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洋女中到向东中学

芮永华

<p>  南洋女子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创建于1912年,初名南洋女子师范学校。在闸北区(今静安区)内历史最为悠久,比其它几所名校创办时间更早,如市北中学1915年,新中中学1925年,六十中学1933年......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加坡有一所同名的南洋女子中学创立于1917年。</p><p>&nbsp;</p><p> 学校创办者是教育先驱者、民族实业家凌铭之先生。</p> <p><br></p><p>首任校长凌铭之</p> <p><br></p><p>  凌铭之(公元1875~1937.8),名祖寿,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04年来沪,初与同乡合资经营缫丝业,后组织湖州旅沪同乡会,设会馆于中兴路。</p><p>&nbsp;</p><p> 其后,为便利同乡子女入学,1906年在北浙江路(今浙江北路)信昌里创办湖州旅沪公学(小学),被推举为校长。</p><p>&nbsp;</p><p> 1912年,有感于“女子师范者,母教之始基”之祖训,凌铭之毅然典卖田产,和徐一冰等教育人士一起,独资创办沪上南洋女子师范学校,首创上海市中等女子师范教育。除自任校长外,还亲自为学生上伦理和修身课。建校初期确立“庄敬”为校训,以振兴女子教育和培养女教师为宗旨。</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其校歌中有<i><u>“同是圆颅方趾,知识完全,道德完全,蛾眉岂让人先”</u></i>的词句,表达中华巾帼英雄气概。</p><p>&nbsp;</p><p> 学校纳贤爱才,坚持延聘教界名师,采用先进的分科制,设立文学、数理化专修科,后又增设唱歌体操专修科。</p><p>&nbsp;</p><p> 凌校长既重视文化知识传授(文化素养熏陶),也重视政治和德育教育(思想品德养成),在人格、学问、生活上培养学生。他坚持奖励学习进取的学生,规定前三名者免去全部或部分学费,凡家庭清寒的减免申请无不允准;每逢校庆全校就食面祝寿;每有远足则刻石留念以彰校誉;每逢毕业必诗文为颂,以抒情愫。</p><p>&nbsp;</p><p> 南洋女师校园内充满进步、民主、爱国风气,师生亲如家人、同学情同手足,学风欣欣向荣,引起社会各界瞩目,众多家庭趋之若鹜,有志女生争相入学,一时名噪沪上,拥有极高的社会声誉。</p><p>&nbsp;</p><p> 据1916年1月12日《申报》11版《南洋女师范毕业》记载,“南洋女子师范学校由湖州凌铭之君创办业已四载,今夏因西门校合狭小,迁至美租界文极司脱路(今名文安路),闻今届文学专科毕业者二十余人,成绩均极优,于经史子集根抵之学,各省女校预先订聘毕业生担任敎科,颇有应接不暇之势云。”</p><p><br></p><p> 学校始设于南市西门外方斜路三多里,后经几度迁址,于1927年迁至闸北区开封路214号,并改名为上海私立南洋女子中学,仍设师范科。</p> <p><br></p><p>1947年出版的上海商业地图中,开封路214号是南洋女子中学</p> <p><br></p><p>上海市私立南洋女子中学校舍(开封路214号)早期照片</p> <p><br></p><p>“上海私立南洋女子师范学校”体育课</p> <p><br></p><p>  百年来,学校先后历经了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今天的改革开放时期,具有丰厚的校史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p><p>&nbsp;</p><p> 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消息传来,举国哗然。女师的学生们毅然走上街头,融入长长的抗议游行队伍;6月3日起全校罢课,成立联合会并加入市学联,她们在报上发表《宣言书》,号召全体国民:“本爱国之热诚,担救亡之重任”。</p><p>并附《爱国歌》一首,词曰:<i><u>“救家先救国,国亡家亦亡,汝如欲爱国,国耻不敢忘”</u></i>,歌曲唱出了南洋女师救亡爱国的心声,在沪上学生中广为传颂,振奋了广大学子的民族热忱与爱国信念。</p><p>&nbsp;</p><p> 1937年“八·一三”事变,淞沪抗战爆发。中国军队浴血奋战,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极大地鼓舞上海市民抗战决心,人群中就有一群来自南洋女中的学生们冒着危险慰问部队。及至谢晋元不幸被害,噩耗传来,高一班的学生们立即自发地组织起来,赴胶州路军营,吊唁谢营长,心催恸哭,送英烈最后一程。</p><p>&nbsp;</p><p> 1937年,凌铭之校长不幸因病去世,校董会推由舍监、英语教员吴若安接任校长。</p> <p><br></p><p>吴若安 &nbsp;南洋女中第二任校长</p> <p><br></p><p>  吴若安(1890~1990年),原名杏宝,女,上海金山县人。幼年失怙,由叔父抚养成人,13岁进上海务本女塾读书,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中学毕业。</p><p>&nbsp;</p><p> 1912年应聘担任南洋女子师范学校英语和地理教师,后做舍监。对学生既悉心爱护,又严格要求,即使顽劣学生,也主张“宽严相济”。</p> <p><br></p><p> 吴若安代课时给杨小霞同学数学小测试卷“特别的满分”,用爱启迪学生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军侵占上海后,吴若安深明大义,不出席日伪当局召开的会议,不执行日伪当局放假的规定,对日伪统治当局采取敷衍的策略,动员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保持民族气节。</p><p class="ql-block"> 她还邀请宋庆龄作抗日形势与抗战前途的报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据有关文章报道:“在南洋女子中学演讲的那天,她(宋庆龄)穿着朴素的衣衫,面对礼堂里密密麻麻的师生,用亲切甜美的上海方言向大家介绍抗日形势,她号召妇女们要爱祖国、爱人民,为中国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的激情感染了大家,一个多小时的演说结束后,师生们开展了自发的募捐活动,南洋女中附近的居民赶做了1000件丝绵背心送到前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她坚决支持学生参加游行,多次掩护进步学生,巧妙地应付军警特务的搜查,使特务三闯学校扑空而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生无心读书,她亲自执教法国名著《最后一课》激励学生,把爱国的热情藏在心底,把劲用在学习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学校成为本市北区颇有影响的“民主堡垒”。当时学校教师有中共党员24名,学生有中共党员19名。学校建立学生党支部,成立学生自治会,组织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一直从事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13日,南洋女中中共地下组织发动学生200余人参加宋庆龄主祭的上海各界人民公祭昆明“一二•一”惨案死难四烈士追悼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学校以全体同学名义在《文汇报》上发表<i><u>《南洋女子中学学生呼吁书》</u></i>,呼吁全市同学团结起来,反对内战,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响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月23日,上海学生、教师、工人、店员、妇女等各界5万余人到北火车站欢送“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赴南京请愿。许广平、田汉、叶圣陶、周建人、吴晗、陶行知,沙千里、也来送行。上午九时,百货业的铜管乐队奏起了反内战的歌曲,欢送大会开始。广场北面两辆装着扩音器的卡车,成为临时主席台。雷洁琼、陶行知、林汉达、吴晗等相继讲话。讲话内容千言万语并成一句话“人民需要我们反对战争!”</p><p class="ql-block"> 主席团成员林汉达在台上大声呼吁:“国家是属于人民的,人民不愿意再打内战。现在我们的代表到南京去请愿,假如不成功,我们就第二次再去,我们全上海的人都去,我们步行去,非达到目的不可!”群众齐声高呼:“去,去,去,步行去!”台上台下融成一片,在掌声中,南洋女中学生将绣有“立刻无条件停止内战”的锦旗献给了请愿代表。</p><p class="ql-block"> 送走了代表后,5万群众举行游行,圣约翰大学学生高举着“上海市学生争取和平联合会”的横幅走在游行队伍的前面,四人一排浩浩荡荡从北站出发,沿浙江北路、南京东路、江西路、中正东路(今延安东路)、西藏南路、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最后到达复兴公园。下午4时游行结束。(节选上海地方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元旦,学生们到外滩公园前面集合,举行全市大中学生反美抗暴游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19日,参加全市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示威游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8年1月17日 学生们赴外滩,参加全市抗议英帝国主义制造九龙暴行示威游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8年1月29日,学生们到同济大学参加争取民主,反对迫害的请愿活动,遭到国民党军警、特务的血腥镇压,数百人受伤,本校学生<i><u>倪慧慈</u></i> 被敌人马队的刺刀砍伤头部,伤势严重。(史称“一•二九”事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8年6月5日,赴外滩,参加反对美帝国主义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反美扶日”爱国运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9年春,学校在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号召下,开展“护校”运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17日国民党警察在特务分子带领下,到南洋女中逮捕学生12人、教师2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在即,南洋女中组成“学生近卫军”、宣传队、救护队,调查学校周围厂、校、医院和苏州河边仓库等分布情况,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解放上海战斗在闸北打响后,中共闸北、北站分区委分别在南洋女中和市北中学内设立区人民保安队指挥部及路北派出所。中共地下党员和区人民保安队,密切配合解放军作战。为解放军作向导、对敌开展政治攻势、捕捉敌特、维护地方治安,俘获不少国民党士兵和收缴大批武器弹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9年6月,南洋女中有23名学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亦称南下服务团2400余人),南下福建,参加福州接管工作,有的投入到地、县、区的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任务中,大多数成员以后都成为福建各条战线的领导骨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上海又有一批女青年前往南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4800余人),挺进四川等地。南洋女中在校学生会主席 <i><u>王欣</u></i> 带动下,24名学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去大西南地区为解放和开发边疆服务。同时,在中共党员影响下,全校近百名学生南下北上,参加革命。</p> <p><br></p><p>  1956年南洋女中转为公办。</p><p>&nbsp;</p><p> 1957年南洋女中从开封路214号迁址海宁路830号</p><p>&nbsp;</p><p> 位于海宁路830号的旧址前身是“汇司捕房”,又称西虹口捕房,是旧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设立的一个巡捕房,专门用于拘捕、审讯、关押华人的警察机关。“汇司捕房”系英文“West”谐音。捕房大门上书“S.M.P”英文横额(“上海市巡捕房”的缩写),四号楼东侧墙上至今留有“1898”字样,意指此房系1898年所造。内有5幢各自独立的楼房,分西捕房、华捕房、印捕房、办公房和牢房,还附有马厩车库等(2004年列入闸北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p><p>&nbsp;</p><p> 1941年冬,该房被日军侵占,1945年后民国的第一警察局北站分局进驻。在内战时期,此地曾关押过大批因参加“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示威而被捕的学生。</p> <p><br></p><p> 海宁路830号的旧址建筑最早是“汇司捕房”,它是租界当局侵夺中国政府警务权的象征,拼图的右中有外国警察在巡捕房门口站岗。</p> <p><br></p><p> 在1947年出版的上海商业地图中,海宁路830号是警察局北站分局</p> <p><br></p><p>  上海解放后,此间一度为上海市北站区公安分局所在地。</p><p>&nbsp;</p><p> 所以,当时的校舍遗有牢房的建筑痕迹,女中同学都有印象。</p><p>&nbsp;</p><p> 1966年文革期间,南洋女中易名向东中学,兼收男女生。</p><p>&nbsp;</p><p> 据1993年的统计:向东中学海宁路830号旧址,占地面积3378平方米,初中8个班级,290名学生,高中6个班级,240名学生,教职工100人,其中教师58人。</p><p>&nbsp;</p><p> 1998年学校由海宁路830号迁至蒙古路48号新址,翻开了新的篇章。</p> <p><br></p><p>向东中学(蒙古路48号)在地图上的方位</p> <p><br></p><p>向东中学蒙古路48号校门</p> <p><br></p><p>向东中学晋元路上的边门(原来是正门)</p> <p><br></p><p>向东中学(蒙古路48号)校园内的教学大楼</p> <p><br></p><p>向东中学(蒙古路48号)校园内一角</p> <p><br></p><p> 1998年向东中学迁入蒙古路48号新址后,旧址海宁路830号现在由塘沽学校使用。</p> <p><br></p><p>  同时新中中学初中部并入向东中学,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p><p>&nbsp;</p><p> (<i><u>顺便一提:笔者是1962年~1965年新中中学的初中学生,我的母校最后归宿于向东中学,所以说,向东有其一半的“基因”,这也是我一直关注并写此篇的原因。</u></i>)</p><p>&nbsp;</p><p> 历年来,向东中学继承传统,与时俱进,在改革与发展中,形成“崇真、求知、开拓”的校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近年来,高考成绩一直在高位稳定,一榜上线率96%以上,2007年达到100%。学校曾被命名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集体,成为全市教育系统十面红旗之一。</p><p>&nbsp;</p><p> 学生曾获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一等奖、上海市高中物理竞赛一等奖、上海市金钥匙科技竞赛一等奖和等奖项。</p><p>&nbsp;</p><p> 学校是全国活动课实验基地,围棋和艺术教育是学校特色项目。学校围棋队曾获全国“希望杯”、上海市中学生围棋比赛团体和个人冠军、亚军等,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选手。</p><p>&nbsp;</p><p> 据2000年的统计:向东中学蒙古路48号新址,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40个班级,学生总数1899名,教师数110名,其中高级教师30名。</p><p>&nbsp;</p><p> 今天的向东,正在大踏步前进!</p> <p><br></p><p>1914年南洋女子师范学校文学专修科毕业生摄影</p> <p><br></p><p> 1934年私立南洋小学校四年级叶影如学期终考列第二名,获乙类奖励证书校长凌祖寿(凌铭之)</p> <p><br></p><p>1940年7月私立南洋女中学生陈慧珍初中毕业证书 校长吴若安</p> <p><br></p><p> 1948年私立南洋小学附属幼稚园胡世雄学期成绩报告单 &nbsp;校长吴若安</p> <p><br></p><p> 私立南洋女子中学(开封路214号)1945年聘陈仁娥初中几何教员的聘书和信封,校长吴若安。</p> <p><br></p><p>南洋女中(海宁路830号)的校园老照片</p> <p><br></p><p>南洋女中女生合唱团到郊区练唱革命歌曲</p> <p><br></p><p>南洋女中学生周巧云1962年7月的初中毕业证书,校长嵇容之。</p> <p><br></p><p>南洋女中学生周龙梅1964年7月的初中毕业证书,校长嵇容之。</p> <p><br></p><p>南洋女中学生、我的邻居陈瑶华的1964年入校学生证。</p> <p><br></p><p>南洋女中1965年初三(5)班毕业生合影</p> <p><br></p><p>海宁路830号向东中学教学楼(前身南洋女中),“崇真、求知、开拓”校训隐约可见。</p> <p><br></p><p>向东中学中三(5)班学生金意群73年下半年的学生在校情况汇报单,有“上海市向东中学革命委员会 教育革命组”印章。</p> <p><br></p><p>向东中学学生王九殿1974年学生证,有“革命语录”。</p> <p><br></p><p>向东中学1976年聘请王幼梅为校外辅导员的聘请书</p> <p><br></p><p>向东中学1982学年初三(4)毕业生合影</p> <p><br></p><p>66届毕业校友重回母校故址海宁路830号再聚首</p> <p><br></p><p>向东中学建校80周年纪念刊</p> <p><br></p><p>向东中学教师论文选《园丁笔耕录》献给九十校庆</p> <p><br></p><p>向东中学100周年校庆公告</p> <p><br></p><p>上海市南洋女子中学校徽、上海市向东中学校徽拼图</p> <p><br></p><p>向东中学珐琅徽章</p> <p><br></p><p> 吴若安和教师合影。</p><p> 她曾是原民进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教育家。</p><p> 她终身献给教育事业,终身未婚,领养一孤儿,取名吴彼得,悉心抚养成材。</p> <p><br></p><p> 马孝敏老师在上海南洋女中(向东中学)任语文教师31年,教书、育人、教育孩子,一生投身教育界,是他的坚定选择。</p> <p><br></p><p> 原开封路开封里214号,1927年至1957年,是南洋女子中学所在地,原建筑为钢筋水泥砖木结构,已拆除,现为上海大悦城(西藏北路海宁路口,西藏北路166号)。</p> <p><br></p><p> 向东中学校歌歌词</p><p> (韩妙法严任钫作词罗书华作曲)</p><p>&nbsp;</p><p> 带着父老的期盼,聆听师长的教诲,我们汇聚在“红色堡垒”,我们集合在世纪学校。继承光荣的传统,发扬优良的校风,崇真求知勇于开拓,主动勤奋锐意进取。啊!我们是祖国的明天,我们是新世纪的青少年,继往开来,任重道远,我们满怀豪情,我们奋勇向前!前!</p><p>&nbsp;</p><p> 带着人民的嘱托,听从祖国的召唤,我们欢聚在苏州河畔,我们奋发于向东中学。探索知识的海洋,攀登科学的高峰,人格健全敢于创新,体魄强健努力实践。啊!我们是祖国的明天,我们是新世纪的青少年,继往开来,任重道远,我们满怀豪情,我们奋勇向前!前!</p> <p><br></p><p>校歌有录音,应是向东中学晚期的制作。</p> <p>【本篇的文字图片均来自网上和好友】</p><p>&nbsp;</p><p>(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