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闲云</p> <p> 2004年初春,盘山县甜水镇的大板村村民在挖建养蟹池的时候,意外挖出来多处墓葬。得到消息的盘锦市文管办工作人员现场勘察,确定这是一处金元时期的墓葬群。对于盘锦来说,这处遗址可是一个重要的发现。随后经省文物局批准,辽宁省考古所专家的指导下,对该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整个发掘过程历时40天,清理面积25000平方米,共计发掘出墓葬14座,出土瓶、罐、碗、盘等随葬品41件。其中有国家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3件。</p> <p> 大板村殿后岗子金元时期墓葬群的发现,填补了大板村在二普、三普时期金元时期的考古空白。并且出土了国家二级和三级文物。但是,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把板桥这个地名的历史,前推到了金元时期,进而为明代初期,曾经在辽东一闪而逝的板桥驿,提供了一个寻址坐标参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自网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板桥江畔草如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落尽寒潮近午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隔岸小舟呼不应,</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渔人分去卖鱼钱。</p><p><br></p><p> 这是元末时期,在元大都国子监留学的高丽国学者李樯所写的一首诗,诗名就叫《板桥》。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年轻的李樯在元大都的国子监留学,因家乡传来父亲去世的消息,李樯中断学业,回国奔丧。在返回的路上,李樯把沿途的一些风物见闻,写成诗作 ,这些诗作后来被收录进《牧隐诗稿》之中,得以流传至今。根据《牧隐诗稿》里面诗作的排列顺序,可以大致判断李樯这次回国的行走路径。可能是归心似箭吧,他并没有走来时偏北方的元朝官方站赤驿路,而是选择走了傍海道。这条路比驿路近了许多。即出从元大都出发,经通州、渔阳、玉田、榆林关(山海关)、盐场、南新店、瑞州(绥中)、望海等地到板桥,再向东穿越辽泽过三岔河到海州城,最后再北上到辽阳,并沿东八站驿路过鸭绿江回到高丽国内。在经过板桥的时候,李樯作了这首取名叫《板桥》的诗。诗中所描写的正是板桥江边的景色:板桥江边,野草茂盛,如烟似雾,等到寒凉的潮水落去,已经是中午时分了,李樯呼喊着对岸打渔的小船,却没有得到船家的回应,原来是渔民正在对岸卖鱼。这首诗中的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河口渔村的生活画面。茂密的野草和感潮的河流,典型的滨海河口湿地景色。这就是669年前板桥的景色,一座河口边的小渔村,渔民靠打渔为生,并兼营摆渡生意。一片祥和宁静。</p><p><br></p> <p>大板村殿后岗子墓葬群出土酱釉碗</p><p>图片来源《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p> <p> 就在李樯回国的这一年,元朝一场真正的危机已经开始并迅速蔓延。至正十一年五月,刘福通、韩林儿领导的反抗元朝统治的红巾军在颍州起义。仅仅八年后,战火就烧到了辽东。至正十九年,辽阳城被红巾军攻陷,不久,海州也落入红巾军之手。随之,高丽国也卷入战火之中。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并推翻了元帝国的统治。但是辽东的战乱依然延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洪武二十年六月,盘踞在辽北金山的残元势力纳哈出被冯胜的二十万大军逼降。辽东的动乱才告结束。长达三十六年的战火,使辽西百姓民不聊生,逃亡怡尽,辽西地区变成了广袤的无人区,板桥在内的辽泽,亦是百里旷野,衰草寒鸦,一片萧条。</p> <p>大板村殿后岗子墓葬群出土酱釉鸡腿瓶</p><p>图片来源《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p> <p> 洪武二十年七月,朱元璋命左军都督府置山海卫至辽东(辽阳)马驿十四站。驿给官马三十匹,每驿定员一百二十人。辽东驿路正式开通。这十四座驿站之中,在驿路穿越辽泽地区的路段之上,就有一座板桥驿。板桥驿位于十三山驿与沙岭驿之间。从明清两代以及朝鲜的辽东史料分析,这个板桥驿,应该就在大板村附近。其东距沙岭驿九十里,西距十三山驿五十里。是辽东驿路穿越辽泽东西的中心节点驿站。</p> <p> 这座板桥驿,与位于沙岭镇三合村的沙岭驿,当属盘锦境内最早的两座明代驿站。伴随驿路的开通,驿站周边开始聚拢人气。由于驿卒没有官给口粮,因此只能开垦驿站周边的荒地实现自给。板桥驿的驿卒及其家属,则还可靠捕鱼贴补生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板村殿后岗子墓葬群出土绿釉盖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p><p>(杨春风 杨洪琪著)</p> <p>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也就是辽东十四站驿路开通整一年后,左军都督府把辽东驿路增加到了十七站。实际上,这是一个改线的计划。是想把十三山与沙岭之间,这段穿越辽泽的驿路北移。甩开板桥驿所在的南线滨海路。这个决定有两层用意。一是板桥驿一线驿路夏季道路泥泞,不利于车辆辎重的递送。二是明庭准备在辽东的河西广宁城建立第二个类似河东辽阳那样的军事政治中心,广宁有必要纳入辽东驿路体系。这两个因素导致改线的计划得以出台。但是,板桥驿依然作为支线运行了若干年,直到洪武末期,广宁城真正运行起来后,才逐渐退出辽东驿路的序列。</p><p>洪武二十二年八月某一天的早晨,板桥驿,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这些人浑身沾满泥水,头上脖颈上胡乱缠绕着布匹。疲惫不堪地到板桥驿内投宿。驿丞看了这些人手里的牌票才弄明白,原来是他们是高丽出使南京的使臣。这些使臣是首次从陆路出使大明,为了避暑,昨晚从沙岭驿出发,不想蚊虫肆虐,道路泥泞,只好用布帛缠头裹脑,遮挡蚊虫的叮咬。在泥水中艰难跋涉了一整夜,人困马乏。贡品还在后面的路上,不知何时能到。足见当时道路的艰难。看来当时驿路改线也是一个势在必行的需要。</p> <p> 洪武末期,随着广宁辽王府的建成,广宁卫在河西的中心地位确立。北线闾阳,广宁,盘山和高平一线驿路逐渐取代了板桥驿所在的南线滨海路。板桥驿这个名字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大板桥这个村名。根据《燕行录》记载,万历末期,朝鲜使臣返回朝鲜,曾经放弃北线,走南线近路,其记录的沿途地名就有小板桥,大板桥,杜家屯,贾家店,太平庄等。</p><p> 另据清代志书显示,大板桥这个村名在清代也得到了延续。因此板桥这个地名,是盘锦境内从金元时期不断代延续至今的古地名,弥足珍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板村殿后岗子墓葬群出土酱釉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盘锦市文物志》(杨洪琪 杨春风著)</p><p><br></p> <p>如今的大板桥村,交通发达,村东南,古老的板桥河,现在叫西沙河。河面上桥梁飞架,宽阔的庄林公路从桥上通过。奈营高速甜水互通立交桥,也在村旁,像彩虹一样高架在昔日的板桥河畔。古老的板桥,变成了风景优美的鱼米之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