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周末。在文广新局参加完趣味运动会,顺便到三楼展厅,参观一下王东军先生的《小城记忆》摄影展。一幅幅纪实怀旧的画卷,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也在瞬间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p> <p>这幅颍河夕照拍得很美,波光粼粼的颍河水,在夕阳的余晖里,闪动着点点金光,几位浣发的姑娘,在暮色里站成生动的剪影。记得小时候,我也经常到颍河边嬉戏玩耍,春天里逮蝌蚪,夏天里戏水划船,冬天里还能沿着厚厚的冰面,到河对岸去耍呢!</p> <p>艺术大师韩美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我市工艺陶瓷厂工作过几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动人的故事。如今,界首彩陶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朵乡土奇葩也正在日益大放光彩。</p> <p>这部锈迹斑斑的老放映机很有年代感,也让我想起了儿时在界师礼堂看电影的场景。那时,只要一到放电影的日子,我和小伙伴们便会早早搬了小板凳,占好前排的座位,眼巴巴地望着洁白的大荧幕,焦急地等待着电影开场。那时的影片黑白片居多,大都是老片子,但已足以填满幼小心灵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哈!《秋翁遇仙记》让我学会了善良,也和善良的秋翁一样,成为一位爱花之人;《黑三角》里可恶的女特务,躲在门缝后的三角眼,让我恐惧,也让我有了善恶之分;《追鱼》让我对女性的审美有了最初的启蒙,不但要有外在美,还要有内在美,比如温柔,比如娴静。。。。。。</p> <p>放河灯,是儿时除了过年以外,最令人兴奋激动的事了。记得每到正月十五,我们姊妹仨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人民路两旁五光十色的花灯,猜了挂在树上的灯谜后,便会随着摩肩接踵的人群,涌到沙河大桥旁继续看烟花,赏河灯。璀璨夺目的烟花放完后,便是重头戏——放河灯了!</p><p>记得河灯是用五颜六色的蜡纸做的,巧手的工匠们把一片片花瓣一样的蜡纸粘成荷花状,中间再固定一根短蜡烛,一个漂亮的河灯就做成了。一船船点燃待放的河灯,由专人小心翼翼地放到河里,不一会儿,沙颍河上就绽开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荷花灯,在十五的月亮下,分外美丽,格外迷人。那场面十分梦幻,也很震撼,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久久难忘!还记得有一年,不懂事的我,非缠着爸爸给我捞一朵河灯。一向疼爱我们的爸爸二话没说,就脱下鞋袜下了河,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给我捞了一朵漂亮的荷花灯。那时的我只知沉浸在兴奋喜悦里,哪里想到冬日的河水是多么地刺骨啊!现在想来,不禁感到深深地自责与后悔。。。。。。。</p> <p>豫剧大师马金凤,解放前就是在界首唱红的。那时的界首堪称“小上海”,商贾云集,百业兴旺,全国各地的剧团名角都来这里摆擂竞演,可谓辉煌一时!</p> <p>1996年8月,新市委大院落成,我工作所在的老市委大院搬迁,由于我那年下乡奔小康了,没能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有点小小的遗憾吧!</p> <p>南季湾小学,就在现在的两湾湿地公园内。由于地处偏远,条件十分落后,到学校要靠渡船摆渡,连桌椅板凳都是夯土做的。据说,一开始学校里还有几个老师,最后就只剩一个了,但是,这位老师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到送走最后一个学生。他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向他致敬!</p> <p>解放一二三大街,始建于1942年,是带有界首历史印记的老街,也是“小上海”时期最繁华的商业街。老街由青砖铺路,两旁店铺都是木质结构,民国建筑风格,雕花镂窗,飞檐翘角,可与屯溪老街媲美。记得小时候一说上街买东西,其实就是去这几个老街,针头线脑,百货日杂,一应俱全。记得三叔工作过的木器社当初就在二大街,惜2002年,解放一二三大街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历史的记忆荡然无存,即使重新复建,也失去价值与意义了!</p> <p>牛行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全国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号称“中国第一街”,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也日益衰落了。可惜可叹!</p> <p>曾经少年的你,出走半生,归来还仍是原来的那个少年吗?呵!</p> <p>臧家公馆,是民国爱国将领臧致平故居,解放前曾是豫皖苏军区政府旧址,如今是省级文保单位。这张照片拍得很好,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故居的门槛上,恰回眸,似穿越历史的云烟,正呼应了标题《回眸百年》。</p> <p>短短半个小时的参观,却让我恍如隔世,似穿越,似轮回。也许是到了怀旧的年龄吧,惟愿前生不忘,现世安稳,来日静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