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

LAODI

<p>当年合肥最好看的建筑</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我家住在六安路和长江路交口的这栋小楼里。对面是牙病防治所,东边跨过六安路是合肥市总工会。西边隔堵围墙是教委宿舍。再往西30米就是五十年代合肥最高的建筑,用如今的标准就是当年的五星级宾馆——长江饭店。是合肥很繁华的地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楼前有四根罗马柱子托着三楼飘出来的一个半圆形的大阳台。楼四周环抱着用红砖砌成的十字孔围墙。墙内沿墙根栽着一棵棵舒展着探出围墙的合欢树。每年开花时节,树上开满一朵朵像红色毽子似的花。散发着淡淡的香味。这就是当年的安徽省话剧团宿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成为我挚友的刘功强(也是比我高一届的校友)说:每天放学路过这里,楼下一角的露天阳台里总会传出悦耳的撩人心扉的笛声。那一遍遍不厌其烦的练习充满了坚韧、固执、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引得许多路人停下脚步,从围墙上的十字孔里往里看,想探个究竟。他说他也是其中一份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喜欢上笛子是因为我家的一个邻居也是发小刘化鹏 。有一天他拿着一支笛子在我家门口,五音不全地在吹着玩,鬼使神差让我一下喜欢上了它。我用我最心爱的几套邮票换下了他的那支笛子。开始了牙牙学语似的练习生涯。它是我日后走上专业的启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家是从上海调到合肥来的,之前爸爸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知名导演,妈妈是电影厂的演员。57年爸爸打成右派,被发配到安徽的一个劳改农场劳教三年。妈妈带着我们五个孩子和我们的老外婆被下调到了安徽省电影制片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妈妈是一个弱小不太有主见但又非常坚韧的女人。她是三十年代上海滩一位有名的反派演员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老外婆其实是妈妈5岁时我外公为她从苏州请来的保姆。妈妈出嫁带着她到了我们家,又把我们五个孩子带大。她一辈子没结婚,一心就在我们家,因此也就成了我们名副其实的外婆。那些年要不是外婆的帮衬,五个没有爸爸在身边的孩子,就像一群散养的鸡,再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一家老小真不知道怎么活下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徽电影厂下马后,妈妈被调到安徽省话剧团,爸爸劳教释放后也到了话剧团。 这栋合肥少见的,带点欧式风格的建筑承载着我们家那些年的沉重和欢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