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趁着台风黑格比带来微弱的清凉,老兄妹俩约好地铁站汇合,哥哥开电动车搭妹妹(违章的🤪)重游山塘街,怀旧,默默想念着住在山塘街底的那些日子,和那些人。</p> <p>山塘河畔山塘街,唐白居易在苏州任职期间开河堆堤,成就了水运繁华。山塘街全长约七华里,因有七只狸猫的传说,又称为“七狸山塘”。传说刘伯温在山塘发现龙脉,为保大明江山稳固,派七只狸猫镇守在山塘街上七座古桥下,一里一只,断其龙脉走势。山塘街因河道纵横,古桥众多,共有“七横八竖”,每条横桥的桥头,就蹲守着一只造型各异的石雕狸猫,从阊门外街头数起,“七狸”分别是:美仁狸,通贵狸,文星狸,彩云狸,白公狸,海涌狸,分水狸。</p><p>兄妹俩在新民桥上碰头。新民桥往上是七里山塘景区,游客打卡地。新民桥往下,才是生活。新民桥很高,由于历史不够悠久,未列入“七横八竖”桥单里,但桥上视线颇佳,山塘街的风格基本在这一眼可以定调。</p> <p>从新民桥下到山塘街,没多远有家近年来突然网红的糕团店,荣阳楼。出名的原因是坚守,品种,风味,格局,地段,都没有变,价格亲民,基本无游客,只做街坊生意。</p> <p>百年老店,独此一家,别无分号。</p> <p>不用电子叫号票,还是卖筹,上午人多,用的铝合金筹,下午人少,还用过去传下来的竹筹。</p> <p>镇店名品是这款“油汆团子”,3.5一个。有人为这一口斜穿全城点外卖,跑腿费是团子的十几倍。</p> <p>老板娘系着围裙亲自坐堂,前台后厨,甚是用心。</p> <p>荣阳楼旁边,是山塘河上的一条横桥,叫“星桥”,这个星,指文曲星。守桥的文星狸龇牙咧嘴。</p> <p>站在星桥上,已经能望得见虎丘塔了。</p> <p>估计是七横桥中最小的一座,彩云桥。彩云狸乖乖的。</p> <p>通街很多小弄堂,相对保存较好,很有生活气息。这是倪家弄。</p> <p>金家弄。</p> <p>又一顶直桥~白姆桥。</p> <p>有生活气息的山塘街很美。</p> <p>山塘街上有很多会馆和义庄,这些大宅门出来,都有一个大码头。这是山东会馆的雕花门牌楼。</p> <p>山塘街上曾经最高的一顶直桥,桐桥,始建于宋代。外婆曾说桐桥是黄包车拉不上去的,客人都要下车走过去。六十年代老桐桥拆掉了重建,桥拱高度降低了。</p> <p>桐桥东桥堍边有个“南社”,似乎颇有历史,门上有牌“免费参观”。进去转了一圈,庭院幽曲,借河为池,环境雅致,层层递进,而寂静无人。没有看到文字介绍,目前是政协的活动基地。</p> <p>已划为旅游景点的山塘街头那一段,翻新改造劲儿使大了,白粉墙亮瞎,红灯笼晃眼,便没有了岁月苔痕之美。</p> <p>桐桥过点,颜值最高的横桥——普济桥。</p> <p>普济桥往前,就是上过中学语文课本的五人之墓。疫情期间小场馆都关闭了。</p> <p>这排老房屋,我记得是老收购站,哥哥记得是老玻璃店,门堂子里山东口音的乘凉老太说以前这里是橡胶厂。以前的事,很多不记得了,以前不觉得琐碎的记录有啥意义。</p> <p>只是觉得这样的老房特别有温度。</p> <p>青山桥。</p> <p>绿水桥。</p> <p>义庄。接济同乡或同宗贫寒子弟。</p> <p>斟酌桥(小时候听外婆是读金竹桥,今天才知道大名甚雅)。顺便纠错:山塘街自古是东西向的,路牌标的居然是南北向。</p> <p>斟酌桥下来,就是我的母校苏州市二十八中学,虎丘人就固执的称呼它的民国名字:虎丘中学。九十年代这里改为幼师,还是费孝通题名,从此我和同学们再也没能进去过。现在幼师也搬走了,这里回归本源“李公祠”、塔影园。其实这么排场的八字开大门,就不是等闲之辈,这里最初是李鸿章的生祠,慈禧太后赐建,御赐记功碑还立着呢。校园非常大,中轴线上三进的大殿,后花园有假山池塘和曲桥,几株百年老桂花树,一到十月吓煞人香!我那时上课的教学楼在最后一排,窗外就是虎丘山和环山河,我总是开小差看风景,老师提问我常听不见。</p> <p>插播四张校园里的旧照片,留个念想。这是御碑。</p> <p>教导处。重檐歇山顶。</p> <p>池塘和曲桥。</p> <p>背后的房子二楼是我们班的教师。</p> <p>蒙李中堂雅量,普普通通的二十八中学,竟然连续出了三任苏州市教育局局长,分别做过姐姐哥哥和我的班主任,那种课堂体验,是毕生的财富。</p> <p>校门斜对面有间没招牌的老剃头店,剃头匠也是虎丘人,曾住我家斜对过,一条街都叫他小和尚,其实人家四世同堂,今年87岁了,还在帮街坊理发,头脑清晰,十分健谈。</p> <p>这张椅子年岁过百了。</p> <p>学校往前不远就是虎丘山大山门咯,从小玩耍的地方。</p> <p>我就出生在这个门楼里面第一家,山塘街888号的后楼,前楼街上的店面房被公私合营了。住在这里的日子我还不记事,只知道隔壁许家阿爹许家阿婆很喜欢我,给我取的乳名一直用到现在。</p> <p>山塘街上的倒数第二顶横桥是望山桥,从小我们跟着大人在桥面上乘凉听故事。这桥因为是游客进出虎丘山的必经之路,比较出名。</p> <p>过了望山桥,就是虎丘街了。曾经那么繁华温暖热火朝天的虎丘街,到今天面目全非,户户搬迁,家家封门,没有了原住民,已然一条死街。我至今能忆得起这条街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十点的各种声音。这个位置是我家紧隔壁的姜家。嗯,那姜家三姐妹,个个都是皮肤煞白,深居简出,很神秘。</p> <p>我并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从888号搬走的,只记得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后,回苏州探亲就都是回虎丘街尾的山塘街936号了,那种清末民初的老宅子,很进深,门牌号码旁钉着另一块蓝底白字牌牌“公私合营”,文革期间里头住了三户人家,同样的,临街店面房子归公了,是对过糖烟酒店的仓库。90年代,我抱着刚满月的婴儿奔波两天两夜赶回来,就想再看一眼老家,可还是晚了一步,936号已经变成了一堆废墟,再也没有了晨起对着虎丘塔梳头的日子,这个大宅子里发生过的所有故事所有记忆,所有的生离死别,从此死无对证!</p> <p>虎丘街躲过了日本人的炸弹和火把,躲过了破四旧的癫狂,终究躲不过九十年代的大拆大建。只是我们惜别家园二十多年了,这里却成了这番光景。没有了虎丘街和虎丘人的虎丘山还完整吗?长眠虎丘塔下二千多年的吴王也会寂寞不安。随着新一轮的拆建,历史悠久的虎丘街,终究要从老苏州人的记忆中湮没,那一声“阿要买白兰花”的吆喝,后人再也听不见。</p> <p>家门口的万点桥和西山庙桥,是山塘街的最后一条竖桥和横桥了。</p> <p>这条蓆场弄,是山塘街上的最后一条弄堂,我家老宅被拆后,曾经在蓆场弄暂住了一年多,等待安置。今天来此地,也许是我看到的蓆场弄最后的一面。拆!前阵子据说尚有二十多户人家坚守家园,不肯搬迁。我家租住的房子就已拆毁,踪迹全无。</p> <p>荒草藤蔓,瓦砾线缆。唯独没有人气。</p> <p>其实,蓆场弄是个特别有故事的地方。自隋唐至清代,苏州蓆都是贡品。古话“织席从来夸虎丘”,而蓆场弄便是过去虎丘席的制作和集散地。地名忠实保留了历史记忆。长篇苏州评弹保留曲目《玉蜻蜓》,故事背景就在蓆场弄。</p> <p>故事的场景法华庵,在蓆场弄底,太平天国时被毁。七十年代,还残存有一口古井和一截断壁,现在则成了虎丘的北侧入口,遗迹荡然无存。</p> <p>虎丘,堪称苏州的门面,人文古迹举世闻名。蓆场弄作为最后一批虎丘人世代生息的家园,也即将在苏州版图上消失。从此,虎丘再无虎丘人。在历史的大潮面前,我们太渺小了。</p> <p>这曾经是蓆场弄最好最结实的房子,是外国人造的洋房,有一百多年了,要拆了。</p> <p>这场景,一声叹息。</p> <p>一条蓆场弄,有很多个这样的“河滩头”,是人们洗涮拉家常的地方。这条河是从山塘河引水环绕虎丘山的支流,也就是环山河。</p> <p>阳思它……阳思它……夏虫的合唱一如起劲。</p> <p>蓆场弄斜穿出去是郁家浜,房子都不见了,虎丘塔就显得有点突兀了。</p> <p>山塘河的上游,联通大运河。</p> <p>西山庙桥是山塘河上的最后一顶横桥,桥堍边蹲着分水狸。过去,桥这头有个西山庙,桥对过有个花神庙。</p> <p>桥对过原来是望得到老宅的。</p> <p>三十多年前我和外甥女在西山庙桥对过同样位置拍的,这是唯一能看见故居的照片。</p> <p>感谢虎丘山的海棠姐姐给我一个宝贵的下午,体会旧时光景,重温退窗见塔,并为我制作这段视频,隆重珍藏。再见了,故园!</p> <p>故乡与我,总是失之交臂。命运把我交给了漂泊。当故园不再有迹可寻,匆匆的马蹄,便不是归人,是过客。</p><p><br></p><p> 2020年8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