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虽然处于疫情期间的暑假,2020年8月6日我们还是幸运地在线参与了“互联网+教育新生态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训会”,聆听教育界大咖们的讲座,让我收获满满。</p> <p>一、钟秉林教授关于“教育改革发展呼唤在线教育”的讲座使我认识到了在线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钟教授提倡我们应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时,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提升自身素养,提高信息素养,改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我们老师也应该积极参与线上教学,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与在线教学相适应的,我们还应完善评价机制,以此来保障在线教学的效果。</p> <p> 二、朱永新教授提倡新型的学习中心,打破现有教育不公平的鸿沟,而在线学习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p><p> 朱永新教授指出未来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而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的教育新生态。</p><p> 朱永新教授将未来的教育定义为:大生命、大科学大人文、大德育、大艺术。未来的人需要掌握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整合课程,这是未来教育教学的大趋势。未来的学习方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学习的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之内,学生可以去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美术馆等场所来获得知识,“以世界为课堂” ;学习的方式也不仅仅聆听教师讲解,而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去学习。</p> <p> 三、一起教育创始人刘畅老师强调在疫情期间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线上教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解了智能作业系统,新型在线学习平台建设,智慧教学管理;与之相匹配的是综合素质评价线上化,形成对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评价。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使我们加速了解了教育信息化,今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将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深化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使在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日常教学。</p> <p> 四、最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所王永春教授对生本教材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学材”这一概念早在1987年的日本教育界被提出和接受。“学材”这一概念从尊重个性、推进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立场出发,必须重新审视教科书的性质和用途,特别要强调教科书和学材的辩证关系。生本学材是以学生(及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习材料。</p><p> 王教授为我们深度剖析了《生本学材》的设计思路与新的开展方向。在此过程中让我们了解到人工智能时代小学数学的本质与价值的重构,王永春教授说“生本学材”的研究也就是更加倾向数学核心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抽象、推理、模型思想等;也更加颠覆普通课堂的教学模式,更突出自主学习与数学的本质。充分体现陶行知所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p> <p>王教授指出:生本学材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1.淡化教科书的功能,加强拓展读本的功能。2. 加强学生的自学与讨论交流,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增加留白。3.对现行教科书每个单元的例题进行适当的整合或提供全新编排思路,避免雷同。4.重点要突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每个单元都尽可能编排开放式情境。5.例题、习题、阅读材料等内容,加强拓展。</p> <p> 王主任讲座中的很多观点都引发了我的共鸣,比如:数学知识需要预习和复习,不要担心孩子提前学了课上就不听,学生的学习需要进一步思考、交流、教师讲授才能真正达到深度学习;学习新知识需要学生自主关联旧知识,每次都经历这样的关联就会使知识之间形成联系,建立知识串、知识网,细想一下有的学生为什么课上感觉听懂了,但作业和考试中遇到变式却又不会呢,就是对于概念不理解或者记不住,知识碎片化存储,影响关系、规律和命题的掌握,进而影响推理和运算;我们要让学生建立知识关联,形成模块,做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专家的话声声入耳,句句入心,深受启发!随着学生学习经验的提升,我们课堂上需要留给孩子更多的留白,让其思考、交流、感悟、拓展、提升,真正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谓“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共勉!</p> <p>“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课堂教学, 我们永远要“知易行难,行胜于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博学笃行,知行合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