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乡”味 <p>我的家乡哈尔滨,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美丽“冻人”,由于冰雪文化的传播,简称“冰城”。城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留存记忆的载体。在一座城市中,读取与植入记忆的方式有很多种,饮食文化就是其中一种。</p><p>老哈尔滨人都知道,道外区有一条“富锦街”。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闯关东逃荒跑难,身无分文的赤贫落脚的地方。一条老街,便是一段历史,它镌刻着城市的童年,保存着城市的沧桑过往,“富锦街”有吃货一条街的美誉。小饭店各有特色,都有“拿”人的招牌菜。道外原本就是草民的地界,买卖讲究物美价廉,吃的就是一个“地道”,常说:逛一趟“富锦街”,换一副好下水。不挂幌子的小吃铺,在“富锦街”多了去了。煎饼烙子、浆子果子、麻团烧饼、馄饨豆腐脑、光头、驴打滚、野菜团子、八宝粥、疙瘩汤、手擀面、八宝油茶是栗子面,要拉个清单得两张纸。很多不挂幌子的小店,就一种食品或几样菜,确长盛不衰。张家包铺三种馅,皮薄馅大开口香,常年排队买。赵家下水馆四样菜:烧大肠、溜肝、溜肚、溜三样,口感滑、嫩、筋道,都是回头客。三道街的熏酱,头肉、耳朵加熏肉,猪手、鸡手、肠肝肚,让你“荤素搭配全都有,进出扶墙晃悠走”。</p><p>如果不差钱,吃烤鱼、嚼肉条子上讲究。烤鱼多用淡水鱼为上品,松花江的“三花”、“五萝”。烤糊了不要钱,没烤透免单,不叫好重烤。肉条子,用野猪、鹿、狍子的里脊肉、后鞧肉,切成寸半厚,一尺长条腌渍入味,烟熏火燎熟透后嗮成干,有以南方腊肉味道。半斤小酒就一根肉条子,连吃带喝妥妥的。再想风光,吃下江逆流而上的活(草、黑)鱼🐠,凉拌生鱼片,绝对是特色风味酒肴。鲜鱼活切片,蘸醋、椒盐、辣椒油、赶着切赶着吃,生鱼片入口,那叫一个鲜、脆、爽。一口白酒,一口鱼片,再配上黄瓜丝,香菜,美哉!另或,活鱼剔肉切丝以醋泡白,鱼皮切丝煸炒拌甘蓝、黄瓜、土豆、豆芽、姜、蒜丝、麻酱、椒油、盐醋,无比鲜美的拌生鱼。吃完生鱼片,剩下的汁,用开水一沏,撒几片香菜叶,喝起来那真叫爽,原汤化原食捎带解酒。</p><p>但是,伴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改造,这老街巷尾的美食,也逐渐消失或者淡出人们的视野。“老哈”们在移居他乡的同时,那深入骨髓的味蕾,家乡的风味,终是无法忘怀。家乡是青年时老想离开,晚年天天怀念的地方。</p><p><br></p><p>二零二零年八月七日•上海•朱继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