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天然大理石画是由采自云南大理点苍山的岩石,经过切割、研磨、抛光而成的画。大理石石质细腻光滑,花纹奇美,画面图案千姿百态,山水、花鸟、人物、动物应有尽有,被誉为“石中瑰宝”,为世界各国人民所青睐,当今海内外有名望的博物馆,均把大理石画当作珍宝加以收藏和展现。</p><p> 一、大理石的构造及成画机理分析</p><p>云南大理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点苍山就位于大理境内、洱海西岸,为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自北而南组成,南北长约80公里,东西最宽处18公里,海拔一般均在3500米以上,最高峰马龙峰海拔4122米。</p><p> 作为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点苍山,其岩层形成于前震旦纪,是从加里东期到喜马拉雅期五次造山运动的结果,也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隆起的杰作,距今约8000万年以后,伴随“喜马拉雅运动”和青藏高原的形成而最终隆起。独特的高原山岳地貌景观,是一部孕育了19亿年的“自然地质天书”。点苍山又名苍山,古称熊苍山、玷苍山、灵鹫山,主体由苍山变质岩系组成,苍山核部和东坡为经过强烈变形改造的中深变质岩系,西坡及南缘被中生代浅变质岩所围绕,北部云弄峰一带为古生代沉积岩和花岗岩侵入体所占据。</p><p> 组成点苍山的岩石有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但变质岩占60%以上。在点苍山变质岩中,尤以大理岩最为奇特,大理岩是由富含钙镁质碳酸盐类,如石灰岩、云灰岩、及白云岩等受到强烈的地壳运动应力场和热力场的复杂质变作用形成的。可以说,点苍山孕育了大理石,大理石是点苍山的魂。其实,这种石头世界许多地方都有,独大理的最奇美、开发早,因此凡此奇石均称为“大理石”。</p><p> 大理石又名点苍石、苍山石,由较纯的石灰岩重结晶变质而成,由方解石、蛇纹石和白云石组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同时间含微量碳酸镁、氧化钙、氧化锰及二氧化硅等,摩氏硬度2.5-5度,密度2.6-2.8g/cm³,属于中硬石材,矿物颗粒多,有明显的花纹。它本色呈白色,但由于富含有色矿物质,由不同矿物元素致色及矿物离子致色,呈现颜色较为丰富,如含锰呈玫瑰红色或黑色,含铁呈梨黄色或褐色、褐红色,含铜或铬呈绿色或蓝色等。其主矿区在点苍山十九峰中的观音峰、应乐峰等处,为海拔三千米线的深壑陡崖。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化,在各种合力作用下呈纹层、条带或团块排列,构成绮丽的花纹和变幻莫测的图像。大理石的魅力正是来自变换的色彩与自然流变的纹饰,成为大自然杰出的艺术创造。</p><p> 去了云南大理才知道采石人开采的艰难。据当地白族石友介绍,除了采石、运输条件艰难之外,开矿成画率仅有不到千分五的几率,从山上辛辛苦苦采集取回的千块原石,打开后只有三五块具有合适的颜色和花纹,能够加工成大理石画。从大理石画的制作流程看,从原料勘探、荒料开采运输,到工业CT扫描、图象三维重构、画面艺术效果对比分析,再到开锯切割、研磨抛光等,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从这个意义上说,“天画”中凝结了白族石人的勤劳和智慧;同时,大理石画在展示上,多为插屏和挂屏,屏心嵌有天然大理石画片,看上去非常精美,加之恰当的命题和赋文赋诗等,是当之无愧的赏石艺术品。笔者走过全国一些地方,由于受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影响,近期观赏石市场普遍不景气,但云南观赏石市场比较坚挺,大理石画的价格一直不菲。正是这个石种的特殊魅力,维持了当地坚挺和活跃的市场,造福了大理白族儿女和石友。</p><p> 二、大理石画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p><p> 由于点苍山大理石色彩丰富、纹理奇特,又有一定的抗压强度和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易于加工制作,因此早在公元八世纪就被人类开发利用。据史料记载,其开发最晚始于我国唐代初期,“南诏国”时期较为活跃。自唐代以来,大理石画就是云南向朝廷进贡的不可缺少的艺术品,也成了达官贵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云南地方政府进献给朝廷直径约0.8米的“龙凤呈祥石”,历经500多年,依然龙飞凤舞、栩栩如生,镶嵌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地面的中心;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尺寸50厘米×30厘米,具有春、夏、秋、冬四时景色的云南大理石座屏,已被列为文物加以保护。上世纪50年代初,大理人民敬献给毛泽东主席一堂六幅,每幅镶嵌4块,共计镶嵌24块水墨花山水画挂屏。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山河云海图”,云南省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回归图”等都堪称大理石画之绝品。这些现在都是国宝级的艺术品。</p><p> 大理石画艺术之美,自古及今受到地质、美术、绘画等方面不少人士的赞誉。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曾赞叹:“造物之愈出愈奇,从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折服惊叹:“可尽废宋元之画。”近代藏石大家张轮远先生在其《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中的点评更为贴切:“石画之精者,竟能缩之于方寸尺幅之内,有时为画师与摄影所不能及,天地造化之奇,至此极矣”,“愚以为诗画家当以之为师,艺术家应以之为范,其他学术家亦可藉之以画法精神。”现代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1980年在大理参观点苍奇石后,挥笔发出“云山天成”的感叹。我国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求教于奇石天然画,早年临摹大理点苍奇石,以丰富自己的技法。由此可见大理石画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p><p> 三、经典大理石画赏析</p><p> 大理石画以丰富的色彩、奇异的图纹和“人间万象”,被誉为“神来之笔”、“天地造化之奇”。尤其是精品石画,天然逸趣,驾乎画工之上,不可思议之妙境,无不令人称绝。尤其是构图之奇绝,意境之幽美,意蕴之深刻,笔墨之精到,使得画作气韵生动、奇趣横生。大理石画正是贵在天然、贵在珍稀、贵在变幻无穷。笔者以为,赏析大理石画,在反复读石的基础上,重在以美学和绘画理论为尺度,审视构图布局,寻找画面主题,观察笔墨技法,体味气韵意蕴。此处,笔者捃摭几件肖像类经典石画,作些简要赏析。</p><p> 实例1:《观沧海》。(净画尺寸55x37cm)画面宛若一幅国画人物,一古人立于山巅,发髻高盘,黑发飘逸,背手远眺,山下是汹涌澎湃、巨浪翻滚的江水,犹如三国时曹操登山观海之壮观。这是一件非常有震撼力和“诱惑力”的大理石画。东汉末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雄心勃勃的曹操效仿秦始皇、汉武帝东登碣石山。大概千年之后,天造此画留给后世:曹孟德登山观沧海。当时曹操身为主帅,但他志在社稷,对未来前途充满自信。</p><p> 实例2:《老子出关》。(净画尺寸46x60cm)画中一老者身穿缁衣,骑着一头青牛,神情自若,缓缓而行。尤其是青牛的眼睛,犹画家的“点睛之笔”,眼珠黑中夹白,似怒目圆睁;它还不时伸出舌头,以示主人疲惫少憩。仔细观察,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形象逼真,极像传说中的“老子出关”的情景。画家审美创造的法则就是“以形写神”,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写形而神来,神来则生动,生动则气韵生。</p><p> 实例3:《巫山神女》。(净画尺寸50x66cm)画面特征接近油画风格,有人物,有云山背景。画心偏右处为一完整的女性造型,人物面部清晰,五官隐约可见,发型微带卷曲,颈上佩有链坠首饰;身着墨绿黄花长裙,袖带风拂而飘逸,形神犹似“飞仙”;加之上有远山,下有近岭,遥相呼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从“笔墨技法”看,有的地方似泼墨重彩,浑厚而艳丽;有的地方似写意丹青,淡雅而不俗;有的地方似青绿山水,灵秀而儒雅;有的地方似金碧古画,凝重而典雅。石画层次分明、浓淡有致;纹理曲折飘逸,刻画细致入微;意境优雅,蕴意深邃。</p><p> 实例4:《子在川上》。(净画尺寸直径36cm)图案为一完整的古代长者造型,犹似孔丘。他背部弯驼,面朝右方,前面是山川流瀑;人物比例协调,图案优美,形象逼真,动感十足。正体现了《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意境:逝去的时光如同这江水,日夜奔流不停,岁月蹉跎、人生如梦。观其图纹,赏其蕴意,一方石不但要纹理美、还要有文化内涵、有深刻寓意。</p><p> 实例5:《千古一帝》。(净画尺寸直径32cm)图案为中国古代人物画,而且颇有帝王之风韵:他左臂向上弯曲,头戴冕冠,身着冕服,其表情和动作充满了神气、灵气、豪气和霸气;更有趣的是,由于岩石含有铁、锰等有色矿物质,加之亿万年的地质变化,在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冕服从右上方到左下方斜着呈现一条黄色“彩带”,把衣襟自然分作两片,显得格外精彩和真实。此幅大理石画构图完整、主题鲜明,形象逼真、寓意深刻。</p><p> 赏石之功不在石内,而在石外。作为一名出色的赏石家,不但要娴熟赏石理论,还要钻研包括地质岩石学、考古学、历史学、文学、美学、绘画、雕塑等诸多艺术理论,鉴赏大理石画尤其是这样。</p> <p>作者简介:</p><p> 王沛,中央企业供职,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介入赏石文化近30年,观赏石国家一级鉴评师,国家高级价格评估师,国内多家赏石杂志编委。出版赏石文化著作2部,创作玉文化剧本1部(合作),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发表赏石理论文章200余篇,发表赏石小说、诗词、散文、报告文学等120余篇(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