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明长城

华尔滋

<p>  阳高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山西、河北、内蒙三省区交界处。其北同内蒙古自治区兴和、丰镇两县相接,南与河北省阳原县为邻。东连天镇,西毗大同。</p><p> 阳高县境呈条状形,南北长七十六公里,东西宽三十九公里,县东北的西山、云门山和西南的六棱山、采梁山遥相对峙,中间则为黄土丘陵地带。</p> <p> 元朝时,阳高为白登县。明为阳和卫。据《明史·地理志》载:“洪武初县废。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置卫。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徙高山卫来同治。”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p><p> 阳高县明前为军事活动较频繁的地区之一。著名的“土木之变”时在这里曾发生过激战。在正德、嘉靖、万历年间,这里都发生过规模较大的战事。明廷较为重视这里的守御,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宣大山西总督由宣化移驻阳和,总督成为常设的地方官,是宣府、大同、山西三镇的最高军政长官,其驻地亦为当时的指挥中心。</p> <p>  长城进入阳高县后,由十九墩经七墩、五墩至镇门堡。七墩、五墩靠村处,黄土夯筑城墙人为破坏几乎殆尽。镇门堡,据《三云筹俎考》载,为明嘉靖二十五年设,隆庆六年砖包。城周二百六十丈五尺,高三丈五尺。明时守备驻此,分守长城十三里,边墩二十一座。今由镇门堡沿沟谷有一条可通拖拉机的土路,向北直通内蒙境内。</p> <p>  长城由镇门堡经平山、虎头山、乳头山至守口堡,仍为黄土夯筑。这段古长城在阳高县境人为损坏最为严重,尤其是平山、乳头山二村,东西两侧各数里城墙,连同高大坚固的敌楼,墩台痕迹全无。</p> <p>  阳高城在这段长城南约十五华里处,明时为阳和城。据《山西通志》载:“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中山王徐达筑。阳和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三丈。”3后又经历年增修,称为重镇。</p><p> 1980年,阳高城内西北隅城墙附近,出土一尊铁炮,炮重五百余斤,炮身铸有铭文:“崇祯戊寅岁仲夏吉旦捐助建造”,并有兵部侍郎、宣大总督卢象升等将领的名字。</p> <p>  长城由守口堡至镇宏堡,人为破坏较少,地势较先稍有起伏。镇宏堡,明时名靖虏堡,北至长城二里,据《三云筹俎考》载:此堡为嘉靖二十五年设,隆庆六年砖包。城周二里四分,高三丈三尺。仅城南有一门。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十一里,边墩二十六座,火路墩五座。4今堡城已毁。守口堡村东梁,原有砖砌敌楼一座,今已被折毁,仅残存部分夯土和碎砖残石。</p> <p>  守口堡为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设,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砖包。城周一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只城东有一门。</p><p> 明时在此驻守备,分守长城十三里,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四座。据史载,明隆庆年间俺答汗部由此入犯,曾使大同全镇告急。今城堡已毁。</p> <p>  长城由镇宏堡至镇边堡,多是自然和人为破坏,残高二至五米不等。虽整体尚存,但已无先时高大雄壮之气势。据《三云筹俎考》载,镇边堡原非官设住兵之城堡。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更筑此城,以守备驻之,并以镇边堡名之。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砖包。城周三里八十步,高四丈一尺。今城堡已毁。明时镇边堡分守长城二十一里,边墩三十座,火路墩六座。</p> <p>镇边堡。长城由镇宏堡至镇边堡,多是自然和人为破坏,残高二至五米不等。虽整体尚存,但已无先时高大雄壮之气势。据《三云筹俎考》载,镇边堡原非官设住兵之城堡。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更筑此城,以守备驻之,并以镇边堡名之。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砖包。城周三里八十步,高四丈一尺。今城堡已毁。明时镇边堡分守长城二十一里,边墩三十座,火路墩六座。</p> <p>  长城出镇边堡向西约八华里出阳高而进大同市。这段黄土夯筑的长城墙体较为完整。古长城在阳高县辖内约长一百余华里,其中所有砖砌敌楼被拆毁,仅个别楼子,四周存有残碎砖石。</p> <p>  根据阳高明长城墙体多处痕迹及烽火台分析,有多种不同时期长城修筑,尤其是元墩至镇边堡墙体的痕迹特别明显。</p><p> 据阳高县境内长城建於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一说建于东汉37年。明嘉靖25年(公元1546年),补旧创新。境内长城约46公里,有三种建筑形式:台地长城、口隘长城、山上长城。</p><p> 阳高长城古堡古庙很多,如:军堡、民堡。几乎每走一地都能看见的,等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