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图:金桂飘香)</p> <p>在沙畈乡芝肚坑村避暑近半月,近日有幸租到一辆小面的,结伴四人去了离住所几十里路的革命老区门阵和银坑,这是我早就仰慕想前往的。门阵和银坑是当年粟裕和刘英组织挺进师打游击战的大本营,尤为银坑纪念馆陈列着许多英烈们照片、实物和生平事迹介绍,参观后感慨万千,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情不自禁做了美篇,以飨友们,旨在英雄精神代代传承、发杨、光大,使来之不易新中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之林,永立不败之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从小崇拜仗义剑侠</p> <p>粟裕于1907年8月10日出生在湖南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的小村庄,幼小就爱听《一枝梅》、《草上飞》等剑侠劫富济贫,除恶从善的故事,为此,小小心灵就蕴藏着对受苦百姓的同情和对仗义剑侠的崇拜。就读私塾时,见一同学因父亲长期外出打工,母亲终日病得卧床不起,弟妹又很小,功课落下成了差生,他见状抽空就去帮助挑水、砍柴、看牛、打猪草,让这学生复习功课,不久,这学生就成了优生。有一年暑假,其父嘱其去帮收佃农租谷,他听闻佃农一家破衣旧衫,野菜拌粮,就欣然免去租谷,为瞒父之眼目,设法做了假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求学志坚孝从老母</p> <p>1924年,通过县里考试粟裕被常德县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录取,但古板父亲不同意他外出读书,他就离家出走,经过几天几夜翻山越岭到洪江需坐船时,发现盘缠所剩无几,即致信老父:“儿去常德求学意坚,滞留洪江,速送盘缠,否则将乞讨前往”。老父阅信被他决心执着打动,让他如愿以偿。粟裕老母因腿脚不便,他自行设计制作了一条特殊板凳供母亲如厕所用,以防摔倒,结果,这条板凳裕母足足用了30年,直到1950年全家迁居南京后才不再所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战转南北战功赫赫</p> <p>1926年粟裕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从事学生运动,加入共青团,1927年参加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同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从此追随毛泽东、朱德。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始终战斗在第一线。指挥过一系列重大战役、战斗,历任过许多军事要职,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战功。他在《战争回忆录》中这样记述:“从此,我坚定地走进了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行列,再也没有离开过片刻。”毛主席曾说:“在我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粟裕用兵如神的高超军事艺术,运筹帷幄的战略决策能力,出奇制胜的革命胆略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好评如潮,斯大林得知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在笔记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并特派驻华大使了解战役情况,毛泽东说,这个战役是粟裕同志提出来的。</p> <p>在遂昌、宣平、银坑游击转战中,粟裕以毛泽东在井冈山总结16字诀为指导,结合作战实践,总结了游击战术6条原则:(1)以最小牺牲换取最大胜利;(2)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3)支配敌人,掌握主动;(4)积极进攻,绝小防御;(5)飘忽不定,出没无常;(6)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为人谦和情操高尚</p> <p>粟裕同志光明磊落,待人以诚,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具有高尚道德情怀。1945年10月,中央曾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成为副司令,粟裕再三恳求中央,自己担任副职,协助张鼎成工作,中央接受他的请求,重新作了任命。陈毅曾说:“粟裕是多年受委屈的,是提拔得最慢的一个,他受过人家的打击,决不会打击人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情系老区心向人民</p> <p>粟裕同志心中时刻牵挂着老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1961年他专程来到金华等地战斗过的地方看望老区人民,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特别是对那些烈士家属。金华银坑、遂昌门阵,“抬头山,低头沟,出门岭”,位居白沙溪源流深山区,是遂昌金华武义三县交界区,山峦叠嶂,道路难行,“对山讲话听得见,相逢见面走一天”,与外界几乎隔绝。1982年当粟裕获悉革命老区群众要求修建通村公路时,随即指示地方政府要予以支持并按老区政策予以落实。1983年8月11曰溪门公路正式开工,历时25个月,全长16公里的溪门公路全线竣工。</p> <p>195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仪式,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于大将第一位,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由周恩来总理把第一位大将军衔命令状授予粟裕。</p> <p>粟裕同志对革命无限忠诚,具有坚强的党性,关心群众,待人以诚,严以律己,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因病于1984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伟大的粟裕大将永垂不朽!</p> <p style="text-align: right;">(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