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今天是8月7日,颐和园里随着清晨突降的小雨,迎来立秋节气。</p><p><br></p><p>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p><p><br></p> <p>雨虽不大却已湿了地面。</p> <p>今天逛园的目的是找找颐和园的楼和亭,由于天空不作美,所以这篇作品我会选用过去拍的照片完成我想表达的主题。</p> 颐和园的楼阁 <p>楼阁 楼阁是园林中的高层建筑,一般体积较大,造型丰富。早期的楼是指两层单体建筑的叠摞,供居住用。而阁则底层空出,主要建筑位于上层,多用于观赏风景。</p><p><br></p><p>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建筑。</p> <p>山色湖光共一楼位于佛香阁西边是一座八面两层三重檐的建筑,因楼座为八边形,也称作“八方阁”。</p><p><br></p><p>该楼经由长廊和南面的轴线建筑鱼藻轩相连,东边临“云松巢”,西边接“听鹂馆”,后面还有“画中游”是我特别喜欢的景点,从18年开始修缮已经两年多了,还没有竣工。这里是万寿山前位置最佳的观景点。</p><p><br></p><p>“山色湖光共一楼”楼名由乾隆皇帝所题,匾式为“一块玉黑漆阴文金字匾”,此样式是颐和园中所存不多的乾隆匾额。</p><p><br></p><p>此匾可释义为:湖光山色,登楼而望,无限风光一览无余,同时也隐喻了大清王朝万里江山尽在心中。一栋原本普通的小楼,在乾隆皇帝的妙笔点睛下, 顿生光辉。</p> <p>迎旭楼位于颐和园小西泠岛上五圣祠北面,始建于光绪年间,是一座坐西朝东的2层楼房,周围有嵌什锦窗灯的花墙。</p><p><br></p><p>一层的楹联是 “丽藻星铺雕文锦褥,揄扬盛美宴集横汾”。</p><p>二层是楹联是 “玉砌朱阑不雨亦润,池台金碧倒影斜阳”。</p> <p>建筑是上、下两层,共6间房。</p><p><br></p><p>现在一层是拍古装照的场所,二层是茶楼。</p> <p>延清赏楼。</p> <p>景明楼 始建于1750年,仿洞庭湖"岳阳楼"的春和景明风光,其名取自宋代范仲俺《岳阳楼记》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是当年清朝帝后们游乐、观鱼、赏景的佳处之一。</p> <p>据记载,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乾隆帝和大臣们举行诗文酒会的地方。乾隆爷用"景明"二字作楼名,一方面是景明楼具有"柳绿桃红、岸芷汀香"的春和佳景,另一方面是借《岳阳楼记》中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自己在游娱之中"偷闲略赏还知愧","后了先忧缅前贤"。</p> <p>中国清代有三大戏楼驰名中外,它们是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p><p><br></p><p>颐和园里的大戏楼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p><p><br></p><p>它位于仁寿殿西北,宜芸馆东。它总高约22米,第三层檐口以下的高度18米,底层舞台总宽17米,总深16米。戏台共有三层台面,名福、禄、寿三台 。</p><p><br></p><p>每一层台面都设上下场门,可同时演出。大戏楼首层上部有七个天井,地面有六个地井,天井、地井都通向后台,演员可从中出入。雪花可从天井飘下,水景可从地井喷出。台面地板下还安置了水缸,起聚音和共鸣作用。戏台还设有翻板和高压水机等机关。神仙自天而降,鬼怪由地而出,十分惊险壮观。</p><p><br></p><p>前些天北京电视台还播出文艺记录片《我在颐和园等你》,介绍了大戏楼。</p> <p>大戏楼。</p> 颐和园的亭 <p>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一种景点建筑,据说颐和园里各式亭子有40多个。我找了半天找到了一半,拍了20多个亭。从数量上来看拍的不够多,从质量上来说颐和园里最大,最美,最经典的应该说找的还是不错的。在我爬后山,走后溪湖的景区里面就有五处建筑正在围挡施工,所以要找全这些亭还要需要时间,恰巧也可以让我慢慢地去体会去感受颐和园里园林文化的博大精深。</p><p><br></p><p>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隐于林间立于山巅,在长廊中就建有春夏秋冬四座亭。在西堤六桥中也有四座亭。</p><p><br></p><p>从颐和园新建宫门进园,就有一座我国现存亭子中最大的亭廓如亭。</p><p><br></p><p>它位于昆明湖东堤旁。面积有13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圆形宫殿。廊如亭链接十七孔桥与南湖岛遥相呼应,显得格外壮观。</p> <p>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p><p><br></p><p>廓如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当时的东堤尚无园墙,廓如亭不仅能四面观景,还有守护园林的作用。</p><p><br></p><p>廓如亭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笼花板,下檐周围雀替。藻井天花,有十六吻兽,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三间,大木六凛,斗拱上檐周围廉仿凛上 全部饰以旋子大点金彩画。</p><p><br></p><p><br></p><p><br></p><p><br></p> <p>一层面东外檐下悬挂匾额:廓如亭。</p><p><br></p><p>亭内金砖地面,内外由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承,青石柱础,圆柱下为八角形。前后檐八面相同,外围有坐凳。</p><p><br></p><p>亭四周建有八方形的月台,边长11.1米。环绕月台砌着1米多高的宇墙,宇墙四面各建一座木栅栏门。虎皮石台明石角柱台基,垂带式台阶。</p><p><br></p><p>亭内仿梁上现挂八块木匾,其中两块为乾隆皇帝的手书诗句,六块是光绪时期大臣为廓如亭童身度作的,其内容摘自《文心雕龙》中的部分辞句,用来歌咏景色,赞美时政。</p> <p>廓如亭里面八面都有这样的匾。</p> <p>沿昆明湖东堤向北过了文昌阁,在昆明湖东岸通过一座小桥有一小岛,岛的中心坐落着全园最美的知春亭。</p><p><br></p><p>它造型优美,四面环水。无论春夏秋冬,知春亭带给我们不同的美景。</p> <p>暮春的知春亭。</p> <p>夏季满池荷花的知春亭。</p> <p>立秋时节的知春亭。</p> <p>冬季落日下的知春亭。</p> <p>颐和园长廊里面的春夏秋冬四座亭。</p><p><br></p><p>留佳亭是春亭。</p> <p>夏亭叫寄澜亭。</p> <p>秋水亭自然是秋亭。</p> <p>冬亭叫清遥亭。</p> <p>铜亭位于佛香阁西边,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为世上罕见。</p> <p>谐趣园里的知春亭。</p> <p>谐趣园里的兰亭。</p> <p>小西天亭。</p> <p>霁清轩里的四方亭。</p> <p>霁清轩里的八角亭。</p> <p>颐和园里的最美的桥是荇桥,荇桥上的亭。</p> <p>荇桥东南部的亭子,没有找到它的名字。</p> <p>西堤六桥有四桥上面都有亭。西堤豳风桥上的四方长亭。</p> <p>今天没有走西堤,把我过去拍的练桥照片拿过来,练桥的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p> <p>镜桥上的桥亭。</p> <p>这是柳桥上的亭。</p> <p>凤凰墩岛上的亭子。</p> <p>今天在颐和园的后山找了半天的含新亭。我到颐和园不下百次,第二次找含新亭,总算找到了。</p><p><br></p><p>它位于乐寿堂后山坡,隐藏在一座假山的后面。是一座六角重檐攒尖小亭。</p> <p>含新亭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含新亭周围松柏成林,林间有多座太湖石叠山,并安置有皇家园林中最高的剑石。据说这些剑石原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后假山的遗物,后被慈禧安置在此。</p> <p>荟亭,从含新亭沿林间山路向东北行,是一处六角双环式亭,这就是荟亭,我五月份来颐和园后山的时侯就找到它了。</p><p><br></p><p>荟亭又称“双亭”。建于光绪年间。的“荟”字是草木繁多的意思。《诗经·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p><p><br></p><p>含新亭、荟亭一带是草木阴翳,游人稀少,环境清幽。</p> <p>荟亭据说是慈禧太后八月十五赏月之地。</p> <p>亭名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层台耸翠、上出重霄”。亭西面山石上镌刻有“栖霞、流云”,出自慈禧太后的手笔。重翠亭位置极好,是游客上山下山休憩和观景之所,四周山峦起伏,松柏萦绕,绿意盎然,苍翠欲滴,远处山水相映,妙趣天成。</p> <p>重翠亭是一座长方形的敞厅,始建于乾隆年间,原是一座门窗俱全的殿堂,亭中安设石造神台,供奉镌胎文珠菩萨,两边各有一尊站立的从神,上面的石造香几上放着一座青绿三足铜鼎,亭内墙上挂着数十轴佛像绘画等陈设。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改建成三间八柱的敞厅式建筑。</p><p><br></p> <p>这座亭子也是在修缮中,我爬上山坡,站在一个大石头上拍摄的,这里面是一组建筑。</p> <p>后山上不知道名字的小亭子。</p> <p>万寿山西亭。</p> <p>这座亭子听公园里的工作人员说叫竹板亭,过去是由竹子建的。</p> <p>后溪湖上正在修缮的平台亭。</p> <p>颐和园的亭子千姿百态,它们和着山水树林,和着周围的建筑及变化莫测的天空,又与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葱茏苍翠的万寿山及许许多多的殿堂楼阁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生动清新、美丽动人的画面。</p><p><br></p><p>我喜欢颐和园,几十年来数不清来了多少次,越是深度去了解,越是感到颐和园这个皇家园林建筑的博大精深,自己还有那么多的景点没有走到,那么多的古迹遗址没有发现,还需要自己慢慢地去探索去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