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七十周年,乐亭县摄影家协会组织摄影师深入到志愿军老战士家中,聆听老战士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学习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他们拍照留念,走访的几位老英雄,事迹简介如下:</p> <p>李发棠1928年生人,汤家河镇麦港乡大李庄村。现住乐亭县光荣院。</p><p>92岁高龄的李发堂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看到我们的到来,老人很高兴,他小心翼翼地取出珍藏的各种纪念章戴在胸前、这一切都记录着李发堂从军报国、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经历。</p><p>1945年3月,李发堂报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战士。</p><p>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曾两次负伤。</p><p>由于作战勇敢,表现突出,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李发堂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p><p>当时在朝鲜战场的形势极为恶劣,武器装备落后,供给不足给志愿军带来极大的困难。仅峭燕山918高地阻击站就打了一年半,很多战友都牺牲在异国他乡。</p><p>李发堂在朝鲜战场上参加各种战斗无数次,多次立功受奖。</p><p>复员后在乐亭县粮食局业务股做了一名调运员,1973年从粮食局退休回了老家大李庄。不论是在工作岗位还是退休回家,李发堂都是以一个共产党员和一个老兵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入住光荣院之后,经常对年轻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p><p>老人深情的说:“这辈子最有意义、最自豪的事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最难忘的是部队的教育和培养。”从心里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些老战士的关爱。</p> <p>给英雄配挂奖章</p> <p>访谈交流英雄事迹</p> <p>康徳元,1929年7月08日生人,现住闫各庄镇车门东区402号</p><p><br></p><p><br></p> <p>8月8日,我们来看望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有着七十多年党龄的老党.老战士康德元。</p><p>见到我们的到来,老人十分高兴,虽然听力有些障碍,但眼睛不花,腿脚也比较利落。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老人的思绪又回到了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p><p> </p><p>1948年6月,十九岁的康德元,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新保安,解放山西太原,解放大西北,北京和平解放等多,</p><p>次战斗,并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朝鲜战争爆发后,康德元和战友们一起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p><p>当时战争的场面十分残酷,敌人每天用几百们大炮轰炸我们的阵地,我们的志愿军官兵躲在坑道里,待机反击。好多战友就牺牲在他们的身边,天上有敌人的轰炸机、战斗机的威胁,地上有几百门大炮轰炸。在这种恶劣的战争环境下,他们随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冬天,达到零下几十度。有时候出汗棉衣就被冻成冰,没有替换的衣服,战士们用人体把冰融化自身晾干后再穿上……。朝鲜停战后, 1955年回到家乡。在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担任生产队饲养员,默默无闻,一干就是几十年。康德元这位从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老党员,时刻保持着对党的无比崇敬,虽然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了,还教育子女不忘光荣传统。他说:“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对我们老党员,老战士也特别照顾,我身体还可以,还想多活几年呢……”</p><p> </p> <p>讲述自己的亲历</p> <p>康徳元的儿子儿媳</p> <p>裴锡荣,1925年3月25日生人,现住闫各庄车门村西区291号</p><p><br></p><p><br></p> <p>我们第一眼看见这位老战士,给人的印象就是精神烁烁,目光炯炯,老而强健,不失风采。特别是对朝鲜战场的事情,记忆犹新。</p><p>老人慢慢打开了尘封多年的记忆,讲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身于解放战争,参军后第一次</p><p>就是保卫石家庄的战斗,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裴锡荣毅然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历任通讯员,班长,排长,参加各种战斗无数次,多次荣立战功。</p><p>一次部队行进中,遇上一条河,他和战友们不顾冰凉的水,用人搭起一座浮桥,让后面的战士踩踏过桥,给部队赢得了时间。还有一次,战斗中裴老当时骑着马,一颗手榴弹就落到自己身上。老人当时反应敏捷又把手榴弹扔了出去,保住了性命,像这样九死一生的故事还有很多。老人家曾经得过很多勋章,由于地震等多种原因,好多已经无从查找,至今老人还念念不忘。</p><p> 抗美援朝胜利之后,裴锡荣回到了家乡,参加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生产队,始终保持部队的光荣传统,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曾经担任过生产队长,指导员,数十年如一日,不居功,不自傲,为家乡的建设默默奉献,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风亮节和一个老战士的责任与担当。</p><p> </p> <p><br></p><p>摄影:张玉忠</p><p>撰稿:李玉华</p><p>编辑:李志清</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