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题记:</b></p><p> 在戈壁滩深处,有这样一块精神高地,地方不大但惊艳华夏,景色不美但光耀中华。</p><p> 这个地方,就叫马兰——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源地。</p><p> 马兰,留在这里的每一个印迹都值得后人铭记。</p> <p> 20世纪50年代,新生的共和国,一直被笼罩在核恐吓的阴云中……</p><p> 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p><p> 中华民族又一次被迫发出自己的吼声。</p> <p> (以上两张照片是2019年8月30日,拍摄于青海西海镇原子城——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即221厂招待所二楼。)</p> <p><b style="font-size: 20px;">瞬间惊天动地的辉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b></p> <p>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在马兰,爆炸成功。</p><p> 从此,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挺起了不屈的脊梁。</p><p> 从此,中国步入核大国的行列。</p><p>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在马兰爆炸成功。</p> <p> 同时,中国政府重申:“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p><p> 1969年9月23日,在马兰,在这里,中国第一次地下核爆炸试验成功。</p><p> 1996年7月29日,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宣布: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支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马兰花</b></p> <p> 天山脚下,戈壁滩上,瀚海深处,盐碱地里……一棵、一丛、一片,盛开着一朵朵美丽的花。她不畏严寒、冰雪,她不惧烈日、干旱,她不怕狂风、流沙……生命力顽强、坚韧、执着。她剑叶挺立,绿如翠滴,花味清香,紫气袭人。</p><p> 她就是马兰花!</p><p> 马兰花,你有小女儿的娇嫩,你有伟丈夫的威严;你有水的温柔,你有火的热烈;你有诗的韵律,你有画的绚烂;你有大漠的情怀,你有高山的胸襟……</p><p> 马兰花,你用美丽装扮贫瘠大地,</p><p> 马兰花,你用生命托起蘑菇云霞!</p> <p> 1958年秋,张蕴玉将军带领部队来到这里,看到此地虽然渺无人烟,却有着美丽的马兰花。于是,“马兰”这个富有诗意地方就诞生了。</p><p> 从此,中国的版图上,便有了马兰,这个神秘、传奇而美丽的地名。</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新中国首位核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张蕴钰</b></p> <p>张蕴钰将军(1917年——2008年)</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 </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新中国首位核试验基地的司令员,也是我国核试验事业的主要开创者。1937年参加八路军,历任军参谋长,兵团参谋长等职。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参谋长,参与指挥了上甘岭战役。1958年,他带领部队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被任命为核武器试验基地司令,参与了我国第一次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发射等重大试验的领导工作。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span></p> <p>张蕴钰将军曾这样评价自己一生:</p><p> “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打了上甘岭,一个是搞了核试验。”</p> <p> 2008年初,张蕴钰将军因患呼吸道感染住进了北京301医院。这一年是马兰基地成立五十周年。在病床上,将军让儿子张旅天记下对基地的祝贺:</p><p> 马踏西陲,</p><p> 兰花问早,</p><p> 精心梳妆五十年,</p><p> 神韵世人晓。</p><p> 基地再兴,</p><p> 地阔天高,</p><p> 喜看马兰新一代,</p><p> 盛世创业豪。</p><p> 这蕴含着深深感情的藏头诗“马兰精神 基地喜盛”成了这位诗人将军最后的绝唱。</p><p> 2008年8月29日,张蕴钰将军与世长辞。 </p><p> 2008年10月,马兰人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迎接老司令回家,张蕴钰将军回到了他永久的宿营地——马兰烈士陵园。</p><p> 张蕴钰将军回基地的前夕,马兰下了整整一夜的大雨!</p><p> (——摘自《中国第一任核司令——张蕴钰》《附记》 彭继超)</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size: 20px;">马兰基地</b><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马兰基地,即中国核试验基地,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其具体位置在罗布泊的西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乃仁克尔乡境内,整个面积有10万平公里,面积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央的指示下,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奔赴罗布泊,在一片戈壁、沙漠、群山中,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核试验基地。也是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span></p><p> 几十年来,马兰基地成功进行了数十次核试验,使中国进入核大国行列,这是一个使对手恐惧、令国人自豪、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p><p> 马兰核试验基地,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马兰核试验基地生活区。二最核心部分,是距离生活区40公里以外的红山核武器科研中心旧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兰基地红山军博园”。第三是300公里以外的罗布泊无人区试验场——核爆中心。现在很少有人能够进入。</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纪念碑</b></p> <p> 1986年10月16日,马兰基地在当年托举第一颗代号“59.6”原子弹铁塔所处的爆心,竖起了这块刻有张爱萍将军题写“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的纪念碑。</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戈壁滩上,诞生的一座微型城市</b></p><p> ——走进马兰基地生活区</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马兰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乡村,迅速成为集结数万士兵的军事重地。</span>随着队伍日渐壮大。大批家属、子女也来到马兰安家落户,从此,博斯腾湖湖畔,有了“马兰村人”。曾经前前后后在这片戈壁滩里参加核试验的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面积大概约有7平方公里的马兰基地生活区,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span>基地已从当初的戈壁荒漠,变成了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各类设施齐全的<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一座微型城市。</span></p><p> 马兰,昔日的戈壁军营,如今绿树成荫、湖光粼粼的一座现代化微型城市。</p><p> 马兰,一座因使命而诞生的城市,一座将戈壁踩在脚下的城市。</p> <p>马兰基地生活区东大门</p> <p> 2019年10月27日,晨光中第二次走进马兰基地生活区。</p><p> 第一个感觉——这里充满了绿色,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围绕在生活区四周,是一片片、一行行、一排排整齐、茂密的树林。</p><p> 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横贯基地。路两旁的白杨树粗壮、挺拔、高大。</p><p> </p> <p> 每个十字路口,都立着一块块巨大的、不同的宣传纪念牌。</p><p> 红色的背景下,一组金黄的大字:</p><p> <b style="font-size: 20px;">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b></p><p> 用画面描述着当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场面:漫漫沙漠中,腾空升起一朵磨菇云,倒塌的核武器铁塔,隐约可见在这里奉献青春、热血和生命的近十万“马兰人”的身影……还有一座纪念碑。</p> <p><b style="font-size: 20px;">“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b></p><p> 这是对马兰精神的高度概括。</p><p> “干惊天动地事”概括了马兰人以苦为乐、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以及为国铸盾挺民族脊梁的担当气魄;</p><p> “做隐姓埋名人”彰显了马兰人淡泊名利、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p><p> 为了罗布泊那声响彻中华的巨响,一代又一代人马兰人挺起民族脊梁,受命疆场,征程未尽,西出阳关,远赴大漠。</p> <p><b style="font-size: 20px;">民族脊梁</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中国核试验基地的创业者,以打破核垄断,爆响“争气弹”的雄心壮志和担当气魄,开启了铸造共和国盾牌的战斗征程。身经百战的开国将帅,海外归来的专家学者,矢志报国的莘莘学子。无数华夏优秀儿女,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妻儿。西出阳关,扎根戈壁。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正是凭着一股报国图强的精气神,他们托起了春雷巨响,驾驭地火奔腾,登攀科技高峰,在罗布荒原上,写就了“誓破楼兰终无悔,原子天骄 今世生”的壮丽画卷。他们是支撑起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钢铁脊梁。</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两弹一星”功勋</b></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span></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邓稼先</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祖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1999年9月18日,追授</span>“两弹一星功勋奖章”。</p> <p><b style="font-size: 20px;">程开甲</b></p><p> (1918年——2018年)</p><p> 2017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在中央军委举行颁发“八一勋章”仪式上,基地原副司令、“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被授予此勋章。</p><p> 军委主席习近平颁奖。</p><p> 程开甲:“我是代表马兰基地来领奖的”……</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林俊德</b></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他是一位将军,更是一位院士。他一辈子隐姓埋名,52年坚守在罗布泊,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将军院士,一生献给了核试验,直至最后生命的时时、分分、秒秒……</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 。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颁奖词)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大漠,烽烟,马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平沙莽莽黄入天,</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英雄埋名五十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剑河风急云片阔,</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将军金甲夜不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你永远不会倒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201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核试验基地标志</p><p><b style="font-size: 20px;"> 瞬间惊天动地的辉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马兰礼堂</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礼堂顶部镌刻有“马兰”两个鲜红的大字,非常醒目,有力地告诉人们,这就是马兰,这就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span></p> <p>中国核试验基地历史展览</p> <p><b style="font-size: 20px;">马兰公园</b></p><p> 走进马兰公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座原子城,气势磅礴、雄健阳刚之美。</p><p> 公园正中是巨幅的沙盘地图,占地面积738平方米,已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站在祖国最大的沙盘地图前,海拔最高的珠峰和海拔最低的艾丁湖、天山、塔河、长江等名山大川尽收眼底。地图上方两侧是国旗、国徽图案和“祖国在我心中”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烽火台、万里长城将沙盘地图紧紧相拥,象征着人民军队保卫国家主权和祖国领土完整的神圣职责。</p><p> 沙盘地图西侧,是一组“两弹一星”雕塑群,高高耸立的是蓄势待发的火箭导弹,东侧是原子弹爆炸后烈焰翻滚的蘑菇云;正前方银光闪烁的圆球,则是一颗人造地球卫星。</p> <p><b style="font-size: 20px;">最大的中国沙盘地图</b></p><p>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p><p>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p><p> 最大的沙盘地图</p><p>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p><p> (长:27.71米,宽20.7米</p><p> 总面积:698.91平方米)</p><p> 该地图建于新疆马兰公园。《中国地形图》1:16.38万放大制作。全图中有4个直辖市、31个省会城市及相关城市,长江、黄河等。其中,最高点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厚度为1.02米,长城及烽火台的倾斜度为30度。</p><p> </p><p> </p><p></p><p><br></p> <p> 沙盘地图的后面,用栅栏围起的小院落,摆放着氢弹、导弹、飞机、炮等。有模型,有实物。</p> <p> 金秋十月,一树金黄,一地灿烂,一片辉煌……</p><p> 坐在摇椅上,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宁静、安详。</p><p> </p> <h1><b> 生如马兰,在大漠戈壁尽情怒放;</b></h1><h1><b> 魂归马兰,回到那块曾一次次震惊全球的奇迹之地……</b></h1><p> ——走进马兰烈士陵园</p><h1><b> </b></h1><p><br></p> <p> 马兰烈士陵园修建于1998年马兰基地组建40周年之时。陵园北枕巍巍天山,南眺博斯腾湖。面积为99000平方米,寓意为“九九归一”。21米高的纪念碑屹立于陵园中央,碑体呈字母“H”立体造型,是“核”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象征着中国核试验基地,代表着中国核试验事业。碑名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朱光亚题写,“马兰烈士陵园纪念碑”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p><p> 长眠在这里的有400多位马兰人。</p><p> </p><p> </p> <p><b style="font-size: 20px;">纪念碑碑文</b> </p><p> 这是一块沉睡了千年的国土,又是一块挺起祖国母亲脊梁的热土!自一九五八年组建核试验基地以来,我国在这里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实验。瞬间的辉煌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也为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争得了地位,更激起了饱受外国列强屈辱的炎黄子孙的自尊与骄傲。</p> <p><b style="font-size: 20px;">纪念碑碑文</b> </p><p> 安葬在这里的人们,就是为创造这种惊天动地业绩而献身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靠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有的在试验现场壮烈牺牲,有的在建设基地中以身殉职,有的在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中英勇捐躯,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积劳成疾悄然逝世,还有的则是为支持这项事业而栖息在这里的父老妻儿……</p><p> </p> <p><b style="font-size: 20px;">纪念碑碑文</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他们的生命已经逝去!但后来者懂得正是这种苍凉与悲壮才使“和平”二字显得更加珍贵。</p><p> 安息吧!前人所钟爱的事业将继续下去,直到世界宁静之日;他们曾参与创造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已为后来者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英名将彪炳史册,久仰后人! </p> <p><b style="font-size: 20px;">纪念碑碑文</b></p><p> 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长眠在这里的人们!</p><p> 为中国核试验事业而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p><p> 八九八零零部队敬立</p><p> 一九九八年九月一日</p> <p><b style="font-size: 20px;">无名烈士</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49位无名烈士。</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8, 248, 248); color: rgb(51, 51, 51);"> 他们是在戈壁滩上,牺牲最早的烈士。有的是当年在马兰修路的,有的是到戈壁滩上打红柳条子的。因为沙尘暴、因为饥饿干渴、因为洪水泛滥、因为迷路……有的连遗体都没有,那墓地埋什么,只能埋他的军帽,埋他一套军装。所以烈士陵园有好多无名的烈士墓。</span></p><p> 他(她)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死后依然在大漠戈壁中守护着共和国的盾牌。</p> <h1><b> </b></h1><h1><b> </b></h1> <p><b style="font-size: 20px;">追寻峥嵘岁月 弘扬马兰精神</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走进马兰红山军博园</span></p><p> 军博园是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核试验基地的研究中心场所之一和部队指挥中心。研究所也称“国防科委第21研究所”(简称“21所”)。1966年7月,21所整体从北京搬迁的红山。1987那9月迁至西安。随着基地科研实验任务的转移,原来部分地域和营房、设施逐渐解密并废弃。</p><p>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中所用的1000多套设备,95%以上都是红山科技人自己设计制造的。从红山走出了9位院士,27位将军。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奖9项,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8项,部委级科学技术成果奖1200余项。一代代红山人为中国核试验、核武器的发展及国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p><p> 马兰红山军博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35平方公里。历史建筑物100多栋,均为军事文化遗迹,是“两弹”研发的军事纪念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军事文化旅游基地,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国家旅游资源品质。</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八一水库</b></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途中,首先看到的是“八一水库”,如世外桃源一般,静静坐落在群山之中,水库不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据说,当年为了解决水源问题,一个团的官兵奋战两年,硬是在这群山中修建了一座水库。</span></p> <p> 这里,曾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试验及以后多次核试爆指挥中心旧址,是曾经影响世界格局的国家军事战略核心。</p><p> 今天,这里已看不到紧张、繁忙的景象。昔日的辉煌与光荣,都已凝聚在静静矗立在这里的每一幢营房,每一行树木,每一片草坪中……</p><p> 置身其中,会渐渐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为挺起祖国脊梁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而我们永远都需要这种精神。</p> <p><b style="font-size: 20px;">马兰魂……</b></p><p> 矗立在马兰军博园的“马兰魂”雕像群由6尊巨大的钢铁巨“人”组成,最高达27.7米。这些钢铁巨“人”内部采用钢结构支撑,外部使用考登钢板拼接而成。共用钢材350吨。</p><p> 2013年为了纪念及传承马兰精神,由北京中雕鼎艺承接制作了这组马兰花雕像群。</p> <p> 据说,这组巨型雕塑群,从空中看像一朵盛开的马兰花。</p><p> “马兰魂”不仅形象地表现了马兰花不畏艰难,坚韧挺拔的风格。也形象地表达了“热爱祖国、忠诚使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集力创作、勇攀高峰”的马兰精神。</p> <p>雕塑上镌刻着《马兰谣》歌词</p><p><b style="font-size: 20px;">马兰谣</b></p><p> 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p><p> 你要寻找她</p><p> 请西出阳关</p><p> 伴着那骆驼刺啊</p><p> 哦 扎根那戈壁滩</p><p> 摇着那驼铃</p><p> 听着那鹰笛</p><p> 敲醒了黄沙漫卷灰蒙蒙的天</p><p>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p><p> 你要寻找她</p><p> 请西出阳关</p><p> 丹心照大漠</p><p> 血汗写艰难</p><p> 放出那银星</p><p> 舞起那长剑</p><p> 撑起了艳阳高照</p><p> 晴朗朗的天</p><p> 哦~ 马兰</p><p> 哦~马兰</p><p> 一代代的追寻者</p><p> 青丝化作西行雪</p><p> 一辈辈的科技人</p><p> 深情铸成边关恋</p><p> 青春无悔</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蛙鸣天山</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蛙鸣山,是红山军博园的最高点。因山顶一块形似青蛙的石头而得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站在蛙鸣山上,可以远眺对面红褐色的群山,俯瞰山脚下的将军楼、营房、树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将军楼</b></p><p> 现存五幢两层高的楼房里,曾经有8位院士,29位将军生活过。</p><p> 其中,22号楼是张爱萍大将的居所。20号楼是张蕴钰和常勇中将长期居住的地方。</p><p> 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英国爱丁堡大学才子程开甲,王淦昌等一大批核专家都曾住在这里。</p><p> 现22号楼作为历史复原区可供游人参观。</p><p> </p> <p> 据说,门前两棵挺拔的白杨树,是我国两弹元勋程开甲的夫人种下的,一直是精神的象征。</p> <p><b style="font-size: 20px;">防空洞</b></p><p> 长达300米深邃迂曲的人工防空洞(三线指挥部),透露着核试验的神秘与艰辛……</p><p> 防空洞,又称龙洞。是当时最重要的防空袭、防核袭的设施。这里也曾作为核试验基地最核心的指挥中心。周恩来、胡耀邦、张爱萍等,都曾在此召开过小组会议。</p><p> 龙洞有315米深,宽1.7米,高2.6米。里面有房间18间,蓄水池1所,隔门8处,水电齐全,是绝佳的隐蔽处所。</p> <p>基地第三招待所</p> <p>闲置的营房</p> <p>被闲置了的汽车训练场。</p> <p>闲置的宿舍楼</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闲置了的水塔</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记住,这个地方叫马兰……</b></p><p> 马兰——一种生命力顽强的野草,能在最贫瘠的土地上绚烂绽放;</p><p> 马兰基地——位于“死亡之海”罗布泊腹地,她有一个诗一般的名字;</p><p> 马兰人——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6年中国进行最后一次核试验,30多年的时间里,前前后后曾经在这片戈壁滩里参加核试验的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这是一群默默无闻的“马兰人”。</p><p> ……</p><p> “马兰人”的功勋,马兰精神,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不会忘记。</p><p> <b style="font-size: 20px;">永垂不朽,为中国核试验事业而献身的英烈们!</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致敬,一批批、一代代为中国核试验奋斗的“马兰人”!</b></p> <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span><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感谢您的关注与分享!</b></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 </b></p><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向原摄影者致歉并感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摄影:耿智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编辑:桑作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