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沁县大力发展双孢菇产业</b></h3> “2018年出菇2万6千平方,剩下的今年3月份预计出菇2万5千平方。”说起村里的双孢菇种植史,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定昌镇下曲峪村村民闫云认真算起账来。<br> 近年来,为打赢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沁县通过考察和调研,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在“调优”和“调特”下功夫,坚持“不怕产业小,就怕产业少”的原则,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以贫困户脱贫促进产业升级发展。<br> 2018年初,沁县县委、县政府开始引导农户发展双孢菇种植。为了更好地推行标准化生产,调动农户积极性,村集体向种植户提供建棚场地并出资平整,解决上下水、电网等必备的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全县在8个乡镇20个村开展双孢菇种植5万平方,已建成双孢菇基地20个,为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村村有集体经济”打下坚实基础。<br> “我是牛寺乡上峪村人,在没来基地劳动时,起早贪黑劳动是常态,可是一年下来也没多少收入,现在好了。”闫凤告诉记者,在基地上采摘双孢菇,每天至少能得到180元的工资,一个月算下来有近3000元的收入。<br> 说起种植双孢菇,闫云讲起了她创业的初衷。刚开始家里人说没有经验,没有市场,怕投资进去积攒的积蓄打了水漂。2015年,投资30万元建了5座菇棚,每个棚内有7层培育架,有效种植面积可达500平方米,每平方米每季产量可达30斤。到了出菇高峰期,为了保证双孢菇的品质,还会雇用本村和周边村的家庭妇女来采菇,用行家的话讲,“今晚上采就比明早采每斤能多卖1块钱”。在每一季采菇高峰期,至少能解决村里60名闲散劳动力就业,仅此一项就能使户均收入增长1000元。<br> 双孢菇生长的温度要控制在14至20摄氏度,闫云介绍,与南方或者省内其他地区相比,沁县的气温更加均衡。所以,外地一年一季出菇,到沁县就提高到一年两季出菇,正好能满足冬季食用菌市场的需求。<br> 作为种植双孢菇发展最早的技术员,闫云对8个乡镇20个村的双孢菇养殖从原料发酵、上架、温度、病虫害处理、湿度调控及采菇流程进行全方位跟踪指导。<br> 随着生产基地的扩大,全县形成“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市场化经营模式,打造双孢菇种植基地和销售基地,带动全县的产业转型。而沁县馨鑫山庄实用菌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沁县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在这一行发挥着领头羊作用。公司位于新店镇姚头村,由于这里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因此建起了大棚19座,带动全村43个贫困户103人加入合作社,凝心聚力壮大特色产业发展。<br> 谈到创办初衷,公司负责人张明说,以前姚头村产业单一,在家务农的村民一直种植传统农作物,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基本一年下来除去开支,都没啥积蓄。为了让土地创造更多的财富,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响应县里号召,经过市场调查,决定培育食用菌,主要种植双孢菇。<br> “今年,我计划再建一些菇棚,引进双孢菇烘干深加工技术,引导企业入驻,真正将村里的双孢菇基地建设成集菌种培育、生产、研发、加工于一体的绿色环保、有机生态的循环农业。带动周边更多农户种植菌类,从而真正使双孢菇种植项目成为惠民、富村、强镇的好项目、好产业,让双孢菇产业成为助推新农村建设‘发动机’。”闫云说。<br> 在牛寺种植基地,西峪村50多岁的李国胜说,还有两个月就能收菇。种双孢菇一年,他们老两口采摘、烧锅炉、分红的各项收入已有3万余元。“像我们这个年纪的,出去打工肯定没人要,而老伴儿几乎没有收入,县里带动发展种植双孢菇产业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就业路。要感谢双孢菇基地给我们提供了就业的平台。”<br> “村子里像老李、闫凤家这样的情况太多了,好政策来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到了,振兴乡村产业、带动乡亲们致富势在必行。”西峪村负责人说,2018年,他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前往定昌镇下曲峪村,参观以双孢菇生产加工为链条的,找到了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独特生产模式。<br> 如今,沁县大力发展双孢菇产业,用“小产业”筑牢脱贫“大文章”。<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