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杨谈学习经验(下)

美友22155941

谱 <p>  所谓心里有谱,就是自知,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板,知道自己应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计划。自知是进步的前提,计划是行动的先导。我的<b style="color: rgb(1, 1, 1);">时间安排可以是灵活的,但切忌盲目随性。</b>我的习惯是,不一定把每一段时间都学什么安排死,但会把想完成的事情列出来并大致规划一个完成的时间。零碎的时间做小任务,大块的时间做大任务。大块时间做小任务未免可惜,小块时间做大任务未免割裂。在上学期间我一般不会为了一道题用太长时间,也不会一个晚上只学一科,在我心里,这样做不够理性。假如以高考为导向,即便<b>搞重点突破,也是在均衡发展,统筹规划下有所侧重。</b></p> 试题海海 <p>  高中生注定要训练大量的习题,“题海战术”相当有用处。但切记: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b>基础知识足够牢固,做题是足够认真,做题后有足够的反思归纳,刷题才能刷出质量。</b></p><p> 从步入高一到参加高考,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做题,一段时间荒怠不习就容易丢失“题感”。</p><p> 从语数外到理化生(我是理科生),各个科目都需要大量做题,毕竟高考是四套试卷都要做。</p><p> 从选择填空到大题作文,各种类型都需要大量做题。作文很费时,但必须练。</p><p> 高考真题必做!高质量模拟题必做!</p><p> 当然,<b>一些学生会把做题作为逃避复习、背诵、整理的途径,这种心态完全错误。</b>这些必要的学习环节非但不能忽略,反而要至于做题之上,只不过用的时间不会有做题用的那么多。</p><p>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p><p> 试题海海,虽然注定喝不尽,我也要取很多瓢。</p> 速度与激情 <p>  考试时间有限,答题速度要足够快。<b>注重限时训练</b>,尤其是进入总复习阶段后,更要适应标准考试的时长,尽量避免答不完卷子的情况发生。</p><p> <b>试卷的作答顺序因人而异,但最好把顺序固定下来,而且把每一部分对应的作答时间都摸索好。</b>数学和综合最好先把握住高赋分的选择题。我基本都是从第一道题开始按顺序答题,唯独语文是先做默写和语言文字运用,再从头往下答,最后完成作文。当然,若试卷有特殊情况,则另当别论。</p><p> <b>不可盲目求速,要快而准,疾而稳。</b></p><p> 日常学习要有激情,参加考试要更有激情。当然,如果十拿九稳,松弛一些未尝不可。</p><p> 急中生智,迸发灵感是常有的事。很多时候,激情推动灵感的产生。</p> 稳 <p>  其一,<b>学习知识的每一步要稳。</b>显然,初次学习知识时如果能脚踏实地地完成每一模块的学习,那么复习时就会轻松一些,复习后知识也会掌握得更熟练一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慎终如始,善作善成。</p><p> 其二,<b>考试成绩要稳。</b>成绩涨落是一件很焦心的事情,这折射着学习生活的变化。一般来说成绩保持相对稳定的人,往往能在大考中有稳定的发挥,而成绩大幅摇摆者往往在大考中失利。</p><p> 其三,<b>心态要稳。</b>我有切身的体会:心态波动较大时,效率往往不高。<b>多思无益,行胜于言,做好自己的事,</b>相信我们都会收获一个冲淡平和的心态。</p><p> 三种“稳”相辅相成。蹄疾步稳,稳中有进,学海舟莫翻,大路请走稳。</p> 考试!考试! <p>  对学生来说,考试是家常便饭。随堂测、周测、月考、期中、期末、后期的各种模拟、联考……真是数不清。考试见证着我们成绩的波动,心态的起伏,作为一个个时间的小节点标注走过的学习之路。甚至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梦中也曾相见。</p><p> <b>考试的作用很大。</b>一是让我们适应考试环境,培养考试状态。这必须通过多考试才能完成。二是通过考试查缺补漏,而且我们对考试中做错的题印象会尤其深刻。三是作为巩固知识的手段,所以有“以考代练”的说法。</p><p> 考试很多,可很少人会在几年间对考试麻木。除非全然不顾成绩,破罐破摔,否则面对考试,终归有着或紧张、期待,或畏惧、反感的心理。<b>紧张、期待是正常心理,畏惧、反感大可不必,</b>因为考试这件事就算我们再畏惧再反感也逃不过,最多只能是逃避正视自己和正视现实。我们可以通过考试不断认清自身的位置,及时改正缺点,调整航向。发自内心惧怕考试,想方设法躲避考试,因成绩低迷郁郁寡欢——学生的心灵怎么可以这样脆弱!况且心态调整不好又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如此岂非恶性循环?</p> <p>  回想我所经历的那些考试,等待发卷的紧张有之,奋笔作答的激情有之,冥思苦想的疲累有之,落笔交卷的释然有之,成绩满意的欣喜有之,成绩失望的消沉亦有之,但我没有躲避过任何一次考试。成绩有高有低,但我也没有丢弃或撕毁任何一张卷子和答题卡——他们是我高中生活的见证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