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去哪里,而在于谁和你一起。</p><p> 经历了漫长疫情期间的宅家日子,发小班子无限向往诗和远方。</p><p> 公务繁忙,无法同行的立先生,派了辆丰田考斯特并配备专职司机,让我们班子实现了“同乘一辆车旅游”的理想。</p> <p> 沿途,我们用镜头记录彼此的笑脸,和属于我们的生活。</p> <p> 人在旅途,路过的都是风景</p> <p> 安庆段的长江江面</p> <p> 秋浦河沿途的景色</p> <p> 历时近7个小时,我们到达第一个旅游目的地—安徽的仙寓山,属于黄山的余脉。</p> <p> 仙寓的意思,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我们居住的大山村,山好水好空气好,被誉为零污染的长寿村。</p> <p> 血色黄昏,美得让人惊艳!</p><p> 来不及休整,我们就登上了民宿旁的小山丘。</p> <p> 挥挥手,目送夕阳西下。</p> <p> 旋转身来,一轮明月又缓缓挂上了天空。</p> <p> 日月星辰,齐旋躔度。旷野悠悠,山川温柔。</p> <p> 酒足饭饱笑惨之后,我们又把余力投向了星空。</p> <p>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p> <p> 在我们的相机里也有我们各自对星空的描述。</p> <p> 共同想表达的愿望就是:岁月静好!</p> <p> 新的一天从登山看云海开始。</p> <p> 云蒸霞蔚似白龙穿山。</p> <p> 下山的时候,富有户外生活经验的霞霞为我们找来了两根木杖。</p> <p> 会心大笑,是因为想起了儿时喻家山上漫山遍野拾牛粪的共同经历。</p> <p> 好大的毛毛虫🐛 </p> <p> 参天古树守护着大山村的安宁。</p> <p> 据老乡说,这是一颗百万元都不换的小叶紫檀。</p> <p>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p><p> 好一个宁静的早晨!</p> <p> 然而,大山村清晨的宁静,被顽童附体的我们彻底打破了。</p> <p> 早已习惯慢节奏生活悠悠散步的狗狗,被我们撩得如兔子般飞奔起来。</p> <p> 吃饱民宿老板为我们备好的早餐后,我们又分享了从武汉带来的正宗热干面。</p> <p> 仙寓山处处透着灵气。传说这是“七仙女下凡”的地方,仙意盎然。</p> <p> 路在脚下走,水在河中流。仙寓山以水闻名,溪流清澈见底,流水如丝如绢。</p> <p> 孔雀瀑布是进入景区的第一个瀑布,高18米,宽六米,上窄下宽,形似孔雀开屏,潇潇洒洒。</p> <p> 情人瀑布似一对挚爱的情侣,从仙山深处携手走来,激情奔放,恣意洒脱。</p> <p> 山水从岩石飞流而下,形成天然的水帘洞,甚是壮观。</p> <p> 群山连绵,古木参天,清泉溪流,一路美景,让人目不暇接,陶醉其中。</p> <p> 腰部受过创伤的大侠,在恢复她的功力。拍照者围成了一圈。</p> <p> 廊桥上观望的我,忽然想到了新近读书时看到的一个词:臻于化境。 </p><p> 你在演戏,我在看戏。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一疯一傻的投入,便臻于化境。 </p> <p> 你说我笑,我拍你闹,几十年的交往就这样走过来啦。</p> <p> 背靠大山村古牌坊后的这段老墙,回味在这里的短暂体验。虽然短暂,也还是有感触的。</p><p> 我所处位置不远的地方,有条千年古徽道-榉根关古徽道,最早记录可追溯到唐中和四年,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它是一条商旅往来,文武张弛的“国道”。因其地势险峻,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国藩家书》中著名的“屡败屡战”典故即发生于此。</p><p> 如今盛世,这里成了颐享天年的疗养圣地。</p> <p> 历史的传承需要纽带。</p><p> 大山村传承的纽带就是这座古牌坊。年长的居民会离去,新的居民又会诞生,去去来来,来来去去,牌坊坚守,见证着生生不息。</p> <p> 下午,五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又来到第二个旅游目的地,江西的瑶里古镇。</p> <p>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古镇情怀。</p><p> 在江西,一直流传一句话:如果说陶瓷支撑了景德镇一千年,瑶里则支撑了景德镇陶瓷一千年。瑶里是景德镇陶瓷的发源地。</p><p> 中国饮茶的最初形式,很可能不是饮料或艺术的一种,而是餐饮的一部分。一大锅煮在一起,因此也不太讲究茶具。</p><p> 唐朝陆羽写《茶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喝茶方式:茶水里有且只能有茶叶。除了茶叶,陆羽对茶具也有具体的要求,这是他对今天喝茶方式的第二大贡献。</p><p> 由此可见,陆羽对饮茶的贡献确实很大,可以说直接促成了一个产业的诞生。唐代中期以后,“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此后茶叶更是成为唐代经济的支柱之一。</p><p>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名著《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写,说明当时浮梁茶叶市场已颇有名气。</p> <p> 瑶里,古名“窑里”。 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直到本世纪初,瓷窑外迁,“窑里”才改雅名为瑶里。</p> <p> 瑶河飞桥,是古镇的标志之一,起灌溉作用。</p> <p> 瑶里古镇坐落在山谷之中,四周群峰环抱,整个古镇南踞象山,北卧狮山,瑶河穿镇而过,形成山水萦绕的地理环境,让古镇更显宁静清澈。</p> <p> 古民居都是面河而开,几乎家家都“枕山,临水,屏山”。</p> <p> 依其建筑风格而言,飞檐翘角的屋顶,高大的马头墙,粉墙黛瓦,幽幽的青石板街道和砖石木雕装饰艺术,具有较浓厚的赣东北和皖南地方风格。</p> <p> 丰富的古建筑资源及保护措施得力,以至于瑶里古镇在2005年被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p> <p> 危房处堆放的残砖剩瓦在茂盛的绿色植物的陪衬下,显得很有生命力,好似古木逢春。</p> <p> 女人对家的依恋</p> <p> 关注吴家祠堂的男人</p> <p> 发小们约伴出行,打卡照往往是对童年集体生活回忆的再现。</p> <p> 曾经一起上学,放学</p> <p> 那个年代舞蹈的招牌动作</p> <p> 随便倚个门槛就有聊不完的话题</p> <p> 特别爱分享</p> <p> 虽说瑶里古镇是当地政府的所在地,是瑶里政治、文化和商业的中心,又是瑶里风景区服务中心的所在,我们在古镇,却享受了一份少有的宁静。无论是漫步青石板路,还是留影古民居前,都少有打扰。毕竟是千年古镇,文化底蕴不得了!</p><p> 林徽因曾说过: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外界的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p> <p> 迎着晚霞,我们驶向景德镇,入住维也纳酒店。</p> <p> 景德镇的旅游目的地是:景德镇中国瓷器博物馆。</p><p>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主体建筑隐在两山之间。</p><p> 正立面外形中间圆形建筑仿佛一件精美的陶瓷器型,两侧建筑如一双大手,寓意“拉坯成型”;玻璃幕墙外钢护网成冰裂纹状,与陶瓷裂纹釉相似。</p> <p> 通透的屋顶采用自然光源节能环保,寓意“玲珑剔透”;顶层的通廊向上高挑,寓意“通向未来”;整个建筑平面从空中俯瞰,犹如一架水车在运转。</p> <p> 不变的是博物馆依旧凭身份证免费参观,改变的是都要刷健康码,都要全程戴口罩。</p> <p>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赣东北山区相对闭塞,但是其上游地区密布的山林,能给广大窑口提供优质的柴窑,其区域内还分布着众多优质的瓷石、瓷土。闻名遐迩的高岭土最早就发现于此。而流经这里的昌江又连通着鄱阳湖水系,可以通过鄱阳湖水系各水道和长江黄金水道,把生产的瓷器,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p><p>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沿用至今。</p> <p><br></p><p> 而真正让景德镇绽放,是从元代开始,朝廷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负责为宫廷、官府督造瓷器事宜。浮梁瓷局的设置,为景德镇制瓷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p><p> 马背上的民族喜欢蓝天白云,于是青花瓷在元朝发展到了极致。</p><p> 这件元青花梅瓶是国家一级文物,非常珍贵的藏品。主体画的是牡丹,四个面画的是不同的姿态,非常生动。中国画法很有意思,如果不细看,可能还无法看出是牡丹,因为它有比较强的纹饰化的倾向。</p><p> 梅瓶不是用来插梅花的,而是装酒的,只因瓶口极小,只有一根梅枝粗细,文人风雅,称为“梅瓶”。</p><p><br></p><p><br></p> <p> 另一件馆藏珍品,三彩鸭形香熏,明代成化年间出品。方形器座上立有昂首张嘴鸣鸭,由此可感受到古人生活之乐趣。此香炉上半截为盖子,下半截用于盛装香料,子母口相合。鸭颈中空与口相通,鸭腹椭圆,腹部合缝处有6个巧妙的隐孔,这样可以让空气从隐孔进入鸭腹,与张开的鸭嘴对流,当熏香点燃置于鸭腹内,烟气便会从鸭嘴自然散发而出,弥漫开来。</p><p> 据文献记载,官窑烧制100件相同的瓷器,一般只有4件是贡品,为了防止落选的御瓷流入民间,其余的96件以及即使只有微瑕的次品都必须全部打碎,并就地掩埋。这件明代鸭形香熏周身有多处裂纹,就是工作人员从大量出土瓷器碎片中细致筛查、精心粘接而成的产物。</p><p><br></p> <p> 发展到明、清两代,中国彩瓷的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已完全可以与青花瓷器平分秋色。</p> <p> 在2014年,一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上竟然拍出了2.8亿让人咂舌的价格,其杯子大小不过是如同酒杯一般,实在让普通人难以费解。</p><p> 第一,是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被创造出来时就是成化年间皇家御用之物。据说是当年成化皇帝见到一幅母鸡带领小鸡在外觅食的场景,不禁触景生情,就想按此情景制作一套瓷器,同时成化当年就是鸡年,在多种有着美好寓意的情况下,制作出了一批超高水准的鸡缸杯,成为了皇帝的御用酒杯。</p> <p> 第二,鸡缸杯使用的斗彩技术极其难得。它是用成化年间特有的青花颜色勾勒出线条,再用红、黄、绿等多色在瓷釉上进行绘画,这项技术在成化之前是完全没有的,所以算是当时开创的新技术。它的烧制极其困难,要入窑中进行低温烧制两次,导致出品率很低,烧制成功的成品,画面在釉面上栩栩如生,绚丽多彩,极其好看。由于烧制极其困难,在微微够满足皇帝使用后就不再生产,后来恢复生产,又因为技术失传已经烧制不出那样的效果了,所以弥足珍贵。万历年间,鸡缸杯更是成为当时的稀世珍宝,连神宗皇帝,也只有一对鸡缸杯,每只就价值十万贯钱,这从侧面也体现出它的稀缺。</p><p> 在清代乾隆年间的鸡缸杯,杯子的底款清晰的写着“大清乾隆仿古”。没有写大清乾隆年制也不写大明成化年制,就是向前朝的艺术品致敬。</p> <p> 据说这是一件因为失误而成就的不可复制的精品。</p> <p> 景德镇的现代瓷器中,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主席用瓷 即“7501”。“7501”非常稀少且非常精致。</p> <p>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就直奔景翰陶瓷市场实战练兵。因为时间紧且商品价格不亲民,挂挂眼科后,我们带了点纪念品回家。</p> <p> 下午3点,我们踏上归程,夜幕降临时回到武汉。</p> <p> 有人说,旅行,就是在地图上的一个点,留下自己的脚印,然后慢慢的品味。确实如此!回来后的这周,黎一边欣赏着茶具,一边进行大片的后期制作;霞挥毫印象中的山水画;我整理游记;而大侠则继续拍窗外的蓝天白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