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秀纂龙潭家庙与土楼

娟子

<p>秀篆镇,位于诏安县西北部。北与平和县九峰镇接壤,西与广东省饶平县交界,东南与本县官陂镇、霞葛镇毗邻,是台胞重点乡镇、省革命老区乡镇。全镇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辖有17个行政村、157个自然村、216个村民小组,共有10337户、61233人。全部讲客家方言。</p><p>秀篆,因地形曲折,山水纵横交错,有如篆字,后人又称篆山,山清水秀,即为秀篆。</p><p>秀篆人民敢于闯荡、勇于拼搏。早在明朝中期,就有秀篆人迁tw。明末至清,大批的秀篆人迁移到t北、桃园、宜兰、基隆、彰化等地。据了解,从秀篆到tw的后裔有:游氏4—5万人、王氏5—6万人、李氏4—5万人、黄氏6—7万人、邱氏3—4万人、罗氏2—3万人、吕氏3—4万人、赖氏1—2万人,江氏、叶氏近万人。在历届tw政坛主要领导人、军界、财界等都有秀篆后裔。秀台渊源密切。</p> <p>陈龙村,位于秀篆镇镇区中心,土地少,人口多,是全镇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全村总人口有6714人,以王游氏为主。</p> <p><br></p><p>陈龙村龙潭家庙,号称全省第二大家庙,是秀篆王、游两姓共同的家庙。陈龙村都姓王,又称王游氏,古有生王死游的提法。远在明朝永乐年间,王、两姓都是客家人来秀篆开基,当时游姓人丁较少,王氏始祖就将儿子王先益过继给游氏为嗣,这一脉后裔遂称‘王游氏’。</p><p><br></p><p>龙潭家庙始建于明朝隆庆六年,崇祯癸未年遭大火烧毁。清顺治四年修复中宫,康熙二十三年续建两侧护房。道光元年,台湾王氏族人回乡祭祖时又重修。1947年秀篆族人又重修一次。1990年tw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宜兰、彰化、桃园等地游氏、王氏族人集资按原规格重建。</p><p><br></p><p>家庙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二百多平方米,规模宏大,为三进七开间,三进大厅连两厢护屋八个院子(天井)号称九十九间房。内有十四对花岗石柱,可惜旧柱打磨抛光失去历史价值。庙前大埕前有半月形风水池,总体规模宏大。</p><p><br></p> <p>航拍图为刘松榕摄</p> <p>左侧门楼,如此精美的宗祠门楼还是第一次见。</p> <p>1956年3月时的王游氏家庙(翻拍于漳州茶厂非遗展示馆)</p> <p>王游氏祖先为抗倭勇将,军功显赫</p> <p>秀篆王、游裔孙随着人口的增长从明清至民国年间,在秀篆陈龙村土楼建筑有梅仙楼、会龙楼、东泰楼、光裕楼、龙云楼、长源楼、和阳楼、百顺楼、坎下楼、慰文楼、超然楼、茶盘楼、尚学楼、顺安楼、龙田楼、会顺楼等17座形成土楼群。</p> <p>其中最大的土楼是龙潭楼,于民国30年(1941年)由瑞清八世孙廷美派下裔孙建筑,围楼直径75米,大天井内径45米,全楼60开间,每间深14.6米,楼高三层12米,现仍住有26户,110人。龙潭楼前有半月型大池塘,全楼占地5000平方米,规模宏大壮观。龙潭楼边是同时期建的光裕楼,28开间,住着26户人家。龙潭楼北边建有东泰楼和双龙楼,长方形的四方楼,形成较大规模土楼群。</p> <p>航拍图为南风摄</p> <p>航拍图为刘松榕摄</p> <p>卫星云图</p> <p>龙潭楼与旁边的光裕楼一大一小,似子母楼</p> <p>百顺楼,可以算是村里最老土楼了。建于康熙年间,整体楼型已拆毁建新房,仅留有石牌门楼。门口大风水池及池渠依然保存,据说因为此楼风水宝地,出了很多人才,博士研究生好几个,所以楼毁风水池不能毁。</p> <p>远远与百顺楼相对的一座老土楼,龙云楼。建于乾隆年间。已无人居住,毁损严重。</p> <p>外围还有一环。</p> <p>路边又见一四方土楼</p> <p>建于乾隆丙辰年的拱比楼,从外观看很失望,外墙的夯土被厚厚的泥水抹平,失去了原有的土楼韵味。还好内部没有做大变动,整体小巧玲珑,内埕呈正方形,正厅是神庙,据说神庙两旁的两户成为秀纂首富之一。</p> <p>刘松榕摄</p> <p>外围隐约可见四围簸箕形护厝。</p><p><br></p> <p>门口的旗杆石</p> <p>秀纂位于平和、饶平、诏安三县交界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