰弱。葡萄干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物质,可以为心脏提供营养,提高心脏的收缩能力,还可以作用于人的神经,缓解神经衰弱症状。当心情烦躁、紧张、抑郁时,可以吃一些葡萄干,具有缓解情绪的效果。</p><p>促进消化也是葡萄干的功效之一,葡萄干中含有的果酸可以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肠道的蠕动,帮助机体消化。吃葡萄干还可以清除肺部的毒素,对咳嗽有缓解的作用,起到排毒润肺的功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菇</p><p> 《随息居饮食谱》:香菇,甘平,开胃。治溲浊不禁。痧痘后、产后、病后忌之,性能动风故也。主治食欲减退、少气乏力。</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萝卜</p><p> 《随息居饮食谱》:胡萝卜,辛甘温。下气宽肠,气微燥。虽可充食,别无功用。食疗方:</p><p> 胡萝卜粥(《本草纲目》)。新鲜胡萝卜 粳米各适量,将胡萝卜洗净切碎,与粳米同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煮至米开粥稠即可。早晚餐温热食。本粥味甜易变质,需现煮现吃,不宜多煮久放。【功能主治】健脾和胃,下气化滞,明目,降压利尿。适用于高血压以及消化不良、久痢、夜盲症、小儿软骨病、营养不良等。</p><p> 胡萝卜玉米渣粥(《民间方》)。玉米渣100克 胡萝卜3~5克,先将玉米渣煮1小时,后将胡萝卜洗净切片放入再煮待萝卜熟后即可。空腹服,每日2次。【功能主治】消食化滞,健脾止痢。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积腹痛、久泄久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米</p><p> 《滇南本草》:玉米,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调胃和中,祛湿,散火清热。</p><p> 玉米粉粥(《食物疗法》。玉米粉 粳米各适量,将玉米粉加适量冷水调和,将粳米粥煮沸后入玉米粉同煮为粥。可供早晚餐温热服。【功能主治】降脂,降压。对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及血液循环障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高脂血症病人常服也有效。</p><p>胡萝卜玉米渣粥(《民间方》)。玉米渣100克 胡萝卜3~5克,先将玉米渣煮1小时,后将胡萝卜洗净切片放入再煮待萝卜熟后即可。空腹服,每日2次。【功能主治】消食化滞,健脾止痢。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积腹痛、久泄久痢。</p><p> 玉米须炖猪肉(《民间方》)。玉米须30克 猪瘦肉120克 精盐 味精适量,将玉米须洗净,猪瘦肉切成薄片,一起放入陶瓷罐内,加水500克,上蒸笼蒸,至猪肉熟透,加精盐、味精即成。每日2次,趁热服。【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清血热,治崩。适用于血热型崩漏。</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豆</p><p> 《随息居饮食谱》:青豆,甘平。补肝养胃。嫩时剥而为肴,味极鲜美。盐水煮而烘之,可以久藏致远。诸豆有早、中、晚三收,以晚收粒大者良。并可作腐、造酱、榨油。惟青豆性较软,更为食品所宜,荚阔粒扁者尤佳。</p><p> 兵荒救饥,豆(青黄随用)七斗,芝麻(黑白不拘)三斗,并淘净即蒸,蒸过即晒,晒干去壳,再蒸再晒,凡三次捣极熟,丸胡桃大,每细嚼一丸,津液咽下,可三日不饥。诸无所忌。所费不多,一料可济万人。</p><p> 煮青豆(《食治养老方》)。青豆(二升,净淘),煮令烂熟,空心,饥即食之,渴即饮汁,或作粥食之,任性亦佳。治老人消渴,热中,饮水无度,常若不足。</p><p> 青豆粥(《食医心鉴》)。青小豆煮和粥食之。治消渴,口干。</p> <p>  (二)应季首推莲子粥</p><p> 初秋的应季养生食材,首推莲子(见本节)。莲子煮粥,无论暑气是否退了,它可以满足的各种需求:健脾、清火、安神、养阴。莲子性偏收敛而与秋气合,故在情志不甚稳定的秋天,多吃些莲子能安神养心,清降心火。另外,莲子还有益肾固精之功。心肾交通,日则安泰,夜则安眠。莲子剥去种皮则色白,不去种皮则色红,气虚用白莲子,气血两虚用红莲子。一味莲子,人之三宝精气神都照顾到了。</p><p> 若处暑尚热,出汗还是比较多,吃些莲子搭配银耳(见本节)、百合之类煮的粥或羹,健脾润肺,敛阴生津,是非常合适的。而秋燥之时,吃这些则更佳。</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合</p><p> 《神农本草经》:百合,味甘,平。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p><p> 《金匮要略》上有一篇是以百合命名的,叫《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所谓百合病,是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药,故名百合病。主要有三个方子:</p><p> 一是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金匮方歌括》曰:“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流连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p><p> 二是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金匮方歌括》:“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须。”</p><p> 三是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金匮方歌括》:“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p><p> 用到百合的中成药有百合固金片(丸/颗粒),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肾阴虚,燥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p><p> 百合粥(《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生百合(一升,切碎) 同蜜(一两,窨熟),煮粥将起,入百合三合同煮,食之妙甚。</p> <p>  (三)银耳羹</p><p> 处暑不宜吃滋腻的滋阴补品,但一些清润的滋阴食品可以吃起来了,如银耳羹。银耳羹必须熬成浓稠润滑的羹,加少量大枣和枸杞更佳。</p><p> (四)粤式煲汤组合</p><p> 秋天起,煲汤正当时。八种粤式经典煲汤组合,如滋阴清热的清凉补、祛湿的茯苓淮山薏米汤、开胃的姬松茸茶树菇汤、温阳固肾的虫草花干贝玉米汤……能满足各种养生需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松茸</p><p> 松茸的功效与作用非常广泛,具体有:抗癌抗肿瘤、防辐射、养颜抗衰老、治疗糖尿病、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促进肠胃、保肝护肝、补肾、理气化痰等功效与作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茶树菇</p><p> 茶树菇,是一种食药用菌,菌盖细嫩、柄脆、昧纯香、鲜美可口,因野生于油茶树的枯干上也得名茶树菇。柱状田头菇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并且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钙、镁、铁、锌等矿质元素。具有清热、平肝、明目、利尿、健脾之功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虫草花</p><p> 《新华本草纲要》:虫草花,味甘,性平,有益肝肾,补精髓,止血化痰。</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干贝</p><p> 《随息居饮食谱》王孟英:干贝,甘温。补肾,与淡菜同。鲜脆胜之,为海味冠。干者咀食,味美不腥,娇嫩异常,味重易化。</p> <p>  (五)茯苓芡实大枣阿胶粉</p><p> 处暑期间,暑气尚未完全退去,所以适当地帮助身体去湿还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毕竟是秋天,一天比一天燥,可以适当吃些滋润的食物。为了祛湿滋阴两不误,这里推荐一款阿胶代餐粉,其中茯苓、芡实(苡仁)、赤小豆(见立秋)有助祛湿,阿胶、桂圆(即龙眼)、大枣(见本节)等滋阴血。阴血得养,湿邪得祛,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胶</p><p> 《神农本草经》:阿胶,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食疗方:</p><p> 阿胶粥(《食鉴本草》)。阿胶(末,一两),用糯米煮粥,临熟,入阿胶末一两,和匀食之。止血补虚,润肠胃,又治胎动不安。</p><p> 阿胶棋子(《圣济总录》)。阿胶(炙,燥为末,一两) 干姜(炮裂,为末,半两) 薤白(煮烂,细研,七茎)。上三味,以面五两拌和,薄切如棋子大,熟煮空腹食之,少入五味调和亦得。治泄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眼肉</p><p> 《神农本草经》:龙眼肉,味甘,平。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食疗方:</p><p> 龙眼肉粥(《药粥疗法》)。龙眼肉15g,红枣3-5枚,粳米60g,一同煮粥,爱好食甜者,可加白糖少许。【功能主治】养心安神,健脾补血。主心血不足之心悸、心慌、失眠、健忘、贫血,脾虚腹泻,浮肿,体质虚羸,以及神经衰弱,自汗盗汗。</p><p> 小米龙眼粥(《民间方》)。龙眼肉30克 小米50~100克 红糖适量,将小米与龙眼肉同煮成粥。待粥熟,调入红糖。空腹食,每日2次。【功能主治】补血养心,安神益智。适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失眠健忘、惊悸等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