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徽州歙县人在苏州的轶事

深山樵夫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包袱雨伞馃,背着甩溜湫,翻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杭州无人留,搭船去苏州……。正是徽州人这“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丢”出了一个称雄中华商界数百年的奇迹、“丢”出了一个“无徽不成镇”的现实版神话、“丢”出一个不畏艰难、吃苦耐劳、负重致远、努力拼搏的“徽骆驼”精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徽州人重要驿站之一的苏州,明清时期无数徽州人在第二故乡留下好多传奇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代苏州两个潘,占有半个苏州城。两个潘即“富潘”和“贵潘”,均来自徽州歙县南乡。富潘住平江路东,贵潘住平江路西。富潘以经商为业,最鼎盛的时候拥有半条观前街的店铺,贵潘走科举之路,经商为辅,整个家族一共出了一个状元(清乾隆五十八年状元潘世恩)、两个探花(乾隆六十年探花,潘世恩堂兄潘世璜和咸丰二年探花,潘世恩孙子潘祖荫)、八个进士、十余位举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乾隆四十六年(1781)状元钱棨(中国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史上仅有的两个六元及第者之一)为潘世璜题写的进士牌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贵潘家族代表人物为潘世恩,(1770--1854),他经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一生两赴琼林宴,第一次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状元及第之时,第二次是六十年后的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会试时,他被应邀参加礼部的“琼林筵宴”,而主持这科会试的主考官是他的孙子、礼部侍郎潘祖荫,这真是少有的科场盛事。为此,潘世恩特地赋诗,志喜记盛,其中有“却喜新荫桃李盛,小门生认老同年”之句,一时被传为科场佳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郎潜纪闻》称潘世恩为三百年中第一福气中人,举其生平异数云:“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琼林者八人,状元作宰相者八人,唯潘文恭公兼之。又大拜不阶协办,枢廷不始学习,皆数异也。富贵寿考,子孙继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道光二十四年,内阁四大学士,除潘世恩外,穆彰阿、宝兴、卓秉恬三人都是他的门生。潘世恩极为自豪,赋诗曰:“翰苑由来重馆师,卅年往事试寻思。即今黄阁三元老,可忆槐厅执卷时。”潘世恩生前,曾有人赠送他一副对联:“大富贵亦寿考,蓄道德能文章。”正确而恰到好处地概括其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潘世恩70寿辰,道光皇帝旻宁御书一副对联赐他,上联是“粥亮宣就襄密勿”,下联为“靖共介福锡康疆”,横批“熙载延祺”。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道光帝恩赐他“紫禁城乘轿”。道光二十八年正月,潘世恩晋太子太傅衔。十二月,潘世恩80寿辰,道光帝又御书“寿”字和一副对联赐给他,上联是“望重三公资燮理”,下联是“祥开八勤衍期颐”,横批“</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三朝耆硕”</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咸丰元年奕詝即位后下诏求贤,潘世恩以八十岁高龄保荐林则徐、姚莹等人,咸丰三年,奕詝皇帝亲书“</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琼林人瑞</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匾额相赠。咸丰四年辞世,谥号文恭,入祀贤良祠。</span></p><p class="ql-block"><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平江路钮家巷西头的苏州状元博物馆就潘世恩的状元府留余堂残余部分重新修缮的。潘世恩的书房纱帽厅,厅呈明代乌纱帽的形状,凸出部分放置着简洁明了的明式办公家具,宽大的书案、高背官帽交椅、书架,书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歙砚、徽墨、宣纸、水盂,笔架上悬挂着粗细不等的狼毫湖笔。小厅中间的展台上用有机玻璃罩子罩着道光皇帝亲笔题写的“福”字,虽然年代久远,牌匾木板开裂朱漆退色,金字起皮剥落,但嘉庆的笔迹还是清晰可见。靠西墙展柜里是贵潘家族的徽州歙县大阜潘氏宗谱和潘祖荫的部分日记。</span></p> <p class="ql-block">潘世恩遗像。</p><p class="ql-block"> 墓在苏州城西木渎古镇郊外,解放后破四旧立四新被平毁,遗骨不知所踪。</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钮家巷北面,隔了几条巷的南显子巷安徽会馆东侧就是潘世恩孙子潘祖荫的探花府----花间堂,这座隐藏在小巷子里府邸表面很普通,大门除了徽式门枷石柱的门框外别无他物,入内后却发现庭院深深,典雅大气,如同桃花源里人家别有天地。一个不大的鱼池后是一座集亭台楼阁为一体的石舫,石舫往后一进连着一进,其中有一进是徽派建筑跑马楼,也叫回字楼,中间是天井,二层上东西两侧是连着前进和后进的通道,可以围绕着天井跑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花间堂里曾经收藏着海内三大鼎中的两座----大克鼎和大盂鼎复制品(另外一座是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大克鼎是作为金石收藏家的潘祖荫花重金从天津商人手上所购得,大盂鼎为左宗棠所赠。在朝中无人莫做官的年代,左宗棠遭人弹劾,只有潘祖荫慧眼识英雄,在朝堂之上力排众议力保左宗棠,才使左宗棠日后成为清末四大中兴名臣之一。大盂鼎在陕西出土后,几经辗转到了左宗棠手里,一直心存感激的左宗棠将宝鼎转赠给潘祖荫。潘祖荫无后,他死后弟弟祖年从北京将他生前所收藏的金石字画用船运回苏州藏于花间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后贵潘家为了保护国宝,费尽心血,甚至牺牲了两代人的性命。为了索要二鼎北洋军阀逼死潘祖荫才新婚三月的孙子潘承镜(实在祖年孙,被祖年过继给死去的哥哥祖荫为孙),为了护鼎潘承镜新婚妻子丁素珍毅然改名潘达于(1906--2007),只因达于为大盂的谐音。抗日战争时期,潘家将二鼎装入大木箱埋于杂物间地下,地面上仍旧堆满杂物,然后用破旧的大柜遮住杂物间的门,并承诺几个参与埋鼎的仆人和木匠,潘家为他们养老送终。侵华日军挖地三尺也一无所获,索鼎无果鬼子毫无人性的杀害潘达于七岁养子毛毛。苏州解放时人民解放军及时拦下国民党兵正准备装船运往台湾的二鼎,将缴获的宝鼎归还潘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7月6日潘达于代表家族写信给设在上海的华东军政委员会,自愿将二鼎献给国家,此后潘家分几批把家里藏品全部捐献给国家,如:1956年捐赠99件字画、1957年捐赠150件字画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沈周(明代苏州人,唐伯虎老师)《西湖名胜册》、弘仁(明代徽州歙县人,出家后法名渐江,新安画派领军人物)《山水卷》、倪元璐(元代无锡人、字云林)《山水花卉册》都是贵潘家所捐赠,目前大克鼎是上博镇馆之宝,大盂鼎在建国十周年之际,被调剂到北京国家博物院。</span></p> <p class="ql-block">潘祖荫遗像</p><p class="ql-block"> 墓在苏州城西木渎古镇郊外茭白荡,解放后破四旧立四新被平毁,遗骨不知所踪。</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富潘潘麟兆家礼耕堂在平江路东卫道观前,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富潘家耗资三十万两白银,历经12年,扩至13亩,五路六进,成就了江南第一人文豪宅。“诗礼继世、耕读传家”的匾额“礼耕堂”被高高挂在大厅里,它演绎了一个家族的鼎盛繁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富潘自徽州歙县迁吴后,立足苏州,深耕全国,家族最鼎盛时期除了拥有观前街半条街的店铺外,还遍布全国各地,北京城里最著名的瑞蚨祥稠庄就是富潘家的产业。地处江南的苏、嘉、湖是鱼米之乡也是蚕桑基地,每年生产的高档绫罗绸缎很大一部分通过瑞蚨祥卖到京城,进入皇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富潘家始于清康熙年间潘麟兆改习商贾。昼夜辛勤、铢积寸累、惨淡经营,十余年艰辛,才有小成,为大富打下基础,家宅由齐门东迁至卫道观前。富潘历史上最兴盛时期是乾隆年间潘家麟兆孙子潘文起(念熙)那辈。潘文起十八岁即孙承祖业主持家政,勤勤勉勉、持筹布算,并与其弟轮流前往京城辅佐三叔父治业,家业渐庞,富甲一方。观前街上福昌水果店、天源糕团店、稻香村糖果店、元大昌酒店、潘资一中药铺、宫巷清泉浴室、余昌钟表店等当年都是“富潘”名下的产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显子巷北面不远的悬桥巷桂荫堂是清末苏州倒数第二位状元洪钧的故居,洪钧祖上是歙南里截三阳叶村,后迁东乡桂林,清同治七年洪钧状元及第后回叶村祭过祖,桂荫堂堂名意思就是不忘徽州歙县桂林的祖荫。 洪钧是我国唯一一个出使过俄罗斯、德意志、荷兰、奥匈帝国的状元,深懂汉字韵律的洪钧还发明了我国近代发电报用的日期字码---洪码。父丧丁忧期间娶了小自己三十岁、花船上长大的妓女赛金花(原名傅彩云,原籍徽州黟县),在原配不愿抛头露面跟随出访的情况下,带着如夫人赛金花到了西欧。</span></p> <p class="ql-block">  洪钧回老家徽州定制的徽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出使德意志期间,天资聪颖的赛金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德语,并结识了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夫妇。后来洪钧死后,赛金花在北京重入青楼,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不顾自己的安危拿着她和丈夫洪钧与德皇夫妇的合影,用德语同联军司令瓦西德交涉,从瓦西德那里保下天安门城楼。“国家是人人的国家,救国是人人的本分”,赛金花虽为一个青楼女子,但她的爱国情怀却不输任何一个须眉男子,她用行动为自己赢得“赛二爷”的名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清政府开通电报之初,因为发送电报非常昂贵,按字论价,“字字是金”,所以节约用字就非常重要。为此洪钧发明了一种新的纪日办法,用汉字里特有的韵部为计日码---洪码,用地支代替月份,用韵目代替日期。这种方法在电报领域一直延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使用阿拉伯数字为止,前后使用了70余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洪码的办法是:以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再以平水韵的韵部来代表日期。前面15天用的是韵目上平声的全部,接后是韵目上声的10个,再来是韵目去声的5个,一共是30天。有了这么一个规矩以后,日期就被压缩为1个汉字,4个数字,效率就高多了。比如第二十一日为“马”字,1927年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反革命事变称为“马日事变”,电报的落款都会写着“辰马”,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五月二十一日。使用公历以后又加了一个“世”字代表三十一日,因为“世”字拆开恰好是廿、十、一。据说洪钧还曾经以干支码替“一”、“十”、“百”、“千”,改四码为三码,费用一下子减少四分之一,一年下来省下来的钱可达数万两。</span></p> <p class="ql-block">  洪钧遗像。</p><p class="ql-block"> 墓在苏州城南旺山宝华寺附近,解放后破四旧立四新被平,遗骨不知所踪。</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代在苏州的徽州人还有鼎鼎有名的神医叶天士,叶天士故居眉寿堂在阊门为山塘街入口的渡僧桥下塘叶家弄弄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叶天士,名桂,徽州歙县东乡蓝田人,新安医学传人,早年其祖父叶紫帆(名时)由新安(即徽州在晋时的名称)行医于吴,其父叶朝采早殁,叶天士从其父门人朱某学习,最终成为一代神医,后世将其排入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行列。在整个中国医学史上,叶天士是一位具有巨大贡献的伟大医家,后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也是一位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叶天士父叶朝采,字阳生,从小也是非常聪慧,得到家传,亦精岐黄,施治不问贫富,有治疗肛门闭锁的外科手术记录。同时叶朝采兼工书画,好吟咏,善鼓琴,轻财好施,可以说得上是一代儒医。可惜英年早逝,卒年不足 50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朝采过世,叶天士时年14,师其父之门人朱某,闻言即解,技出其上。7年拜师17人,不断地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融合借鉴别人的技术和理论优点。精于岐黄之学,一如程朱之于孔孟,深得道统真传。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所在,如见五脏症结。治痘尤神,远立而嗅,死生立判。到了30岁时,已名闻天下,</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大江南北言医辄以之为宗”(《歙县志》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备:中国古代十大名医:1.扁鹊、2.华佗、3.张仲景、4.皇甫谧、5.葛洪、 6孙思邈、7.钱乙、81宋慈、9.李时珍、10.叶天士。</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他在温病学上的成就最为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说在身后二百多年中,不仅没有渐渐失传,而且不断与时俱进,最终形成了中医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叶派”,直到当代,依然在医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史书称其“贯彻古今医术”,他是当之无愧的。无论其医学理论,还是治学态度都是值得后人珍惜和学习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他那种谦恭好学、改名换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永远是后世习医者的光辉典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叶天士先后著有《产宝》1卷、《温症论治》(又名《温热论》)1卷、《幼科心法》1卷、《幼科要略》2卷、《医效秘传》3卷、《南阳医案》4卷、《轩岐心印》4卷、《叶案括要》8卷、《临证指南医案》10卷、《本事方释义》10卷、《本草再新》12卷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年深秋一个徽州店当的老伙计因肺疾严重不停咳嗽找到已经名满姑苏的叶天士,叶天士望闻问切之后简单的开了几幅药给他,并对他说你回家想吃啥就买啥……。第二年阳春三月天暖花开的季节,叶天士的家里来了一个徽州老乡,他仔细端详了一下后大惊失色,原来此人就是半年前被他判了“死刑”的那个徽州店当老伙计。眼前这个老伙计满面红光精神焕发和去年深秋形同枯槁时判若两人,看来故乡徽州的新安医学中医术高人还大有人在。叶天士口称惭愧向来者施礼,并询问回老家用了什么药?老伙计告诉叶天士,他回到故乡徽州歙县后,找到了当地的一个老先生,老先生告诉他买三担那种人家不要的又小又涩的梨回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深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叶天士于是决定回故乡徽州,隐姓埋名拜师学艺。回到徽州歙县的叶天士投入老先生门下,从一个学徒做起,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师父开方他擂墨铺纸,切药抓药,一切都滴水不漏。时间一晃两三年就过去了,一天师父外出访友,叶天士和其他徒弟在家切药晒药,快中午时分,家里来了一个外村患者,可左等右等老先生就是没回家,患者还要赶几十里山路回去,情急之下叶天士偷偷开了一个方子递给患者。又无巧不成书的是,患者刚出村口,就碰到老先生回来了,患者把方子递给老先生过目,老先生看了过后大惊失色,敢下如此重剂量方子的除了在姑苏行医的歙东叶紫帆之孙叶天士再也没第二个人了,便问道这方子是何人所开?患者告诉老先生是他的一个长什么模样的弟子所开。回到家老先生把叶天士叫到案前问他到底是谁?叶天士看到患者和案上的药方知道再也隐瞒不了了,于是一五一十的把自己隐姓埋名回老家拜师事情原委说出来,三年来的疑云终于破解,老先生也倍感欣慰,原来自己这位弟子竟然就是歙东叶紫帆的孙子叶天士,难怪总一直感觉到他比其他弟子聪明的多,不管什么事一点就会,从不用自己说第二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满师后回到苏州的叶天士医术变得更精,花开花落年复年,有一年立秋时节叶天士和友人在家中对弈,忽有邻居跑来说妻子腹痛临盆在即,叶天士听了却若无其事,一边下棋一边顺手捡起地上三片梧桐叶给邻居说拿去煎汤服,邻居半信半疑拿着梧桐叶回家煎汤给产妇服用,不一会功夫小孩就顺利生下。数日后叶天士和朋友又在家里对弈,附近又有一家孕妇难产,家属来请叶天士去看看,叶天士起身叫弟子收拾药箱,略知医道的友人却照猫画虎顺手捡起地上的梧桐树叶,让产妇家属拿去煎汤给孕妇喝,被叶天士当即阻止。友人颇为不解,叶天士说到:前些天正是立秋,梧桐树叶有催产作用,上次的孕妇不是难产而是时间不到,用树叶煎汤喝是为了缓解其夫的焦急心情,时间一到瓜熟蒂落小孩自然会生出来的,现在这家孕妇是难产,必须马上就去耽搁不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尤先甲(1843—1922),安徽徽州歙县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授内阁中书,曾二度调礼部任职。后弃官经商。曾连任五届苏州商务总会总理及议董,长达20余年,在保障地方治安、发展工商业和公益事业等方面颇有建树。1896年据《马关条约》苏州辟为通商口岸,奉命与潘祖谦(字济之,贵潘后人)任勘地公所董事,勘划租界地。后应在籍国子监祭酒陆润庠(苏州最后一个状元,同治十三年及第)之邀,参与筹建苏纶、苏经两纱厂事宜。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尤与孙昭晋、江衡等人前往抚署,劝说江苏巡抚程德全易帜反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附1:安徽徽州歙县南乡大阜潘氏宗祠大门上方悬挂着潘世恩亲笔题写的“大学士”和“潘氏宗祠”的牌匾,徽州歙县大阜潘氏为“缺撇潘”,潘世恩认为撇划像一顶帽子盖住了潘家,不利于宗族的发展,“撇”拿掉后就寓意潘家有田有水有米。</span></p> <p>  附2: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李家村)。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p><p> 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赏赐盂鬯、命服、车马、邦司、人鬲、庶人等。铭文中语句“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体现了周人的天命观,而另一语句“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矣”,则是周康王告诫盂,商内、外臣僚沉湎于酒,以致于亡国,透露出周人对于商人嗜酒误国这一前车之鉴的警示。</p><p>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p><p><br></p><p><br></p> <p>  附3:大克鼎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是仅次于大盂鼎的西周第二大青铜器,它是周孝王时大贵族克为颂扬国君、祭祀祖父所铸,距今有2800多年。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腹内壁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其内容主要是歌颂祖父佐助周室的功绩,记述自己由此蒙受余荫,被周孝王任命为大臣,以及记载受赏赐的物品,其中有服饰、田地和大量的奴隶。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铭文是周天子把土地赏给臣民的记录,对于西周的土地制度、社会制度的研究,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通篇铭文布局在整齐的网格之中,每格一字,字迹端庄质朴,笔画均匀遒劲,堪称青铜器铭文的典范。</p> <p>附4:歙县三阳叶村洪氏宗祠,清同治七年洪钧高中状元后,回老家祭祖,祠堂大门口悬挂着洪钧的牌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