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童年的秘密》是意大利伟大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一本著作。在我知道的众多的有巨大贡献的教育家中,男性要远远多余女性,所以对蒙台梭利这位伟大的女性教育家的思想有不同的期待。她创办了“儿童之家”,在这个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观察研究了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儿童是一个人的最初状态,一个成年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童年的心理发展。所以与其说父母造就了儿童,不如说“儿童是成年之父”。</p><p></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成年人与儿童的冲突</b></p><p> 不得不承认,在幼儿时期,我们最常从成年人口中听到的就是“为你好” ,“不要做这个,不要碰那个” ,“我来帮你”等等。的确,社会赋予成年人对儿童的权利太大了,成年人有权决定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成长环境。因为孩童时期是弱小的,如果没有成人的监护就很难生存,但是监护人并非控制者,儿童有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当打着“爱孩子”的名义中断了他们的活动,左右他们的行为,他们心理上受到的打击很大,于是会用哭闹的方式来反抗成年人的“自我”行为,那又怎样呢,成人看来不过是闹小孩子脾气罢了。这种例子在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了,表弟兴奋地沉浸抓树底下的泥巴,饭点到了,一句“该吃饭了”将他拖回现实,并且毫无防备地抓起他去洗手。他开始哭闹,双脚不停乱踢表示反抗,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他依然会被安排在桌前的结局。到底这种“爱”是儿童想要的吗?蒙台梭利指出,大人该向孩子学习爱吧,孩子对成人离去的不舍,围在父母身边的嬉戏,都是最单纯的爱的方式,但这样的爱往往会遭受到不耐烦的对待,殊不知,这种孩子才会有的爱正在随着长大一起消失。成年人一直是用这样的态度教育孩子的,他们安静的时候希望你不要吵闹,他们认为学习有用你就该努力学习。在这种应试教育依然普遍的教育下,又有多少孩子是因为真正的热爱而努力学习呢?所以,成年人的责任不是改造,而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并提供一个好环境。但首先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与提供的环境相符合,他们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完成想完成的,当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成年人与儿童之间才能相处得和谐。</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敏感期和秩序敏感期</b></p><p> 儿童的精神世界大多是让他产生敏感性的东西。所谓的敏感性是那些让他们产生好奇心的东西,他们往往会对那些激发好奇心的东西进行观察和探索。所以现在的教育学很多都会提到要激发儿童的兴趣,兴趣是儿童探索和发现世界唯一动力。除了兴趣,儿童也会对外部环境的秩序产生敏感,他们比成年人更记得什么东西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我看过韩国的一档亲子综艺节目,一位父亲和儿子玩一个游戏,先给他看什么东西在什么位置,然后盖上,孩子能精确地指出物品的位置。许多网友都直呼“神童”,我也对他的高超记忆力表示惊讶,读过这本书,我发现这大概就是儿童的秩序敏感期吧。甚至当下一轮游戏的时候,孩子依然会记成上一轮游戏物品摆放的位置。这种对秩序的敏感性就像一个指南针,指引着生活的方向,以便儿童能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在儿童的敏感期去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尤为重要。</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给儿童自由</b></p><p> 蒙台梭利的对儿童自由观的分析受到了卢梭点影响。她提出成年人应该是观察儿童的活动,而非干涉,并且又进一步提出自由的基础是独立,没有独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在当今社会的许多家庭,孩子是一家之宝,所有的生活起居都要伺候得妥妥贴贴,殊不知这种行为会抑制孩子有意地、自主地活动。尽管有些时候帮他们做事比教他们做事要来的容易得多,放手让孩子去学会做事的能力,儿童也像成年人一样,会因为独立完成一件事而充满成就感。这种独立让儿童未来能够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事物,不至于遇到问题手足无措。</p><p> 书中也提到关于纪律的探讨。学校生活中认为的纪律大多都是安静不吵闹。但这只是被动的行为,儿童只是被权威压制了,并非发自内心的想静下来,所以老师一旦离开,又会恢复吵闹。真正的纪律是大家本能地做着自己的事,不打扰别人的活动,老师也不需要强制地将他们局限起来,让儿童做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完成自己的目标。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能管住自己的各种行为,主动遵循生活规则时,他才能说是一个守纪律的人。</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心理</b></p><p>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做一个改变灵魂的人,而不是一个教书匠。教师也是普通人,难免会因为生活或者工作产生负面情绪。当这种情绪出现时,蒙台梭利提到了两种克服方法:一是找到内心深处潜藏的东西并解决它。二是学会表面上控制情绪。我认为当面对学生时第二点格外重要,当然只有先控制住情绪了才能冷静地去挖掘自己内心世界。我遇到的老师中,几乎没有一个是每一次都有情绪开朗,温和亲切的情绪,可能因为学生教学不配合发脾气,可能因为学生成绩未达到目标而发脾气。更有“双标”的现象出现,比如学生做错了一道简单题,好比犯了滔天大罪一样被责骂甚至惩罚,而教师在简单题上犯了错误,那就是为了警醒你们不要犯相同的错误。这是我最反感的一种心理,当然也会出现在父母和孩子之间,错了就是错了,为什么要冠冕堂皇地找借口来滋养缺点呢?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收起那些虚伪的借口,学会自我约束,虚心接受评价,像是有疾病了接受医治一样。毕竟儿童在弱小时总会以成年人为榜样并模仿,无意间的言行会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也会压制儿童的心理发展。</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最后</b></p><p> 儿童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成年人不要总是幻想着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一个孩子的成长也就是必备这三点而已:合适的生存环境、内心平和的老师以及能够引发孩子兴趣的教具。前面提到的几点都和环境有关,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必然和他所处的环境发生交流,儿童在环境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有时候会超出成人的想象,通过改造环境,可以使人更加完美。然后,一个人出生在怎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不确定的,所以我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运气的因素,幸运的儿童有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成年人不干预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提供需要的帮助,那么这样的儿童一定是身心健康的。</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