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主题学习”教育教学方法三年以来,越发感受到它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产物,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非常值得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推广使用。</p><p> 前段时间,我闻讯毕英春老师到山西省晋中市做“语文主题学习”教育报告。对于一位热衷语文教学改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固然是心驰神往,梦寐以求。但由于“疫情”原因,还是选择通过网络平台观看了报告全程,享受了别样的精彩。</p><p> 毕英春老师的报告从“语文主题学习”课的类型、操作方法和实践应用等不同层面进行了详尽阐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脉络清晰,科学实用。我对“语文主题学习”教育的认识逐渐变得明晰起来,原来如此易于操作。于是,我便更加坚定了在学校推广“语文主题学习”教育的信心和决心!</p><p> 以前,我也曾在试点学校搞过“语文主题学习”教育的课改试验,但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进程缓慢,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我们对“语文主题学习”的认识肤浅。尤其是什么时候使用哪种课型?这种课型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它跟新课程标准的联系在哪儿?优点在哪儿?具体如何操作?只是一知半解。二是由于部分老师受现有教学模式定势作用的影响,一直以来,认为自己的语文教学成绩还不错,居功自傲,固步自封,不思改革。社会是发展的,因循守旧是行不通的,我认为产生这些负面因素的最主要原因或许还是校长的课改推进力度不够或者操作方法不科学吧!</p><p>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领路人、掌舵者,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当高瞻远瞩、以身作则,应当引领教师在教中研,在研中学,在学中教——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锲而不舍,方能百炼成钢,才能打造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才能最终取得“课改”的成功。</p><p> 为了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做为中心校业务校长,每学期我都坚持听课在80节以上,每次听课后,都要组织教师举行学科教研活动——找短板,查不足,及时改进。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存在少数学校的个别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上成“精讲课”,课内的阅读延伸也只是设计一个短小的片段,或者在结课时教师做一个简单的阅读推荐。因为教师缺少及时的评价和跟踪监测,课后落实情况就不得而知了,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根本达不到100万字。另外,教师还会因为个人业务素养的问题,存在单元“交流平台”模块一带而过。这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实践性体验又被匆匆错过。这些现象都是造就“后进生”的主要原因,都是与“大语文”时代的语文教学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树立革故鼎新的教育理念,绝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坚决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以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大胆地进行“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改革。</p><p>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包括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课时目标来源于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来源于课的导读提示、泡泡语、课后练习和单元交流平台等。所以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单元的语文知识点都是系统的、连贯的,而不是独立的、分散的。“语文主题学习”教育提倡“一课一得”,学生每节课的所“得”就是单元学习的分目标,综合起来就是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毕英春老师在报告中以四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述”的教学目标为例,强调主要情节详细讲,次要情节概括说,并且要抓住顺序,如果有的老师还不清楚教学目标的话,单元“交流平台”上有“复述”的具体要求,可以参照。显然,对于一些忽视单元“交流平台”模块的老师来说,教学目标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偏离了。以《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以实际课例落实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课堂的学习目标,提升自身语文素养,这就是“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模式的思想精髓所在。</p><p> “组文阅读课”对于刚接触“语文主题学习”的老师来说可谓是一大难题。有的老师只顾拓展“丛书”文章数量,不顾课堂目标质量,造成了一节课结束后学生不知道哪儿是重点;有的老师穿新鞋走老路,语文知识面面俱到,偏离了组文阅读“一课一得”的初衷,结果“组文”一个没用好,一节课便草草了之,效率低下。毕英春老师用“表格设计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多篇文章的目标归一化,要求学生以每分钟读500字的速度去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组文阅读课”如果教师每节都能如此高效达成,试想,高考中还会出现60%的学生做不完语文试卷的现象吗?</p><p> 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应当从娃娃抓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科学把握统编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携手并肩沐浴着“语文主题学习”教育的春风,在洒满阳光的康庄大道上共同迎接语文教学改革的美好明天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