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3纵队。该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由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发展而成的。</p><p><br></p><p>1948年2月,大行军区两个旅和由改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的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合编,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曾绍山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独立第1、第2旅改称为第38、第39旅;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改编为第37旅。纵队成立后,即参加临汾战役。5月,华北军区第1兵团成立后,第13纵队属第1兵团建制。6月至7月,参加晋中战役。10月,参加解放太原外围作战。</p><p><br></p><p>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1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韦杰任军长,徐子荣任政治委员,鲁瑞林任副军长,白天任参谋长,郭林祥任政治部主任,刘晓山任后勤部部长。第37旅改称第181师,王诚汉任师长,张春森任政治委员;第38旅改称第182师,王海东任师长,王贵德任政治委员;第39旅改称第183师,钟发生任师长,杨绍曾任政治委员。该军隶属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由华北军区第1兵团改称)建制。4月,参加太原战役。5月下旬,奉命随兵团调归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建制,参加解放西北的作战。6月,郭林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胡正平任参谋长。7至9月,参加扶眉、秦岭战役。11月,改归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指挥,参加解放西南的作战。</p><p><br></p><p>1950年2月,该军奉命兼川北军区。第181师兼遂宁军分区;第182师兼剑阁军分区;第183师兼达县军分区;另由第61军抽出部队组成南充军分区。3月以后,第61军执行剿匪作战任务,并组成第3、第4两个“剿匪联防指挥部”,统一领导当地人民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剿匪斗争。1951年3月,第181师调归第60军建制,第182师调归第11军建制,第183师编入川北军区所属独立团。1952年7月,该军番号撤销。</p><p><br></p><p>步兵第181师</p><p><br></p><p>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13 纵队第37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第181师。该师前身是1944年9月6日由太行军区第3、35团组建的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1945年2月改编为河南军区第1支队,10月改编为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1946年10月编入华中野战军为第13旅,1947年1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1948年2月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为第37旅,5月改称华北军区第13纵队37旅。该师即著名的“皮旅”,中原突围时在旅长皮定钧的率领下,担负吸引敌军主力,掩护中原军区主力向西突围的光荣任务,在掩护主力西进转移后孤军东征,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突破敌军的封锁包围和堵击,跨越层峦叠嶂的大别山,辗转24个昼夜,行程1500余里,大小战斗23次,以完整建制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随后,参加了淮阴保卫战、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和孟良崮、临汾、晋中、太原、扶眉、秦岭、解放成都等重要战役战斗,转战中原、华东、华北、西北四大战场,战功卓著,是18兵团主力师。1951年3月181师调入第60军入朝参战,歼敌16754人。1953年9月回国。1954年12月底开始,担任军事学院、总高级步校的演习、示范任务。1960年4月至1970年11月,担负迎外任务。1969年12月改番号为陆军第180师。1985年1月恢复第181师番号。同年9月,陆军第60军与陆军第1军合并整编为陆军第1集团军,181师调归第1集团军建制,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6年,改隶武警部队建制为武警第181师,辖武警第541(老虎团)、542、543、711团。2005年,武警542团政委丁晓兵被武警部队评为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2006年12月,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卫士”荣誉称号。</p><p><br></p><p>步兵第183师</p><p><br></p><p>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13 纵队第39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第183师。该师前身是1947年10月组建的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后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第39旅、华北军区第13纵队39旅。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扶眉、秦岭、解放成都等重要战役战斗。1951年3月师直组建四川达县军分区机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