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亲杯”全国文学大赛十大作品:赵志获奖文章分享

志存高远

<p>母亲节时忆母亲</p><p>&nbsp;&nbsp;&nbsp;文 / 赵 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每当母亲节和娘的生日之时,我都会亲手做上一碗面,敬献在她的遗像前,点燃一柱香,然后磕上三个头,以此方式为母亲过节过生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时光如梭,时间过的真快。1994年历农十一月十四日,我的母亲对我们操劳了一辈子,得病不治去逝了,赵家人万份悲痛。父亲决定把坟定在苏店陵果园,同时也把暂埋在长治坡栗的爷爷奶奶,还有弟弟苏华的墓一并选在了园内,从此,我们赵家在山西居住几十年后,才固定在了苏店祭奠。</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人生如梦,一晃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到今年,己整整二十五年了,想来梦幻却仿佛还在昨天。二十五年前的今天,母亲告别了人生,走完了73个风雨春秋,安详而平静地在苏店的家中与我们惜别了。我再也看不到母亲清瘦的身影,和饱经风霜的面孔了!但母亲的身影非但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她那善良慈祥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她那伟大的母爱和人格魅力却时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游荡在我们的梦中:梦里见到母亲又回到了我们身边,好象还一直活在我们身边,一直守护着她的心爱的子孙们。</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往事如烟,随着岁月的移走,我们对母亲更 加了解,她是一个农民,一个家庭妇女,虽然不识几个字,但却是一位饱经历史沧桑的伟大女性,年轻时,父亲在外当兵,她就挑起了全家的重担,上侍候爷爷奶奶,还有一个二舅,下又照顾我姨家的小锁哥,还有我的两个姐姐和我,白天下地种田,夜晚下地窨子里纺棉花,下雨时就在家织布,吃苦受累毫无怨言。既是深受封建礼教在苦难中走过来,又是上孝下教时代女性的楷模。1960年带我们全家来到山西后,最先暂住在长治苏店。六二压回到老家一年后,父亲调到长治店上公社任副主任兼武装部长,我们家又住在了店上村西边的坡栗村。她更是没明没夜地为这个家操劳,喂猪,喂羊,养鸡,与父亲一道奋斗盖起了四间砖挂脸房。在搬到长治县良种场及后来的苏店居住时,也是辛劳持家、勤俭维日、践行善良。母亲为子女们人生划定的无形坐标,是那一桩桩、一事事、一片片情而历久弥新。岁月匆匆,人生短暂。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五年了,母亲那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想到母亲的人品,一生艰辛的生活,使我们做儿女的真正体会到:儿女们的寸草心,永远报答不尽母亲那养育之恩。母子之情、感激之心使我想写对母亲的回忆,哪怕只是岁月中的一点点生活细节,也算是留给儿女和亲人的一点怀念吧,这是我这二十五年中时时刻刻想完成的夙愿。</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38年日本侵华,母亲当时住在山东菏泽郓城县刘官屯的姥姥、姥爷家,为躲日本鬼子的追赶,后来嫁到刘官屯的西边五里之遥小屯村的父亲,母亲从刘官屯来到了赵家后,旧社会的封建礼教、家规,让她自那时起就烙下了封建礼教束缚的印证。宁肯自己挨饿受冻,吃糠咽菜,担负起了艰难生活的重担。年轻时又逢战乱,解放后郓城当地百废待新,没过上安逸幸福的日子。战争以及解放后的接近原始生活,给她心里留下了抹不平的心灵创伤,生活给予了她吃苦耐劳和坚韧不屈的优良品格。</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全村人十家就有九家吃不饱,为了生活,母亲到当地农村田埂挖野菜、捡拾农家收割完后,剩在地里的麦穗、菜叶,挖人家剩下没拾掇净的胡萝卜、红薯根充饥贴补生活,还去远离家乡二百里以外的肥城去要过饭。每次总是等我们吃饱后,她才吃剩下的,不够就忍饥挨饿。我们没有忘记,她在过去那些蹉跎岁月里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她过去奋力持家的场景一件件、一幕幕就在眼前,仿佛昨天一般。她慈爱而坚强,她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尽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深知母亲为了我们付出是怎样的心血,三天三夜也说不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赵家现在的姊妹四人能理解她,读懂她。我们慢慢理解了她面对生活的艰难,懂得了生活中酸甜苦辣世态炎凉其中的滋味。我们渐渐长大,现在都已成家,也有了自已的儿女,而且更加感受到母爱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是母亲操办了儿女的婚姻大事。当我们一个个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后,她本应安享晚年清福。母亲经常在做针线活,或干着家中的活,勤劳的双手仍然没有停歇,承担起看护孙子、外孙女。年逾古稀的她从不想给儿女们添麻,还总想为儿孙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母亲的一生是辛苦的一生,勤劳的一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在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变得好起来,也想从各方面来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尽尽我们的孝道,让你们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之际,1994年的11月,天下第一场小雪的时候,她永远离开了我们。埋在了太行山中部的猪头山下、长治县苏店陵果园的黄土中,我们失去了一位慈爱的母亲,街坊失去了一位好邻里。母亲,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您那音容笑貌永驻儿的心中!</p><p> 父亲节里思父亲</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就要到了,每当此时,我也用思念母亲的方式一样,来感恩我的父亲。</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的父亲赵金生,曾用名赵金城,经历了75个人生春秋后,在2005年的9月7日,长眠在了黄土地下,把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和长治人民,他的足迹遍布八百里太行山。他育有二男三女,我是他的大儿子。他的一生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物质财富,然而,他做人的品行却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脑海之中,至今记忆忧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他是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老干部,曾经创造出山东郓城小屯村赵氏家族的辉煌。同时也是一位平常人,与大人物相比,既没有什么太大的丰功伟绩,也没有立下过多少汗马功劳,但他是一名有担当、有大爱的父亲。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就知道他是一位本分、忠诚、正直、厚道、善良的人,他从小上学,当过儿童团站岗放哨,后以种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过小屯村财粮,由于受到八路军、新四军的影响,在没有和爷爷、奶奶商量,也没有与家里打召呼后,就在1948年10月份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是在河南辉县集训,后被分配在了彭德怀、习仲勋领导的西北军。在每次战役中,由于政治合格,军事过硬,敢打硬仗恶仗,从战士升到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参加过抗美援朝,1958年10月曾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副主席刘少奇、朱德、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的亲切接见。后在山西省军区作战室任参谋,后复员转业到地方工作;之后又主动报名下基层煅炼、曾当过阳曲县兵役局行政助理,繁峙县兵役局局长助理;1960年长治缺少干部,又支援来到长治,先任长治太行机械军工采购员,后任长治县店上公社副主任,公社武装部长,长治县屈家山公社党委书记,长治县良种啤酒厂书记,长治县农林局党委委员,调研员等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他干的各种工作中,为人民服务是他的宗旨(这一点我在《我的铁路情结》一书中均有记载,现不多叙,只想讲讲他为家中操劳的事)为了维持全家生计,他在回家探亲或星期天时,他会打鸟,钓鱼,捞虾,或为别人打些零工补贴家用。据同他一起干活的伙计讲,他干活从不偷懒,实实在在,也不拈轻怕重,挑三拣四,只知道一味地干活。每当体力不支、劳累休息的时候,他还不时地讲些笑话,给大伙取乐,以驱散暂时疲倦。他就是这样一个豁达开朗之人,他的勤劳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情趣经常感染着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他一贯勤俭持家。在我读初、高中的时候,因姊妹多,在家里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不光为了给我筹措学资,还时常用自行车带我到长治市里买图书、十字街北边路西旁的玉生池洗澡、给我买猪头肉吃等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他以忍为上,以邻为善,从不跟人斗嘴斗狠,争强好胜,工作上他是领导,能顾全大局,几次涨工资都让给下边的人。街坊邻居有什么困难,他都竭尽所能乐于帮忙,深得大家称赞。记得有一次,公社的一位干部在市里开会,家里只有老婆和女儿,女儿因为感冒发了高烧,昏迷不醒。父亲得知后,二话没说,抱起他家的女儿就直奔公社卫生院。幸得及时抢救,这位公社同事的女儿才转危为安。事后这个男人回来后,听说此事当夜提着五斤猪肉,对他表示感谢。父亲让他拿回去,只是憨憨一笑,挥了挥手说:“都是一个公社的,这没什么。”(像这样助人为乐的事情很多很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他非常重视对我们姊妹五人的教育培养,除二姐秀琴不愿上学以外,其余四人都让上了高中,特别是对我更是严格要求。他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你娘是种地喂猪,养儿供书;我是工作挣钱,管你们吃粮,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学”!记得我在神下读初中时,有一次,因为在学校捣乱,不好好学习,被班主任刘老师停课。他听说此事后,心急如焚,从杨暴村徒步多里赶到学校,(当时他正在杨暴村包点)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对我进行说服教育,使我稳下心来,“一心只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后来,经过不懈努力,我顺利考取了长治县郝家庄高中学校,毕业后又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到长治县北和大队插队当知青,实现了父亲盼儿成才的梦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参加铁路工作后,父亲一直要求我,在工作岗位上要兢兢业业,好好工作,不能给家里“、给赵氏家族丢脸”。在他的教诲下,每每遇到工作中的难题,我都会努力克服。毫不夸张地说,我从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入了党,提了干,走向了多个中层领导岗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父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他一直影响着我,鼓励着我,使我受益非浅,受益终身。</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千言万语道不尽对父亲的思念,万语千言写不尽对父亲的感恩。在2020年的父亲节到来之际,孩儿站在太行山上,衷愿父亲的在天之灵、在天堂之国里静静地安息吧!</p> <p>写在父母节的话</p><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母亲恩情深似海,父亲恩情高如山。每当父亲节、母亲节到来时,站到父亲母亲的遗像前,我明白了: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从哪来?静立遗像默然,你便会追寻到这个答案。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难怪有人说,父母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每到父母时节,教我做人。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明事、明礼、明法,无非一个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你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不妨父母节时去思念一下父母。在父母那里,自有另一种答案,让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到哪去?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要知父母多辛苦,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我是谁?当你明白了“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似已豁然开朗!认知了父亲节,母亲节,就懂得了人生!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妻),你是华夏血脉,你是人类赤子。难怪有人说,父母节感恩,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来到这世间,你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父母节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父母节,更像一种精神。认知了父母节,就懂得了人生!</p> <p>&nbsp;&nbsp;&nbsp;&nbsp;&nbsp;(获奖返程后,作者第一时间将奖杯、奖章敬在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像前)</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图为无锡市颁奖盛典大会现场)</p> <p>作者筒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赵志,网名志存高远;男,汉族;山东菏泽郓城小屯人,五岁后在山西长治长大,大学文化,政工师,中共党员,太焦铁路人,曾为郑州铁路局长治北车站(副处级)调研员;1974年3月至1976年7月曾在山西长治县北和下乡插队,现为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上党晚报》特约记者;《上党文化》特约记者;太行文化旅游促进会顾问;山西省知青文化创业研究会理事;长治市微电影协会会员,郑州铁路局书画协会会员等;文章大多散落在各大报刊及媒体网络,美篇阅读量为78万人次;主要著作有《晋城北车站志》、《春华秋实》、《远去的荷塘》、《太行拾贝》、《我在北和当农民》、《我的铁路情结》等。</p><p>作者人生格言:</p><p>&nbsp;&nbsp;&nbsp;&nbsp;&nbsp;品茶品味品人生,记人记事记春秋。</p><p>作者写作追求:</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努力用最简单的文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详记录最真实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