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委四合院

左公柳

<p><br></p><p> 一九八四年盛夏我从兰州师专毕业,第一次踏入定西地委大院。一九八六年秋天,我有幸正式在这个外人路过时多多少少充满一点羡慕的院子里工作,直到二零一零年离开,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在这里度过,时间长达二十四年整。</p> <p>  在中华路三十一号,普通得有点简朴的大门两侧柱子上,挂着两块一红字一黑字的木牌子,“中国共产党定西地区委员会”、“定西地区行政公署”。进入大门,左右两旁是两行钻天杨,挺拔直立,高插蓝天。正前方是一栋三层戴帽的灰色青砖办公楼,右侧再往前,就是一院红砖平顶、四面围合的普通院落。许多人路过这个地方,也许引不起丝毫的好奇,但年长一点的人,定西县城里人,都晓得,这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而是定西地区的中枢神经,地委秘书处就在这里办公,而他们匆忙步履和此起彼伏清脆电话铃声的背后,就是为这个下辖七个县,有两百多万人口,在甘肃省和党中央国务院挂上号的定西地区的最高领导机构——定西地委,以及为地委领导提供服务。</p><p> 地委四合院,据市电力局退休老干部、定西文史研究专家、“定西通”马宝珊先生说,它建于一九七四年。当时定西城里“喝红了”。其原因,无非是地基处理得扎实,基坑挖得比较深,水泥灌浆稍微多了一点,回廊式的四合院与其他普通砖瓦房没有什么区别。</p><p> 就是这座四合院,曾经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上了人民日报。有人给人民日报写信,说定西地委搞特殊化,建了“高档次”的办公场所。当时的地委领导立即整改,在群众来信登出的当天,就把办公室搬到了前面的三层办公楼上。有个老干部为此还编了两句顺口溜,“地委作风大转变,一夜搬出四合院。”</p> <p>  其实定西地委的领导是以实干苦干而出名的。七十年代甘肃省委书记宋平总结出的甘肃精神“人一之我十之”就来源于定西的“三苦”(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精神。定西历届地委书记申效曾、黎中、路玉明、李进德、韩正卿、张国维、刘生荣、顾军、张继武等四合院的最高首长,就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蹲点抓落实,风里来雨里去,丝毫没有一点领导架子,在群众中有着崇高的威信。</p><p> 韩正卿,那个身体壮实,经常穿着黄色军大衣,不拘言笑,权高位重,让大院里的老老少少望而生畏、心中存敬的人,他乘坐的蓝白相间的巡洋舰就出出进进,忙忙碌碌地出没在四合院门口。他的车后厢里,装的是水桶,水桶中装的是泥浆包裹的云杉、落叶松、花椒树苗,旁边是短把铁锹。</p><p> 普通的四合院,开启了全国扶贫开发的先河。甘肃“两西(河西走廊地区、定西地区)”农业建设,全国“三西(甘肃河西地区、定西地区,宁夏西海固地区)”农业建设,就从这里走向全省,走向全国,引起滚雪球般的连锁反应,引得春风暖大地。</p><p> 就是这个普通四合院,时任中央领导人胡耀邦同志一九八六年五月曾下榻这里,召集会议,用他浓厚的湖南话说,要变山头,先认人头,点点名,认认人,哪个是韩正卿?就是在五月十八日夜里,胡耀邦同志为题词,“旱塬斗天,草木为先;百折不挠,造福万年”,为历史上以干旱、贫困、“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也寄予了殷切希望。</p><p> 一九八六年,我刚刚调入地委大院,有幸的是,见证了定西几十年发展的历史性巨大变化​,亲身经历参与了许多四合院的首长们的决策、实践,荣幸的是,也聆听了他们的亲自教诲……</p><p> </p><p> </p><p><br></p><p> 那时刚实行夏时制,金秋时节,我在周末跑到火车站去看火车,希望能碰到一个奇遇,发生一个奇迹;</p><p> 八七年开始,在罗家磨帮村扶贫整整三年;</p><p> 参加村级组织建设,跟着领导几乎跑遍了全地区​的一百多个乡镇。</p><p> ……</p> <p>  四合院里的​树木花草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云杉高大参天,牡丹娇艳欲滴,月季常开不谢,黄鹂啁啾鸣叫。</p><p> 四合院前面三层楼正面是一片树林,中间还有一个池塘。树木品种繁多,姹紫嫣红,常年青翠欲滴;水池中投放了很多鱼苗,​有金鱼,草鱼,五颜六色,引得儿童嬉戏,行人驻足。无论上班,还是下班,池塘中的喷泉会奔涌而出,洗得荷花更清纯,伴得鸟鸣更清脆,撒得脚步急匆匆,噴得花园更芳香……</p><p><br></p><p> 庚子鼠年甲申月癸未日​(农历六月十九 公元二零二零年八月八日)于定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