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夏启聪先生小品——, 简简单单 好好说话

半笔江山

<p>  简简单单 好好说画 记得是约三十年前认识的夏启聪教授,缘起是内子成为了夏老师的学生,并成为那个班的班头,与当时作为系主任的启聪先生多了些更多的交集。</p> <p>内子每每学习回家,常念叨她的老师们:夏老师、樊老师(樊惠刚)、沈老师(沈冬)……。</p> <p>一日回家内子打开当日的收获,一张启聪先生的花鸟课徒示范,风格在八大、宾虹之间,似乎还带有些许石壶的味道,</p> <p>虽了了涂抹数笔,但一股质朴雅静的逸趣扑面而来。</p> <p>虽事隔三十年,然其印象很深刻,在以后的交往及展览的作品中所见亦更加深了这种感觉。 </p> <p>内子常说:夏老师人很好、很低调!有限的交往也印证了内子这个判断,起聪先生的低调源自其内心的朴实与真诚,</p> <p>不卑不亢不装!与之交往,开口便是浓浓的黄陂腔,语调自带喜感。</p> <p>先生对后学的我们多是鼓励,言语中不乏教诲亦带着有趣的调侃,随和而幽默。</p> <p>观其人与其画似有高度的匹配,清和静雅之气自然溢出,那种气质是装不出来的,</p> <p>画也断然不是为画而画出的作品,而是内质与心性的自然流露,观画似晤人,如沐春风,亲切而淡然! 起聪先生是多面手。人物、花鸟、山水、都有涉猎,观其画知其用功至深,非数十载浸淫难入此境。</p> <p>先生尊重传统,崇尚国画之本质,画皆从“写”出,以意驭笔,写心造境,断非时下流行的模拟与制作者可比。</p> <p>制作虽使画面视觉效果撼人、技法技巧丰富迷人,但终是少了中国艺术深沉的内涵与气韵,作品只能徒有其表而肤浅,落于俗套。先生单一个“写”字即可睥睨群芳。</p> <p>余观其画中落款书法,稚拙中透着风骨,气格不凡!自是无数番寒暑池水尽墨后才可得此返朴归真之貌,以此奠基的笔墨自是与俗品不同。在汉上同代画家中少有几人可与之并肩抗行,域外似亦不多见。</p> <p>书法线质如锥划沙,内敛而含蓄,平和而充实,构字寓巧于拙,天真烂漫!此等造诣溶入写意丹青,其意自然厚了几分。</p> <p>先生在墨法的处理上亦是求一个“淡”字,以淡驱浓,以雅取胜。使我联想到了“白龚”,黑色的墨水挥运出清雅的山水,不凡!</p> <p>黄陂民谣说“响鼓不用重捶”“有理不在声高”,世俗的浅显道理也可以明白的表达出绘画的抒情方式,料想先生深得其中三味。 潘天寿先生说:画事难于用繁,尤难于用简。简之可贵,在于纯炼。</p> <p>须老辣慎密、迹简意远,方为上品。余所见到的启聪先生作品多是清清淡淡、简简单单的,画简而意繁。基本不见鼓弩为力的所谓主题性的宏大叙事的巨作,多是润物无声以简驭繁的小品,显得朴素而亲切!</p> <p>  在当下充满阻击战、决胜战、保卫战、持久战、反击战等等各战的宏大语境中,尤其是庚子年灾祸连连的当下,其作品能轻轻松松地、充满真诚与希望的好好说话,而更能慰藉人心!平凡亦更可贵!</p> <p>先生退休后客居泉州,少有见面。每观其作品我都有深深的好奇:先生画中的女子是谁?个个虽为女儿身,而皆作男儿隐逸之态。</p> <p>  画中峻岭皆为一隅,其意是为承本家“夏半边”之志,亦或另有所想? 困顿不解,求先生救我! 庚子初伏牧父陈义于藏龙岛璞庐</p> <p>夏启聪 ,</p><p>湖北美术家协会会员、武汉美术家协会理事、武汉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级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湖北黄宾虹艺术研究会顾问、湖北汉风书画院院士。</p><p> </p><p><br></p><p> </p> <p>  原江汉大学艺术系主任,文理学院教授。</p><p>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在多个国家举办个人展览。</p> <p>作品发表于&lt;&lt;美术观察&gt;&gt;&lt;&lt; 文艺研究&gt;&gt;等权威期刊。出版有&lt;&lt;当代中国画家精品-夏启聪&gt;&gt;、&lt;&lt;传统山水画技法研究&gt;&g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