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羊疃刘爷的传说 文/冯秉顼

冯秉顼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安城西北有一个村子叫西羊疃,这个村的老百姓崇拜刘爷,过去刘爷庙很是兴旺,后来庙虽拆了,但刘爷像还在,烧香跪拜者络绎不绝,因为传说刘爷在这里显过圣,这一带还流传着刘爷赊荞麦种的传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爷叫刘守真,又名刘完素,因为他是河间中留守村人,又称刘河间。他是金朝年间的一个名医,因医德高尚,技艺超群,死后曾被皇上封为“高尚先生”。人们为纪念他,纷纷盖刘爷庙,像文安大叩皂、大柳河、新镇等地很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说,从前有一年西羊疃一带大旱,整个春天滴雨未下。这里本来就地碱,田里白花花的,根草不生。旱啊,一直到三伏天才下透雨。可是这一来人们更犯愁了。因为时令晚了,大部分农作物均已过了播种期,人们看着湿乎乎的土地干着急。俗话说:“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过了种荞麦”。这时的荞麦种就成了人们的希望,可哪里去买荞麦种啊,大伙儿急的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时村里管事的出头了,找了几个壮小伙子,套上马车,让他们到文安大集上碰碰运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帮人套着马车正往文安大集上走着,就在这时,对面来了一个卖粮种的白胡子老头。他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上装着满满的两罗筐粮种,边走边喊:“卖荞麦种儿啦。”这真是喜从天降,人们跳下车,“呼啦”一下围上来。老头说:“别挤,别挤!都是好荞麦种子,现在播种正当时,今年收这个,别看它面皮焦,回去种上保你日后肚子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们听后又惊又喜,可转念一想,这玩艺好是好,可大灾之年,糊口尚难,谁家又有能力购买种子呢?老头好象猜透了人们的心思,又开口说道:“无妨无妨,我先不要钱,赊给大伙要不要?”大家齐声说:“要!”有人激动地说:“这两罗筐还不够俺们全村人种的,您老人家家里还有吗?为人为到底吧。您叫什么?哪里人?等秋后我们收了好还您。”老头说:“我是文安城北大叩皂村人,姓刘名焦,家住大寺旁。”于是又领着大伙儿到他家,人们看到四间大瓦房里装满了荞麦种子。于是,齐帮动手赊了一大马车,高高兴兴地回家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一年,西羊瞳这一带的人们获得了大丰收。人人都乐呵呵的,专等赊种子的老头来,可左等右等不见老头的影儿。这个村卖切糕和糖葫芦的小买卖人多,有两个人买过荞麦种,见到过白胡子老头的模样。受村民之托,到文安一带赶集。这天来到大叩皂,左打听,右打听,却怎么也找不到此人。经过刘爷庙时,望望庙内,迎面看见了刘爷的神像,这不正是那个卖种子的老头吗?这才顿悟到,记得老头说他姓刘名“焦”,不正是“荞麦”的名儿?原来是刘爷为了拯救西羊疃的黎民百姓显圣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来跟村里人们一说,大伙儿纷纷来到刘爷庙,看到香案上有不少荞麦粒儿,又有人发现神像后有一个小本,掏出来一看,清清楚楚写着谁家赊了多少种子,原来是一个账本啊。人们给刘爷摆大供,烧香磕头,捧着一粒粒粮食热泪盈眶,不知说什么好。后来膜拜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三月十五刘爷庙会,人吃马喂,糟蹋坏了大叩皂不少庄稼。大伙儿不忍心,纷纷凑钱,买了大叩皂三亩地一眼井,解决了人们吃喝落角的问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少给大叩皂添麻烦,西羊疃村管事的带着工匠、画师等来到刘爷庙,抓了一个泥胎,带回村里,建起了刘爷庙,高大宏伟,气势非凡。五里方村的人们,都爬香到刘爷庙,烧香求药者拥挤不透,跪求刘爷免病除灾,祷求平安,西羊疃的刘爷庙很是兴旺。一直到“文革”破四旧,庙拆像毁,刘爷庙便荡然无存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过了些年,有一个人去大堤坡上打草,晚了才回家,走着走着,遇上一个白胡子老头,便问他是哪村的,他说老家是西羊疃的,姓刘,现在住大叩皂村。说完,这个白胡子老头一眨眼不见了。打草的仔细一琢磨,这不是刘爷吗,他老人家是想家了。回来和乡邻们一说,大伙齐帮动手,又塑了个刘爷像,安放在原来的老庙底儿一个姓朱的家里,至今犹存,香火十分旺盛。</span></p> <p>  作者简介:冯秉顼,学者、作家,1952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文安县。出版专著27部,300多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发表于全国各级报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