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村

秋实

<p>  阳春三月,芳草萋萋,清香扑鼻。春雨滋润着田野山川,万物焕发着勃勃生机。傍晚,我一行人乘车来到龙高镇井村村委会广场,下车游览了新村的风姿,它是精准扶贫移民搬迁告别土窑洞综合工程的惠民项目。</p><p> 伫立村头,新村的姿容映入了眼帘,街道两旁太阳能街灯,一线起排列着,绽放着柔和的光亮,房前屋后绿化带,在灯光的照耀下满眼滴翠,葱茏的树木掩映着错落有致的青砖绿瓦,点缀着鳞次栉比崭新的农舍,村貌十分憾人,好一幅乡野田园水墨画哟。</p><p> 井村,顾名思义,因井而得名吧,据考证这里人杰地灵,是一个红色革命的村庄,解放前这里群众觉悟高,支持革命工作,是共产党人的宿营地、,习仲勋曾多次在此歇脚休息。这个村庄还出了名人志士,西北野战军某部的师长张善儒,解放后任陕西省民政厅厅长。90年代大学毕业生张庆丰,分配在国务院建设部,位至城乡建设部某司司长。</p><p> 井村,位于沟壑塬畔之地,过去常年缺水,靠苍天施舍,人们挖筑水窖,收集储存雨水。遇到干旱之年,村民常在距村三公里的深沟挑水,人畜用水十分困难,祖祖辈辈渴望有一眼水井。为了水,一代一代人挖井不止,就是挖不出一眼有水的井来。传说明万历年间,这个小山村出了一名进仕,官及五品。他的爷爷因挖井被塌方埋在井下,童年的他,心灵就被这个"井"字深深烙上了印记。他继承了爷爷的遗志,梦想完成爷爷的夙愿。从小发誓要在村里挖出一口有水的井来。他成仁后,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动用官方力量在村庄周围挖井多眼,却始终未挖出水来。因此他忧劳成疾,竟一命呜呼。族人为了纪念他,便将村名改为井村,这个村名一直延用至今。如今,政府实施了水改工程,全村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p><p> 井村,有三个村民小组、一百二十余户人家、六百多口人,耕地一千九百余亩。村民以王、张两姓氏为主,据说这王氏是商朝比干大王的后裔。史料考证盘古开天地之前,龙高周围数百里荒无人烟,常年干旱,不见草木。后因人类的出现,形成部落群聚,时常出现掠食争夺杀戮现象。</p><p> 中原王氏先民迁徙到这里,后遇公刘东侵,王氏族人与公刘先战后和公平相处,公刘人慈,他有道有义,引导王氏在这里开荒耕畴,造得良田万顷。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外族侵入掠夺瓜分,王氏族人四处逃离,井村有它一脉连体的兄弟村庄,在淳化县胡家庙镇,村名也叫井村。</p><p> 井村,历经千年沧桑,人们辛勤劳作,仍然十年三旱,终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后来,村里一位王氏高人王公理,小名叫鸡娃,生的鹤发童颜、仙风道骨。他在村东口植了一棵槐树,护佑他的后人象槐树一样枝繁叶茂,茁壮成长。这棵树长的很是神奇,树杈之上生长着一棵碗口粗的杏树。这棵槐树生长了千年,树身需十个人手拉手才能合围,它是井村人的精神象征。解放后,它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了苍老的生命,70年代县府伐这棵树时,全村人都落泪了。</p><p> 话说王公理在乡间很受人们的拥戴,他死后,人们认为他成仙了,便在槐树旁建造了一座寺庙,起名叫鸡娃庙。每逢农历吉日便有方圆百里的人前来朝拜,香火很旺盛。庙门两旁有楹联为证——“盘古开天生万民,苍天有眼地有情。炎黄古刹王公嗣,护佑众生降甘霖”。每逢干旱之年,方圆的人们前来求雨,他们诚笃至深念念有词,求“王公理”上谏天帝诸神,普度众生,一柱香未等燃尽,便有天雨如数降临,...…从此这渭北旱塬风调雨顺,山清水秀,万木葱茏。民间有句谚语"井村有个鸡娃庙,护佑苍生真奇妙。庙宇门前人常过,不知鸡娃那里卧"。</p><p> 传说归传说,井村的变迁从何而来?只能是传说了,这里的人勤劳与坚韧的“拓荒”牛精神,是值得颂扬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国家巨大农业投入,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帮扶干部的辛勤付出,让这个山村变得天蓝水沛,山川秀美,村民日益富裕了。</p><p> 我们彬州天由农业响应党的伟大号召,积极执行精准扶贫战略决策,结对龙高镇井村十六户贫困家庭,六十九口智障残疾人群,这些人大多都是“低保户”。帮扶工作十分艰难,我们竭尽全力为贫困村民寻找致富的路子,落实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用切实有效的产业项目为贫困户建成“加油站”、“充电宝”,采取公司+贫困户+市场的三变双五模式,铆足劲助力他们早日脱贫迈上小康之路。</p><p> 三年过去了,如今的井村街道宽阔,村容村貌优美,楼房林立,柏油路水泥路四通八达!以前,村庄的道路不像路,晴天一身尘土,雨天满脚黄泥,路边茅草纵生,晚上四处黑灯瞎火。现在,村里处处有路灯,户户门前绿地花草滴翠,村子中心有休闲健身广场,载歌载舞欢声笑语。</p><p> 三年前,我们进村扶贫来到王蛮人家,看到了他家境十分简陋、清贫,看到了一位贫困老农对生活的无奈与祈盼。今天我们又来到王蛮人的家,问他村里近些年最大的变化是啥,于是他跟我们说了上述好多的话。从他并不亮堂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对生活满怀着获得感与幸福感。</p><p> 王蛮人,外号王懒人,兄弟妹四人。父亲是一名当过兵的人,参加过中印自卫反击战,退役后参加过三线建设,回村担任过生产队队长、大队副主任、民兵连长。母亲一生多病,难以帮助父亲打理生活,日子过的是捉襟见肘。随着时间的推移,妹妹成人出嫁,二弟三十三岁那年,因娶不上媳妇喝农药自杀了。三弟迫于家庭的艰难困境离家出走离开了父母,背井离乡流落在长安引镇成家落户。父母因苦日子忧愁成疾,分别在二十年前离开了人世。好在王蛮人命好,三十岁那年经亲戚帮忙取到一个双腿残疾的媳妇,婚后生育了两女一男三个孩子,从此王蛮人感觉日子有了奔头。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清贫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面对困境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破灌子破摔,整天懒无心劲,挨天打发着日月,日子过的一团糟,村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王懒人。现在王蛮人年近六旬,忙忙碌碌了一辈子,筋骨还算硬朗。</p><p> 在精准扶贫几年的时间里,他受到扶贫人员行动的启发,慢慢地勤快起来,在家养鸡养猪、地里种植苹果蔬菜,把过去油灌子倒了都不去扶的懒毛病去了。我们公司和他对接重点帮扶,在产业的扶持带动下,他的“钱袋子”鼓胀了起来。他的家告别老土窑洞,搬迁到新农村,经历了一番“梳妆”,村上人又把王懒人叫成了王蛮人,旧貌换新颜,家庭干干净净、满堂生辉。</p><p> 王蛮人的两个女儿早已出嫁,儿子在外打工,虽然他家在我们的扶持下,改变了贫困的生存环境。但家庭困难生活仍十分严峻,儿子快三十岁了未曾婚配,妻子常年瘫痪在炕,每年医疗费用高达数万元。面对如此特殊情况,除贫困户政策、医疗保险等“四道保障线”帮扶外,每年我公司为他超支部分兜底买单。同时为他筑牢了防止因病返贫的根基。现在他的儿子在我公司上班,月工资在五千元左右。这让王蛮人看到了晨露曙光,他饱经沧桑的脸上绽放了少有的“光明微笑”。</p><p> 去年腊月廿九,我买了鸡肉、猪肉、面粉、清油去给王蛮送年货,他和瘫痪的老伴、儿子三人都在。我在房中还没站稳,他的大女儿和小女儿就来了,节前来安顿家务打扫卫生。我看见他五口人相聚,欢乐的氛围倍增,我便告辞出走。王蛮人和女儿执意留我午餐,不得己盛情难却,我便留了下来,年关饭菜丰富,我和王蛮人举酌对饮、把酒言欢,分享着他“儿女同堂”的天伦之乐。</p><p> “扶贫政策给我家带来的变化确实大,我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你及天由公司,你们辛苦了!这些我都知道。”饭桌上王蛮人喝了些酒,情绪激动泪眼朦胧的说着,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饱含着王蛮人一家人对党和政府赤诚忠厚的浓情。他一家父子四人不停地给我劝酒夹菜,一杯杯酣醇的白洒下肚,我也觉得脸红耳热,有点醉意了。冬日艳阳透过窗户照在我身上暖融融的,心情也酣畅淋漓,情不自禁向王蛮人全家敬酒道:“王蛮人,您的名字起得好啊,多接底气呀!从此你的外号王懒人就成了回忆过去的专用词了,你一定要勤劳生产,不能辜负党的恩情,和一路帮扶你的兄弟姐妹,我祝您以后的生活一帆风顺、儿女事业有成、全家幸福,早日奔小康!”</p><p> 我们公司帮扶的狗娃、猪蛋父子,同为残疾人,猪蛋是年轻时生活所迫,在自制炸药打猎时,意外炸掉了右手,留下终生刻骨铭心的创痛。儿子狗娃青年时期上树采槐米摔坏了双腿膝关节,走路跛脚,娶了个精神病女人为妻,育有一个十二岁的儿子。一家四口人马马虎虎过着日子,一家人常年服药与疾病抗争,靠政府救济维持着基本生活。近年来,他家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女人的精神病免费救治,家庭数年来难于承受的医疗费用得到了解决,有点智障的儿子也上学了。政府将他家异地安置在香庙安居家苑,一家人住进了明亮的新房。快过年了,作为帮扶的企业,我为他家送去了一台30寸的液晶电视机。最低保障、产业扶贫为他们父子两家增加的收入,父子两人在我公司农副产品加工厂上班,年薪也有数万元。</p><p> 一个有文化的贫困户写了一首打游诗,赞道"党的政策似春风,吹绿千万贫困户。帮扶人员作风好,汗水沾衣泥裹腿,风里回家雨里去,冬雪夏雷不畏惧,常入农家体民恤,坐下笔耕一堆堆,脱贫攻坚战鼓擂,三变双五得人心,为了乡亲早脱贫,精准帮扶岂怕累,困难重重不弯腰,脱皮流汗为了谁,政府拓开小康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p><p> 精准扶贫就像一根纽带,让我与这个小山村结缘。最难忘,在村委会的日日夜夜、加班加点,敲键盘做档案、填表格,也终生不会忘记。几年扶贫,让我建立了与村民、村干部、政府官员们同苦同乐、互帮互助的情结。很欣慰能在国家重大战略“最后三公里”运动中经历一番,为社会、为贫民做点事情,也是我三生有幸了。党恩播春雨,洒向人间都是爱;扶贫恤民生,惠及百姓总关情!</p><p> 十年二十年后,我还想回来看看这个小山村,感受她不断的嬗变。</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