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为落实我校“传统引领、文化浸润”的办学思路,围绕“传统文化”德育工作主题,学校少先队把二十四节气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行事历,逐步形成我校德育之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p> <p> 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为了让我校少先队员们了解祖国传统文化习俗,弘扬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感知节气之美,正值暑期,阳历8月7日这天,我校12个中队辅导员在本班微信群中组织全体少先队员们在户外和家中,积极开展了立秋节气实践活动。</p> <p> 活动一:知立秋,识冷暖 </p><p> 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观看了立秋习俗及气候变化视频,了解了中国立秋的传统节气风俗。</p> <p> 活动二:诗词话“立秋”</p><p> 1.队员们分享有关秋天的古诗词,积累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和好段。</p> <p> 2. 以诗词、农谚为窗口,感受古人朴素的生命观、自然观,即使是现在的同学们读起来,也能体悟在时间流转中表达的诗意与智慧。</p><p>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少先队员们搜集的有关“立秋”的农谚吧。</p> <p> 活动三:笔绘“立秋”</p><p> 1.制作“立秋”主题手抄报;</p> <p> 2.在户外寻找落叶制作各种样式的树叶画</p> <p> 活动四:找寻身边的秋意</p> <p> 活动五:立秋民俗实践 </p><p> 立秋的民间习俗主要有:晒秋、啃秋、食秋桃、贴秋膘、咬秋等。</p><p> </p> <p> 1.啃 秋 :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啃秋,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p> <p> 2. 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农村,人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p> <p> 3.贴秋膘:</p><p>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p> <p> 4. 咬 秋 </p><p> 民间,立秋这天还有包饺子的风俗,老百姓都称之为“咬秋”。立秋当天,年纪稍大的人会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上面插上三炷香,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登。而大多数人家会在立秋时刻过后,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p> <p> 节气教育,不仅可以让我校的同学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培养了他们的国学思维。面对未来,活用传统文化才是起到真正目的。孩子们自主探究节气的奥秘,用童心画节气,童语传播节气,正是活用二十四节气的一种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有了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参与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我校的实践育人理念得以落地生根。让我们一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争做有文化自信的好少年吧!</p> <p>(图:张瑶、李慧、林春凯、陆蓉、江涛、夏冰、潘辰、张玲英和余仙桃</p><p>审核:汪开保、崔红英和胡道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