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周与两年 ——离乳,离别与依恋

香香

<p>  立秋的天空那么蓝,正午的阳光晒得人们睁不开眼睛,然宝撑着伞,走在乡间小路上。过去的一周,感觉像是过去了好久好久,久到我发现然宝的变化如此明显。</p><p> 是的,这是我和她出生近两年来第一次分离时间长达一周后的见面,为了这次的分离我做了一些准备,尤其是离乳的准备。</p><p> 得知要在今年8月初前往福州培训消息后,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期待,伴随着的是遗憾和焦虑。期待的是专业上的学习与“自由身”的自洽,遗憾的是距离当初我的母乳喂养小目标(24个月)的达成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焦虑的是然宝还没有离乳,离乳之后刚好放暑假得回老家也面临环境的切换,然后没几天就要外出了。</p><p> 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想到要准备离乳,有很多不舍的情绪,为了更好地处理我的情绪以及理智上认为能更好地帮助然宝离乳,我在当当上买了绘本《再见妈妈的奶》。</p><p> 第二天拿到绘本后我一句一句读给自己听,然后眼泪哗哗地涌出来,不停地流呀流呀,我调整呼吸,让“不舍”流淌,让自己学会告别哺乳的时光。</p><p> 第三天,我还是给自己读绘本,然宝在我身边听着,当我说miemie要和妈妈的nienie说再见了,眼泪再一次啪嗒掉了下来,然宝听懂了话里的意思也感受到我的情绪,她即刻趴在床上的公仔身上,嘟起嘴巴难过起来。</p><p> 第四天,给然宝读绘本的时候,我没有哭,平和了许多,带着一些玩的成分和她说,她也轻松了很多,会跟着长颈鹿,小象,兔子说“再见,妈妈的奶”。</p><p> 第五天,先生从老家来厦门(2020年春节过后先生就离职回老家创业,照顾孩子的部分就更少了),我想刚好趁机会让他搭把手做离乳。午休的时候,然宝开始嘟囔着要喝nienie,我抱着她讲绘本故事,慢慢安抚,慢慢也睡着了。当天晚上挑战比较大,虽然很久没有夜奶了,但是睡前她还是有喝奶的习惯,所以关灯后她会翻来覆去要喝nienie,讲绘本她还记得里面的画面,所有小动物都说再见轮到她的时候她说“miemie不要和nienie再见”,后来又引导nienie痛痛,她才哼唧了答应不吃。这时候爸爸上场了抱着她哄睡,然后放床上睡着了。在没有和母乳的当天,牛奶和酸奶都有跟上,酸奶半岁之后就开始喝,牛奶一岁后也开始喝。</p><p> 第六天中午,然宝已经可以很自在地说“妈妈nienie再见,嗯嚒(飞吻的动作)”,晚上安抚之后很快入睡,但是睡了一会嘴里念着nienie,她在我怀抱里安抚一会儿又睡着了。然后就这么引导离乳成功。</p><p> 回过头去看离乳的五天里,安抚妈妈的部分占了四天,安抚然宝的部分只用了一天,所以,只要妈妈准备好了,孩子自然也会准备好。</p><p> 回过头去看母乳亲喂的将近两年里,虽然有一丝丝遗憾没有达成小目标自己甚至都没有好好体会最后一次母乳喂养的感受,就结束了…但是在700多个日夜守护的很多不容易里我也看见了自己的坚持与柔软,逐步练习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习尊重做母亲的直觉与科学育儿的平衡,在本能的亲密里寻求界限与价值,学习自我关爱,在外界声音与内在坚定里找到更好的自己,我始终都知道这是自己的选择,虽然母乳不是母爱的唯一表达式,但是在母乳喂养的过程里何尝不是一段把自己爱回来的旅程呢,养孩子也在养自己,为自己感到骄傲,这真是一段宝贵的时光。</p><p> 回到一开始的8月1日,先生送我到动车站,我说这是怀孕生产照顾娃儿这么久以来我第一次“单飞”心里确实也有一些雀跃。培训结束回到婆家,我听到好几次同一个声音“只要你在,孩子就会闹脾气,你不在家的一周里孩子都非常乖”,说实话我听到后的第一反应是“这都怪我咯?”,我感到生气,感觉像是被评价自己做的不好,我觉察到这是我的评价/自责归因模式,这是我的功课。但是仔细看“乖”是什么?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的压抑嘛?“闹脾气”是什么?是在情绪表达里探索行为界限嘛?再,但一个是,作为一个心理学浸泡了12年的我来说,这个现象也许更能说明一个问题:孩子在妈妈身边的安全感是远远足于任何一个说那句话的人,妈妈对于早期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有着显著的优势,也对孩子的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所以,当我有了多一份的觉察的时候,我也是在修正或者说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感受体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