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新疆城建“访惠聚”工作队,按照自治区、市、区县防疫部署工作安排,和集团公司党委各项工作要求,在疫情期间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与社区(村)志愿者一起带着感情和责任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p> <p> 突如其来的疫情又一次让乌鲁木齐静音了,城市又一次按下了暂停键。</p> 一夜之间,万巷空寂,群众工作成了最繁忙的前沿。 <p> 相比于专业医院、隔离点、急救中心的白衣天使,基层“访惠聚”工作队员的战场更为广阔,在村落、在路口、在街道、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p> 疫情面前有大爱,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那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模样,一个个不拘小节的睡姿,口罩遮住了容貌,背影闪烁着光辉,忙碌、琐碎、繁杂……成了他们的一日三餐。简单重复、单调枯燥,却筑起安全防线最坚固的壁垒,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逆行”故事。 <p> “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大草滩村队长兼第一书记孟金城是一名老党员,他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冲在第一线,为广大群众守牢“防护线”,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p><p> 抗疫期间,孟书记顶着烈日,组织志愿者测体温、劝导、送菜、送药、收垃圾……</p> <p> 副队长周晓荣化身维修小哥,修理排水井。</p> 将哺育牛奶送到村民家中。 <p> </p> 快餐成了一天中最悠闲的时间。 <p> 张万仔细核对村民信息,确保核酸检测不漏一人。</p> <p> 疫情吃紧的时候,金峰和张万被抽调到白杨河做防疫工作。住宿条件简陋,但没有一句怨言,手机没有信号,不能和家人视频,就翻看往日的照片寻找慰藉。</p> <p> 羊圈沟村队长兼第一书记马卫兵和村干部持续奋战在防疫一线,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展现出了快速行动、冲锋在前的过硬作风。</p> 副队长鱼渊为给牧民送生活物资,不惜几公里山路迢迢。 帮助牧民转运物品 <p> “身体有没有不舒服?还需要什么物资?心情怎么样?”这是李磊测温三必问,在上门测温的同时,了解掌握居民居家封闭期间的身体、生活、精神状态。</p> 为核酸检测做好保障。 <p> “防控疫情战斗是对党员干部的一次严峻考验,作为共产党员,我要冲锋在前。”秦川说。</p> <p> 榔头、起子、手钳子成了工作队的“三件宝”,副队长吴农到居民家中修理水管。</p> <p> 新鲜蔬菜,时令水果,生活用品,远方的快递……一样的速度,在不一样的楼层传递着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p> <p> 沈振江给社区居民贴上“你安好 我无恙”、“岁月静好”,却转身在炎炎夏日里奔忙。</p> <p> 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就餐,席地面对的小板凳、和总是来不及吃的温凉饭菜,成了陈海东的日常。</p> <p> 给街道贴上防疫指南。</p> <p> 袁卫军化身“理发师”给居民理发。</p> 陪伴行动不便的老人做核酸检测。 那些简单的指令,在不简单的形势下单曲循环。 <p> 90后帅气小伙刘洋,穿上那身厚厚的,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第一批就逆行去了米东区隔离点,住毛坯房,奔走在一个个疑似病例的留观室。</p><p> 谈及条件艰苦,风险较大时,他说“这时候,我是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要上!”</p><p> 避免吃饭、上厕所穿脱防护服增加污染的概率,刘洋尽量让自己少喝水,少上卫生间,“现在防控物资有限,脱一次防护服还要再次消毒,能省则省。”</p> <p> 周晓荣的妻子因工作原因在单位留守,疫情之初,双方留下一句“好好照顾自己”,就匆匆赶去各自单位。周晓荣带着8岁的孩子逆行来到“访惠聚”一线。</p><p> “访惠聚”工作强度大,经常24小时连轴转,孩子困了就在车里打盹儿。后来值守点有了帐篷,孩子就在帐篷中席地而眠。</p> <p> 盐湖的队员们住在帐篷里,白天的满负荷工作和夜里呼啸而过的大风,已然将队员们熬得疲惫不堪。</p><p> 狂风怒号时候,所过之处一片狼藉,飞沙走石,漫无际涯。帐篷被吹得连根拔起,队员们只得用身体拉住帐篷,任凭身体被大风撕扯,直至风势减弱。</p> <div> 这个世界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div> <p> 战“疫”仍在继续,“访惠聚”逆行者仍需负重前行,访惠聚党员干部带领工作队员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一刻不停歇、一丝不松懈、一直冲在前,让党旗高高飘扬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p><p> 他们都在用自己行动书写着人生中最精彩的,也是最美的韶华篇章,践行初心使命、传递城建精神、砥砺国企担当。愿平安,早日结束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