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装着谁…

润田君

<h1>  儿时的随手涂鸦,知所为,不知意和不甚之意,很少有意义,却美美的;长大以后爱好摄影,每当看到精彩瞬间是出自自己的手,甜甜的;从事电视新闻以后,当抓拍到极具感染力的视频,却不知赋予它什么样的思想,苦苦的;所做之事已到了,“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境界。</h1><h1> 境界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通常和人们的感知能力、气度、造诣、追求等精神品质有关。对境界的评价,人们习惯于看它与个人利益的相关程度,离得越远者越受推崇;习惯于看它在精神领域层面上的位置,站得越高者越被提倡……</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东风浩荡天地吼,</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长缨在手天疆守;</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科技强军铸长城,</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维和砝码镇五洲。</span></p> <h1>  1985年7月,深入某导弹发射现场采访,亲身体验了“十年磨一剑,蓄势向九天”的豪迈之情。随着一道道作战命令的下达,隐蔽在各集结地域的导弹发射部队迅速向发射阵地机动。“点火!”随着指挥员果敢洪亮的口令,打破了发射场的宁静。眼前瞬时白浪滚滚,地动山摇。一股浓烈的“硝烟味”在空气中弥漫,墨绿色的导弹喷着长长的火龙,如精灵般腾空而起,撕破长空,直刺苍穹。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置身于高技术战争的氛围之中,抓拍了一组战略导弹发射的壮美镜头。</h1> <p class="ql-block">1986年8月,中央电视台在全军大区级单位成立军事记者站,业务由央视军事部指导。从那时起,我正式融入央视军事电视新闻宣传队伍。全军电视人在艰苦而光荣的电视宣传中,开创了中国军事电视新闻宣传的辉煌篇章。</p> <h1>  1987年5月,采访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幼儿园园长。</h1> <p class="ql-block">在电视新闻采访拍摄发展阶段,条件艰苦,更谈不上摇臂、升降机,为了拍摄移动镜头,我们会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在面包车、三轮车或坐在自行车上拍摄,以期达到移动效果,早期的军事电视人大多会有这样的经历。</p> <h1>  1988年7月,陕西宝鸡二炮某部,拍摄电视专题片《钢铁是这样炼成的》。</h1> <h1>  1992年11--12月,深入舟山群岛某海防连体验生活,期间,与傅宁军、孙云才合作拍摄纪录片《啊!守岛人》。</h1> <h1>  1996年,由外交部、国防部联合组织的驻华武官参观团,在南京军区临汾旅观看射击演练。</h1> <h1>  1996年,三军联合军事演习,图为南京军区政治部机关参演人员集体在驻训地欢度春节。</h1> <h1>  1997年7月,由江西瑞金重走长征路。“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h1> <h1>  基层连队是电视新闻的源头活水,镜头不聚焦基层官兵,新闻就变得淡而无味,我的世界因他们而精彩。采访是记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也是对记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带着感情深入基层,用心采访是衡量一名记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我的记者生涯中与基层官兵摸爬滚打,密切接触,已成工作模式、生活常态。</h1><h1> 1997年,在硬骨头六连拍摄纪录片《硬六连的特种兵》,一呆就是二十多天。</h1> <h1>  1997年11月,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采访某电视剧摄制组。</h1> <h1>  1998年夏天,有一群军人在长江的两岸边手与手相牵,神话般地筑起血肉长城,奇迹般地树起铁壁铜墙。期间,我三次赶赴九江,其中一次担负航拍任务。</h1> <h1>  随后,由九江转战至安徽望江、合肥等地,采访报道抗洪钢铁战士吴良珠。吴良珠身患肝癌,累倒在抗洪大堤上,后与病魔搏斗了70天后病逝,年仅26岁。1998年9月10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吴良珠“抗洪钢铁战士”荣誉称号。</h1> <h1>  现场采访报道外事活动。</h1> <h1>  在我看来,你的眼里看到的是感动的事,那么你就在感动中生活;你的眼里看到的是厌恶的事,那么你就会在烦躁不安中度过。</h1> <h1>  2000年2月,在上海采访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作曲家沈亚威,沈亚威代表作品,歌曲《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h1> <h1>  现在回忆起2003年,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那场抗击“非典”的全民战争。</h1> <h1>  那一年的4月,我前往常州报道奉命赶赴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支援北京防治“非典”的军队医护人员。在站台送行仪式结束后即跟车采访,原计划南京站下车编发稿件,由于拍摄采访专注耽误下车,后改由蚌埠火车站下车,紧急协调安徽电视台通过微波向央视上传视频。<br></h1> <h1> 2004年,在驻福建某部沙场点兵现场。</h1> <h1>  与独臂战斗英雄全军英模丁晓兵在基层连队。</h1> <h1>  2008 年,512 汶川地震后,南京军区迅速调集医疗、防疫小分队赶赴四川灾区抢险。记者站的记者分多路实施跟踪采访报道,每天要在灾区赶上一百多里地抢拍一条新闻。</h1> <h1>  采访组在山体滑坡的路上行走,随时有滚石从高山滑落;直升机在大雾气流条件极差的恶劣环境情况下飞行,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采访,跟踪拍下一条条感人肺腑的新闻。</h1> <h1>  期间,我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担负协调编发前方记者上传的电视新闻稿件任务,前方后方齐心协力抢发新闻,13 天在央视《新闻联播》发稿 6 条、多频道并机联播的滚动字幕新闻 23条,《军事报道》发稿69 条。</h1> <h1>  2009年11月,在福建泉州某演练场,与三栖精兵何祥美合影。</h1><h3></h3> <h1> 2010年,在人民大会堂,何祥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br></h1> <h1>  2010年7月28日上午,南京塑料四厂丙烯管道泄漏后发生爆炸。爆炸事件导致至少22人死亡,120人住院治疗。灾情就是命令,我们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看到的是满目疮痍、一片狼藉。两小时后,我们采编的新闻《南京军区总医院全力抢救化工厂爆炸受伤群众》,在央视新闻频道滚动播出。</h1> <h1>  </h1> <h1>  2012年5月,前往珠海横琴岛,采访海防八连的先进事迹。官兵进驻大横琴岛后,抵制敌特糖衣炮弹的拉拢腐蚀,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成为御敌防腐的钢铁堡垒。我身后高楼耸立的背景就是澳门,钢八连与澳门之间相距几百米。</h1> <h1>  记者应该是思想者。永葆思想的敏锐度,永葆思维的创新性,这是记者职业所赋予的特性。记得刚开始从事电视新闻工作时,投稿经常不被采用。困惑之中就讨教身边的资深记者,他淡淡的说道,关键是思想的引领性、穿透力不够!多年以后,他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是的,记者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接受新的思想理念、传递正能量信息,把生活里最新的精神食粮传递给受众。</h1> <h1>  2013年11月,在南京军区电视宣传骨干培训班辅导讲座。</h1> <h1>  2014年初,多次率队宣讲团深入军区基层部队巡回宣讲,学习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h1> <h1>  现场报道华东交通大学国防生徐刚。徐刚虽然家境贫寒,却连续四年将助学金让给他人,先后三次把奖学金捐给地震灾区和白血病患儿,把爱心和温情在校园内传递。</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专题片《兵去来兮.沈震林》在央视播出20年后,回访拍摄人物沈震林,畅谈拍摄花絮。昔日的优秀退伍兵、创业典型、民营企业家,人大代表、劳动模范等荣誉,承载着他拼搏中的多少汗水和心酸。如今,光环已渐渐淡去,角色转换的他,正过着普通人的安逸生活。</span></p> <h1>  我们生于电视时代,幸运!从事电视新闻,机缘!面对激烈竞争,挑战!经历艰难困苦,坚持!取得辉煌业绩,激动!</h1><h1> 这一切,来自于军事电视新闻职业的锤炼,来自于中央电视台的强大支撑,来自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厚爱,来自于责任感的强力督促,来自于基层部队的源头活水,我们要说的:感恩,回报!</h1> <h1>  2010年4月,与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李梓萌探讨业务。</h1> <h1>  回顾记者职业生涯的专辑,分为《我与冒号零距离》《镜头后的境界》《心里装着谁……》三个章节,在美篇里辑录留存,以此纪念自己所热爱并为之奉献青春的事业。</h1> <h1>  作者简介:张仁田,1961年生于南京郊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历任战士、班长、文工团团员、干事、记者、编辑,原南京军区政治部电视新闻中心主任、中央电视台驻南京军区记者站站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军事节目研究会理事等职;曾参加导弹发射、国庆阅兵、联合96军演、98抗洪、抗击冰雪、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参与或主创的《让历史告诉未来》、《华东野战军》、《中国之路》等30多部作品在全国、全军获奖;主编《镜头后的境界》,首创“CCTV南京军区视频新闻”网站;代表作:《平衡世界的砝码》、《江南名镇行》、《没有硝烟的战场》、《井冈星火》、《大江祭情》、《空前大救援》等;《浅谈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策划》等12篇学术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荣立三等功6次。</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