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古代的藏书 陈建文

长城文献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古代的藏书</b><br></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b06fbb">陈建文</font></b></h3><br> <font color="#ff8a00">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保存图书资料和文献信息资源以供人查询、借阅、参考、开展社会教育的文化设施。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br><br>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图书馆,有的只是封建时代的“藏书楼”。早在周代,我国图书馆就出现了,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也”,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西汉,皇室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天禄阁、石渠阁,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东汉桓帝时设置了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的秘书监,为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唐时魏征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到了明代,秘书监一职被废止,图书馆馆长的职务并入了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等国家图书馆外,还在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收藏图书,属于国家图书馆以外的图书馆。<br><br> 古代的藏书大多为皇家藏书,也有些私家藏书和寺院、学府书院藏书,但都是以“藏”为主,都只服务于极个别人,不向社会公开。<br><br> 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古代的藏书也和全国一样,主要为北魏皇家藏书和私家藏书,以及其他朝代的寺院、学府书院藏书。</font>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ul><li><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一、官府藏书</i></b><br></li></ul></h1><font color="#ed2308"> </font><div><font color="#ed2308"> 公元386年,北方强大的鲜卑族拓跋氏建魏国于盛乐,史称“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为完成统一中原的宏愿,决然于公元 398年迁都平城。之后,北魏始营宫室,立社稷,建宗庙,收图录,发展经济和文化。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六帝近百年的经营,到494年迁都洛阳前,平城已发展成为拥有百万人口,比今天的大同不知大了多少倍,世界闻名的帝都,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font><h3><font color="#ed2308"><br> 其时,拓跋鲜卑主政,胡、汉民族融合空前加剧,鲜卑游牧文化相对落后,亟需提升全民文化水准,民智亦急需开启,统治者经邦治国更需要图书典籍,正是“岂不以天下可马上取之,不可以马上治之,为国之道,文武兼用,毓才成务,意在兹乎?”(魏书· 儒林传》)可由于汉末三国以来长期的战乱,加之当时平城偏居一隅,图书文献十分匮乏,供求矛盾相当突出。为此朝廷曾多次向全国征收图书,以期丰富国家藏书。《隋书· 经籍志》就记载了这件事:“后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迁都洛邑,始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暨于尔朱之乱,散落人间。”从都于平城,始收图书,直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还在向南朝齐借书,以充实秘府。可见当时北魏一直在收集图书,收藏于平城、洛阳秘阁。</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 北魏辟秘阁、东观为官府藏书之所。并仿南朝之制,设秘书监、秘书丞、秘书郎及校书郎等职,掌管国家典籍。其规格很高,人员也较多,最高长官秘书监为正二品。最初担任秘书监的是当时因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负盛名的李先。道武帝急于尽收天下图书,曾召见李先,问李先说:“天下什么书最好,可以长人神智?”李先回答说:“只有经书。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补给王者神智。”道武帝又问:“天下书籍,共有多少?朕想收齐,怎样才能办到?”李先说:“伏羲创制,帝王相承,以至于今,世传国记,天文秘纬不可计数。陛下如真想收集,可严令天下郡县搜索备送,陛下既然喜好,收集起来也并不难。”道武帝于是依言颁令天下,收集图书秘籍。当时王谧为秘书丞,表请向多书之家采借图书。尚书殷元、中书郎张敝、太子后率郄俭之、故太常桓石秀等家皆在其列。下诏不久,各州县即送来经史子集图书若干,经籍渐渐收集起来。以后遂相沿成习。</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 公元417年,由于图书源源不断送到平城,明元帝又下令在皇城南部皇信堂南建起高20丈、魏峨壮观的白台,用以存放图书秘籍,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图书馆。</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 在收书的同时,朝廷对书籍的整理、校订也在进行。</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 道武帝天兴四年(公元401)十二月,集博士儒生比众经文字,义类相从,凡四万余字,号曰《众文经》,为字典,供人们阅读。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以为楷式。献文帝时,秘书郎高谧仍觉文献残缺不全,遍访群书,大加缮写,国都平城的藏书由此全部审定补正。孝文帝时,秘书监崔光诏奉命校订藏书,对图书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理。</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 经过上述的征书、整理、校订等工作,到孝文帝迁都之前,平城的藏书已粗具规模,虽不算十分丰富,但已与国都的地位略略相称。</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 雄才大略的孝文帝经过改革,国力强盛,认为平城只是用武之地,不利于文治,贵族势力太大,移风易俗又太难,而崤山、函谷一带是帝王之宅,河洛相汇,颇有王者之气,于是于公元493年借口南征到达洛阳,翌年正式迁都于洛。495年八月,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于洛阳。九月,六宫百官迁于洛阳。随着政府机构的南迁,朝廷藏书也随之迁来,而孝文帝本人“钦明稽古,笃好坟典,坐舆据鞍,不忘讲道”,对随迁而来的藏书尤有不满,又编制《魏缺书目录》向南齐借书以丰富秘府。随着北魏国都的南迁,大同官藏图书从此衰落。</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 尽管此后大同还一度做过辽金时的西京陪都,但藏书却风光不再。只有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藏书或可称为国家佛教图书馆。</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 到明清时,大同及属县的官府藏书大概只有左云的文昌阁可以一提。据方志记载,当时文昌阁有书35部1613册,可供人阅读。</font></h3><h3><br></h3><h1 style=""><ul style=""><li style=""><font color="#39b54a"><b style=""><i style="">二、私家藏书</i></b></font></li></ul></h1><font color="#39b54a"> </font><div><font color="#39b54a"> 时为平城的大同作为北魏的国都,文人荟萃,爱书、读书、藏书人居于此的很多,私家藏书也算繁盛。</font><h3><font color="#39b54a"><br> 就个人藏书而言,校书郎李业兴家藏万卷,秘书著作郎阳尼有书数千;宰相高闾博洽多闻,家富典籍。</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r> 藏书家李谧发愤鸠集诸经,广校异同。绝交下帷,杜门却扫,弃产营书。对重复讹误之书,手自削删校仇。所藏书无重数者四千余。</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r> 书法家穆子容“少好学,无所不览。求天下书,逢即写录,所得万余”。</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r> 最为著名的是平恒,先拜著作佐郎,后迁秘书丞。常年在国家馆阁中担任管理校书之职,对图书藏庋、抄录不遗余力。私人藏书日益增多,专门构"精庐",置经籍于其中。公事之余,坐拥书城,研读经籍,“妻子莫得而往,酒食亦不与同”。他的藏书楼开一代风气之先河,是中国藏书史料记载的第一个私人藏书楼。因其广藏博览,学问深得世人崇仰,时任秘书监高允称其"博通经籍无过恒也"。他勤读精研历代经典,根据自己的藏书,将评点古代帝王的百余篇文章汇编成集,作《略注》百卷,上自周朝、下至北魏数百年的帝王传代之由,官宦升降之秘,均有陈述,在当时颇受推崇。</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r> 由此,北魏时期大同的私人藏书家们集藏、用、整、著为一体,在古代大同的藏书史上写下了较为浓重的一笔。</font></h3><h3><br></h3><h1><ul><li><font color="#167efb"><b style=""><i style="">三、学府书院、寺院藏书</i></b></font></li></ul></h1><h3></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古代大同收藏图书的另一形式是学府书院和寺院藏书。</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 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在官方为各级政府所管理的学校,如县学、府学、州学、太学等,在民间则为私塾,而书院又介乎官府和私塾之间。</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 北魏建都平城之初,道武帝即设立中书学,置五经博士为教授,有生员千余人。太武帝时,另设太学于东郊,令各州县才学之士进入学习。到献文帝时,又敕令各地开设乡学。各级学校的开办既为北魏政权培养了人才,也加速了北魏鲜卑族汉化的进程。当时县、府、州学及太学为方便诸生阅读,大都设有藏经阁或尊经阁以贮书,这些图书数量虽然不大,但也成为北魏藏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 作为图书收藏的一个优秀传统,学府藏书历来为统治者重视。北齐、北周时,平城的学校数量仍然很多。隋唐间突厥出入云中,教育凋敝。到辽代,朝廷于大同置西京国子监,又设西京学、州学、县学。金代在大同设立太学。明清时大同一直为府学、县学所在地。长期的办学理应有图书的积累,但大同向为边关重镇,历来战乱不断,每一次战争都对当地造成极大破坏,图书文献的散佚更在所难免。</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 到清乾隆年间,大同府学藏有:《十三经注疏》一部、《周易折中》一部、《周易汇篡》三部、《书经传说汇篡》二部、《诗经传说汇篡》二部、《春秋传说汇篡》二部、《钦定三礼注疏》一百八十二册、《性理精义》一部、《二十一史》一部、《明史》一部、《朱子全书》一部、《日讲四书》一部、《驳正吕留良四书讲义》一部、《上谕》一部二十四册、《圣谕廉训》一部一册、《上谕汉字编次》一十二部一百二十册、《钦定四书文》一部二十册、《御制文初集》一部、《康熙字典》一部、《学政全书》一部。</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 清道光年间,大同县学中的藏书有《十三经注疏》一部、《周易折中》三部、《书经传说汇篡》三部、《诗经传说汇篡》二部、《存秋传说汇篡》二部、《钦定三礼注疏》一百八十二册、《性理精义》二部、《廿一史》一部、《明史一部》、《朱子全书》一部、《驳正吕留良四书讲义》一部、《日讲四书》一部、《上谕汉字编次》一十二部,一百二十册、《圣谕广训》一部一册、《康熙字典》一部、《礼部则例》一部、《钦定四书文》一部二十册、《学政全书》一部等。</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 书院是中国古代官府或私人藏书校书和读书治学的地方,是古代学校的一种。明清时期大同的书院曾得到过长足发展,这和当时全国书院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明嘉靖四十年(1561)云中书院创建,这是大同历史上创办最早、年代最久的书院。到明末清初,书院“书籍散失,院宇倾圮”。清乾隆四年(1739),书院被改为左营游击署驻地。乾隆二十年,知政嘉祥重建云中书院,内有讲堂、书室、厨房、浴室,号舍齐全。清道光九年(1829)云中书院迁址到今大同一中处,增设斋室。</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h3><font color="#167efb"> 《云中书院贮籍碑记》记述其藏书事:“於是捐赎锾 ,檄郡吏走晋阳藩署,择其善本者,自羲轩坟典,至昭代诏诰:自孔孟经籍,至子史法律:自诗赋风骚,至稗官小说,凡其抒写性灵,导扬元气,珉摹木寿,苟有裨於性命、经济、治身、治家、治国、天下,为士君子所当读者,悉置之,共摹若干册,计类若干种,种不尽书,从隗始意也。牙签缣套,秩然具备。乃置其一於院署中,为后来高明诸君子之助,置其一上谷书院,置其一於云中书院,俾联会生徒,昕夕翻阅,试思昔日得书之难,与今所以购书之意。”“是书也,领於学博,交代有稽,置之木柜,扃钥有法;束之缣套,数目有纪,总之郡长,稽核有程。诸生许读而不许匿,官司许借而不许留,有不如约者,公论斥之,且追偿焉。夫珠玉锦绣,悦耳目而适於用;布帛菽粟,适於用而取之有禁,用之易穷,书之精蕴,各随其分量而得之,不穷不禁,奈何绳之以私乎?噫!无择者,书之精:易敝者,书之什;观书而私已者,书之蠹,约其私所以成其公也。”</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 由此可见,云中书院的书室收藏有孔孟经籍、子史法律、诗赋风骚、稗官小说等图书,牙签缣秩然皆备,在此学习的生员可随时翻阅,但规定只许读不许匿,只许借不许留等。<br>大同有寺院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但寺院的兴盛也是在北魏时期。凡有寺院,必藏经典,而云冈石窟的藏经洞可说是大同寺院藏书之始。<br><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公元453年,文成帝下令于武州山开凿云冈石窟,高僧昙曜在可容纳三千人的第三窟前部建译(藏)经楼,组织吉迦夜、常那邪舍、刘孝标、昙靖等及印度沙门、诸大法师翻译佛经并加以贮藏。</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 昙曜所译者为:《大吉义神咒经》二卷、《净度三昧经》一卷、《付法藏传》四卷。吉迦夜、刘孝标译经,除《付法藏因缘传》外,还有《杂宝藏经》十卷(与昙曜共译)、《佛说大方广广菩萨十地经》一卷、《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方便心论》一卷。与昙曜同时同地译经者,尚有沙门昙靖译有《提谓波利经》二卷,以不为世所推重,故早已不存。《提谓波利经》外又有《提谓经》一卷,亦经昙靖点篡,隋时民间盛行。</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 <font color="#167efb"> 这些经典保存至今的有《大吉义神咒》二卷、《争度三味经》一卷、《付法藏传》四卷、《杂宝藏经》十卷等。<br></font></h3><div><br></div><h3><font color="#167efb"> 辽金西京之大华严寺,因其“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和庋藏有约1300余册的宏幅巨帙的佛教大典《契丹藏》,而具有了皇家祖庙和国家图书馆的性质。薄伽教藏殿于1038年建成,殿内四周环壁排列着贮藏佛经的重檐木构壁藏38间,分上下两层,为楼阁式藏经木柜,除内藏辽圣宗、兴宗、道宗三朝倾全国之力编修创刻的《契丹藏》,还藏有大唐咸通年间集成的《经源录》以及至辽时典藏的《太保太师入藏录》,共 579 帙,目录详备。其薄伽教藏殿的金代石碑,信息存储丰富而珍贵,真实记载了这一贮藏信息。</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 公元1056年,辽代又于应县城内西北角建成五层六檐呈八角形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曾贮藏佛经。1974年整修塔内塑像时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刻经、写经,尤以辽圣宗统和年间编修的《契丹藏》为海内外孤本,填补了我国出版史上的空白,对研究辽代政治、经济、文化意义重大。<br><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以上就是中国第九大古都大同古代的藏书概况,也是古代大同图书馆的一个缩影。<br></font></h3> <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