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装着谁…

润田君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儿时的随手涂鸦,虽然不知其意,甚至不甚明了,却充满了童真与美好,那种无拘无束的创作,仿佛是一种心灵的释放,美美的,令人回味无穷。长大以后,我迷上了摄影,每当捕捉到那些精彩的瞬间,看到它们从自己的镜头中定格,心中便涌起一股甜甜的满足感。从事电视新闻工作后,我常常抓拍到极具感染力的视频画面,然而,如何赋予这些画面深刻的思想内涵,却让我陷入了苦苦的思索。如今,我所做的一切,已经达到了“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境界,这是一种超然的精神追求。</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境界,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但它却是一种极为微妙的感觉。它往往与人的感知能力、气度、造诣、追求等精神品质息息相关。人们对境界的评价,常常以其与个人利益的关联程度为标准,离得越远者,越受推崇;也习惯于看它在精神领域中的位置,站得越高者,越被提倡。境界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高度与人生格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风浩荡天地吼,长缨在手天疆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科技强军铸长城,维和砝码镇五洲。</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7月,我有幸深入某导弹发射现场进行采访,亲身感受到了“十年磨一剑,蓄势向九天”的豪迈之情。随着一道道作战命令的下达,隐蔽在各集结地域的导弹发射部队迅速向发射阵地机动。“点火!”指挥员果敢洪亮的口令打破了发射场的宁静,瞬间白浪滚滚,地动山摇。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墨绿色的导弹喷着长长的火龙,如精灵般腾空而起,撕破长空,直刺苍穹。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置身于高技术战争的氛围之中,抓拍了一组战略导弹发射的壮美镜头,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强军的震撼力量。</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8月,中央电视台在全军大区级单位成立了军事记者站,业务由央视军事部指导。从那时起,我正式融入了央视军事电视新闻宣传队伍。全军电视人在艰苦而光荣的电视宣传中,开创了中国军事电视新闻宣传的辉煌篇章。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电视新闻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span></p> <h1>  1987年5月,采访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幼儿园园长。</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电视新闻采访拍摄的初期阶段,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摇臂、升降机等现代化设备。为了拍摄移动镜头,我们常常想方设法、因地制宜,甚至在面包车、三轮车或自行车上进行拍摄,以期达到移动效果。早期的军事电视人大多都有这样的经历,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与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7月,我在陕西宝鸡二炮某部拍摄了电视专题片《钢铁是这样炼成的》。</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2年11月至12月,我深入舟山群岛某海防连体验生活,期间与傅宁军、孙云才合作拍摄了纪录片《啊!守岛人》。这些经历让我更加贴近基层官兵的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坚韧与奉献。</span></h1> <h1>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6年,我参与了由外交部、国防部联合组织的驻华武官参观团活动,在南京军区临汾旅观看了射击演练。</span></h1>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年,我还参与了三军联合军事演习,记录了南京军区政治部机关参演人员在驻训地欢度春节的场景。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军事新闻不仅仅是报道,更是对军人精神的一种传承与弘扬。</span></p> <h1>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7年7月,我由江西瑞金重走长征路,深刻体会到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深刻含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基层连队是电视新闻的源头活水,镜头不聚焦基层官兵,新闻就变得淡而无味。我的世界因他们而精彩。采访是记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也是对记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带着感情深入基层,用心采访,是衡量一名记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我的记者生涯中,与基层官兵摸爬滚打,密切接触,已成为我的工作模式和生活常态。</span></h1><h1> 1997年,在硬骨头六连拍摄纪录片《硬六连的特种兵》,一呆就是二十多天。</h1> <h1>  同年11月,我在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采访了某电视剧摄制组。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电视新闻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人性、对生活的深刻洞察。</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一群军人在长江两岸手牵手,筑起了血肉长城。期间,我三次赶赴九江,其中一次担负航拍任务。</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后,我由九江转战至安徽望江、合肥等地,采访报道抗洪钢铁战士吴良珠。吴良珠身患肝癌,累倒在抗洪大堤上,后与病魔搏斗了70天后病逝,年仅26岁。1998年9月10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吴良珠“抗洪钢铁战士”荣誉称号。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军人的奉献精神是无私的,他们的牺牲与坚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span></h1> <h1>  现场采访报道外事活动。</h1> <h1>  在我看来,你的眼里看到的是感动的事,那么你就在感动中生活;你的眼里看到的是厌恶的事,那么你就会在烦躁不安中度过。</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0年2月,我在上海采访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作曲家沈亚威,他的代表作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与军人的豪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3年,我前往常州报道奉命赶赴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支援北京防治“非典”的军队医护人员。在站台送行仪式结束后,我即跟车采访,原计划在南京站下车编发稿件,但由于拍摄采访专注耽误下车,后改由蚌埠火车站下车,紧急协调安徽电视台通过微波向央视上传视频。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不仅仅是在现场,更是在每一个关键时刻的坚守与担当。</span></h1> <h1> 2004年,在驻福建某部沙场点兵现场。</h1> <h1>  与独臂战斗英雄全军英模丁晓兵在基层连队。</h1> <h1>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南京军区迅速调集医疗、防疫小分队赶赴四川灾区抢险。记者站的记者分多路实施跟踪采访报道,每天要在灾区赶上一百多里地抢拍一条新闻。</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采访组在山体滑坡的路上行走,随时有滚石从高山滑落;直升机在大雾气流条件极差的恶劣环境情况下飞行,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采访,跟踪拍下一条条感人肺腑的新闻。</span></p> <h1>  期间,我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担负协调编发前方记者上传的电视新闻稿件任务,前方后方齐心协力抢发新闻,13天在央视《新闻联播》发稿6条、多频道并机联播的滚动字幕新闻23条,《军事报道》发稿69条。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不仅仅是在现场,更是在每一个关键时刻的坚守与担当。</h1> <h1>  2009年11月,在福建泉州某演练场,与三栖精兵何祥美合影。</h1><h3></h3> <h1> 2010年,在人民大会堂,何祥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br></h1> <h1>  2010年7月28日上午,南京塑料四厂丙烯管道泄漏后发生爆炸。爆炸事件导致至少22人死亡,120人住院治疗。灾情就是命令,我们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看到的是满目疮痍、一片狼藉。两小时后,我们采编的新闻《南京军区总医院全力抢救化工厂爆炸受伤群众》,在央视新闻频道滚动播出。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不仅仅是在现场,更是在每一个关键时刻的坚守与担当。</h1> <h1>  </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2年5月,我前往珠海横琴岛,采访海防八连的先进事迹。官兵进驻大横琴岛后,抵制敌特糖衣炮弹的拉拢腐蚀,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成为御敌防腐的钢铁堡垒。我身后高楼耸立的背景就是澳门,钢八连与澳门之间相距几百米。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军人的坚守与忠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者应该是思想者。永葆思想的敏锐度,永葆思维的创新性,这是记者职业所赋予的特性。记得刚开始从事电视新闻工作时,投稿经常不被采用。困惑之中就讨教身边的资深记者,他淡淡的说道,关键是思想的引领性、穿透力不够!多年以后,他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是的,记者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接受新的思想理念、传递正能量信息,把生活里最新的精神食粮传递给受众。</span></h1> <h1>  2013年11月,在南京军区电视宣传骨干培训班辅导讲座。</h1> <h1>  2014年初,多次率队宣讲团深入军区基层部队巡回宣讲,学习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h1> <h1>  现场报道华东交通大学国防生徐刚。徐刚虽然家境贫寒,却连续四年将助学金让给他人,先后三次把奖学金捐给地震灾区和白血病患儿,把爱心和温情在校园内传递。</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专题片《兵去来兮.沈震林》在央视播出20年后,回访拍摄人物沈震林,畅谈拍摄花絮。昔日的优秀退伍兵、创业典型、民营企业家,人大代表、劳动模范等荣誉,承载着他拼搏中的多少汗水和心酸。如今,光环已渐渐淡去,角色转换的他,正过着普通人的安逸生活。</span></p> <h1>  我们生于电视时代,幸运!从事电视新闻,机缘!面对激烈竞争,挑战!经历艰难困苦,坚持!取得辉煌业绩,激动!</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切,来自于军事电视新闻职业的锤炼,来自于中央电视台的强大支撑,来自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厚爱,来自于责任感的强力督促,来自于基层部队的源头活水,我们要说的:感恩,回报!</span></p> <h1>  2010年4月,与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李梓萌探讨业务。</h1> <h1>  回顾记者职业生涯的专辑,分为《我与冒号零距离》《镜头后的境界》《心里装着谁……》三个章节,在美篇里辑录留存,以此纪念自己所热爱并为之奉献青春的事业。</h1> <h1>  作者简介:张仁田,1961年生于南京郊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历任战士、班长、文工团团员、干事、记者、编辑,原南京军区政治部电视新闻中心主任、中央电视台驻南京军区记者站站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军事节目研究会理事等职;曾参加导弹发射、国庆阅兵、联合96军演、98抗洪、抗击冰雪、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参与或主创的《让历史告诉未来》、《华东野战军》、《中国之路》等30多部作品在全国、全军获奖;主编《镜头后的境界》,首创“CCTV南京军区视频新闻”网站;代表作:《平衡世界的砝码》、《江南名镇行》、《没有硝烟的战场》、《井冈星火》、《大江祭情》、《空前大救援》等;《浅谈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策划》等12篇学术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荣立三等功6次。</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