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最近,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我撰写的《我的军旅生活》。看着该书封底上十名精神抖擞的年轻战士合影照片,我的思绪不禁飞向了近半个世纪前的北疆。</p><p> 祖国的塞外流淌着一条发源于内蒙古的河流。因支流众多,水量丰沛,水流汪洋,故名洋河。</p><p> 洋河中游岸边坐落着一座古城,名为宣化。战国、秦汉时,天下分36郡,宣化属上谷郡,这是宣化载入史册最古老最响亮的名字。</p><p> 宣化解放南路旁曾经驻扎着一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英雄部队65军193师(前身为红一师)。该师辖有两个大功团,其中一个是579团。</p><p> 在一个隆冬时节,宣化被冰雪紧紧包裹着。凛冽的寒风就像发狂的狮虎,不停扑打着矗立在洋河南岸茫茫滩涂上579团3营7连的营房。</p><p> 一串清脆的军号声划破7连营区上空的晨雾,叩开了公元1972年的大门。作为7连3排7班的一名战士,我对新年的到来感到无比兴奋,默默憧憬着美好的军旅人生。</p><p> 早饭后,一向对我正颜厉色、严加管束的班长唐木生出人意料地向我发出邀请,让我与连队里一批来自四川遂宁的正副班长一起进城照个合影相!</p><p> 我万分激动地跟随遂宁籍的班长们步行十几公里来到宣化的一家照相馆。摆好队形和姿势后,摄影师为我们拍摄了一张再也无法重来的合影照。这张照片,正是《我的军旅生活》封底上的合影照。</p> <p> 《我的军旅生活》封底上的合影照片</p><p><br></p><p> 我当时别提有多得意了,因为在合影人员中只有我一个人是入伍刚刚一年的新兵!我仔细回味着我的班长唐木生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你要晓得,四川的辣椒再辣也辣不死人。莫得辣子豆瓣豆豉,就炒不出回锅肉!一块铁矿石不经过高温嘿起烧,还不就是坨石头?”尽管照相馆屋外天寒地冻,我的内心却如有一把火在燃烧……</p><p> 读罢《我的军旅生活》后,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择日去一趟遂宁,见一见照片上的老班长们,给他们每人赠送一本我写的书。我把这个想法分别告诉给了与我一同入伍且分配在同一个连队的同乡战友陈一农、张忠国、林运友,他们当即表示也要去遂宁见老班长们。</p><p> 时值雨水,蜀中大地春意盎然。我和妻子从成都出发,陈一农、张忠国、林运友从绵阳出发,共同迎着初升的太阳驱车朝着约定地点奔去。</p><p>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腹心,别称斗城、遂州,因东晋大将桓温平蜀后,寓意“平息战乱,遂得安宁”而得名。灵秀的土地孕育出了陈子昂、王灼、黄峨、张鹏翮、张问陶等历史名人。始建于隋代的灵泉寺、唐代的广德寺,历为中国皇家禅林和观音朝觐地。中国死海、宋瓷博物馆、龙凤古镇等人文景观亦颇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遂宁风光(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此次来遂宁的目的十分明确,所以我们一行数人没有在这个“东川巨邑”“川中重镇”“文贤之邦”浏览名胜古迹和新造景观,而是直端端奔向与老班长们约定见面的地点滨江路玻璃塔。</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战友是朋友,但又高于朋友,重于朋友,胜于朋友。令我和陈一农、张忠国、林运友感动不已的是,几十年前在宣化照相馆里合影留念的那些遂宁籍班长,除了一位已经去世、一位定居他省,其余各位几乎齐噗噗汇聚到了约定地点。为了这次相聚,他们中有好几位天不亮就从数十公里外的乡下动身了。从气色上看,他们都身体健康,军人特有的气质依旧跃然于身,英气不减当年。</p> <p> 与老班长们合影</p><p><br></p><p> 见面之后,我和陈一农、张忠国、林运友与老班长们互敬军礼,深情拥抱,各自交流别后情况,滔滔不绝地讲述并肩战斗在塞外的那些难忘的往事。席间,我郑重地签名盖章,将《我的军旅生活》一一送给各位老班长。</p><p> 老班长们欣然接过赠书,饶有兴致地阅读起来。看着看着,他们的眼睛湿润了。几十年前193师579团3营7连的指战员们为了捍卫祖国和平,保障人民安宁和子孙幸福,赤脚破冰下水平整出来的千亩方田,“三打一防”的火热战备训练场面,抢占轿顶山主峰的夏季野营拉练,奋力冲向二道边前沿阵地的那次刻骨铭心的长途奔袭,在塞北大山上进入一级戒备的紧张战斗生活,镇守边关时开挖的“猫耳洞”,人头山上龇牙咧嘴的战备施工坑道工事,支援当地人民修筑的那条引水大渠,扣人心弦的那场军事演习等,一股脑浮现在眼前。尽管这些场景仅仅是“红一师”“大功团”戍边卫国壮丽画卷中的一个缩影,但它又怎不让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p><p> 手捧真实记录着塞外那段军旅岁月的赠书,老班长们由衷地发出一个共同的心声:让我们的共和国、人民母亲、家乡的父老乡亲以及后生们永远记住我们这些曾经当过兵的人和培育、锻造过我们的那支英雄部队吧!</p> <p> 《我的军旅生活》</p><p><br></p><p> 告别了各位老班长,我们一行数人各自踏上了归途。望着车窗外身披金色余晖的遂宁山水,我仿佛又看见了那张旧照片里老班长们英俊的面孔。我一遍又一遍默诵着老班长们的名字:193师579团3营7连2机班班长高大伦、6班班长罗勤德、7班班长唐木生、8班副班长黎国刚、9班班长王国富、10班班长聂兆玉、12班班长杜绍金、炊事班上士曾谋远、连部通信员聂平方。</p><p> (写于2019年2月22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