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暑假 陪伴成长 快乐无限】(三)——今日立秋

美友73504607

<p>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p><p> 今天是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p> <p>  就在 2020年08月07日09:06:03,</p><p>我们一起迎来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从今天开始呀,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意味着我们的天气越来越凉爽、气温降低,花草树木也逐渐失去了茂盛的样子。这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在我们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p> <p>  作为一个季节类节气,立秋便是秋天的开始。酷暑即将结束,凉爽的秋季近在眼前。生命中又一个夏天就要过去啦!古代,人们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p> <p>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三候吗?</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这一候呀,叫凉风至。</b></p><p> 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这二候,叫白露降。</b></p><p>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三候,叫寒蝉鸣。</b></p><p> 这时候的蝉,感觉到阴气上升,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p> <p><b style="font-size: 20px;">立 秋 习 俗:</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你需要哪些习俗吗?</span></p><p><br></p><p> 赤小豆、井水服,洗澡为防秋老虎。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民间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p><p><br></p><p> 除了立夏称人的习俗,在清朝时,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和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的话就叫“苦夏”。</p> <p>  立秋这天洗澡方面很讲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洗澡。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不生秋痱子。因为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红烧肉、爆肚冯,解馋之余还养生</b></p><p><br></p><p>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伏天人们胃口差,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要补了,办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选吃肉。</p><p><br></p><p> 讲究的文人墨客名伶有“要吃秋、有爆肚”之俗,吃爆肚有养脾胃之功效,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北京人吃爆肚讲究去东安市场、大栅栏的门框胡同和东四牌楼等地,那儿有著名的爆肚冯、爆肚满等,他们的爆肚制作精细,肚嫩佐料唯美。</p><p><br></p><p><br></p> <p>  立秋这天吃炖肉,除了久远的风俗习惯以外,对养生保健也是大有好处的。立秋时,人们用吃炖肉的方法在体内既补充了必要的营养如脂肪、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强肌体抵抗能力的作用。所以说,立秋吃炖肉既解了馋,又起到了保健和养生的作用呢!</p> <p>  这除了“贴秋膘”,立秋时吃其他的东西,可以统称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样自古有之。</p> <p>  这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曾很流行,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p> <p>  还有些地区立秋有吃鸡蛋、吃秋桃子、吃豆腐渣的食俗。杭州大人小孩子每人都要吃一个秋桃,吃完还要把桃核留起来,待到除夕那天晚上将桃核扔入火炉烧成灰烬,认为来年可免除瘟疫。</p><p><br></p><p> 山东的一些地方,比如青岛、莱西等地区曾流行吃用豆末青菜做成的豆腐渣,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拉”的俗语。</p> <p><b style="font-size: 20px;">立 秋 养 生:</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薄衣御寒:</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导“薄衣御寒”的养生法。这种主张“秋冻”的方法,既顺应了自然气候的需要,又起到了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具体做法是,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而应该尽可能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就尽量不要穿长袖。</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滋养润燥:</b></p><p>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秋季气候干燥,易出现口干唇焦等“秋燥症”,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适时进补:</b></p><p>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等</p> <p><b style="font-size: 20px;">立 秋 诗 词:</b></p><p><br></p><p> 小朋友们,接下来请跟着爸爸妈妈一起来学习一些有关秋天的诗词吧。</p><p><br></p><p><b>立秋日</b></p><p><br></p><p>【宋·刘翰】</p><p><br></p><p>乱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p><p><br></p><p>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p><p><br></p><p><br></p><p><br></p><p><b>二十二日立秋夜行泊林皇港二首</b></p><p><br></p><p>【宋·张耒】</p><p><br></p><p>萧萧晚风起,孤舟愁思生。</p><p><br></p><p>蓬窗一萤过,苇岸数蛩鸣。</p><p><br></p><p>老大畏为客,风波难计程。</p><p><br></p><p>家人夜深语,应念客犹征。</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今日立秋,</b></p><p><b style="font-size: 20px;">百病皆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编 辑:杨茂林</b></p><p><b style="font-size: 20px;">初 审:孟 洁</b></p><p><b style="font-size: 20px;">终 审:杜亚红</b></p>

立秋

爆肚

秋季

习俗

养生

小朋友

秋后

这天

讲究

立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