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篆刻家图库的美篇

中国书画篆刻家图库

<p> </p><p> 黄土情结高塬魂 </p><p> ——读张平正先生山水画</p><p> ◎常青◎</p> <p>  陕北的黄土高塬,以她深厚博大、雄浑壮伟的气势,吸引着众多画家为之泼墨、为之赞颂。而赋予黄土高塬生态平衡、綠色生命之意义的画家乃当属张平正先生。</p> <p>画家张平正先生</p> <p>  张平正先生出生于西安。上中学时,他就在西安美术界诸位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素描及绘画艺术,从而使他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他下乡当过农民,回城当过工人。后毕业于西安教育学院艺术系,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渭南市山水画研究会主席。</p> <p>  40余年致力于书画创作的他十分重视到生活中去观摩学习,积累素材、观察事物、体味人生。他生性淡泊,不事张扬,遥尊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八大山人为师,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语)的若谷胸怀,览陕南青山绿水、踏太白终年积雪、游终南山峦叠幛、登泰山雄伟峰颠。他远赴敦煌探索壁画艺术之瑰丽神韵,近攀华山领略西岳绝壁之陡峭峻险,他带领众多会员多次到太行山实地写生,积累艺术创作素材。′</p> <p>  一本本速写草稿,一幅幅临摹画作,凝聚着画家对祖国秀美山川的亲身感悟。然而最令他神往的却是陕北黄土高塬那沟沟峁峁、垅垅梯田。</p> <p>他曾在笔记中这样写道:"我几次次流连在黄土高塬的怀抱之中,朝霞、夕阳尽染的山峁坡头;那农家小院的窑洞,可爱的小狗、耕牛、犁耙和质朴的石碾。还有那不畏艰辛终年劳作的农夫躬背朝天的身姿,不止一次地打动着我,又一次次净化着自己的灵魂。激动的同时又深深地沉思着。″巜暮韵归声》这幅作品就是画家在心与大自然交融的意境中感悟提练的代表作。充满画面的是一幅黄土高塬的夕照图,作者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地将直接天际的连绵莽塬的传统图式引出了画面,加入强调了某些非写实的笔墨处理,随意地、即兴地构成了他整幅画作最富效果、最耐人寻味的部分。在陈置构图上,他巧妙地将黑与白、大与小、动与静、有与无的对立与统一的美学原理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得画面浓中有淡,淡中有浓,以粗细、刚柔、轻重、疾徐的用笔勾画出一幅莽原重叠、土崖壁立、沟壑纵横、农夫掮犁暮归的画图。</p> <p>《暮韵归声》主题画作</p> <p>然而在沟底平阔处,作者又独具匠心地安排,使画面更加充满了生活气息:在窑洞门左上角挂上几排黄色的玉米棒子以及院内堆放的麦稭垛儿,石碾子和长着的几棵柿子树,窑洞顶端冒出的两道青白色的饮烟,使整个画面增添了生活的无限情趣。特别是窑洞门前右上角悬挂的一串红辣椒,更是整个画面的点晴之笔,犹如一幅书面艺术品创作完成后作者钤上鲜红的印章一样鲜艳夺目,起到点缀作品色彩的作用。</p> <p>通过红、黄、白三色的调配,使得了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更妙的笔墨还在于小狗听到主人暮归的歌声,急忙从窑洞跳出,仰头欢叫,在迎接主人的归来,点出了《暮韵归声》这幅画的主题来。</p> <p>  由于画家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渭河之滨,对黄土高塬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正是他创作出一系列感人至深的"黄土情结″佳作的生活源泉。</p> <p>  早年画家在西安读书时,就对陕北向往之至,经常利用节假日背上画夹去陕北写生,他到过黄河岸边、延安圣地,吃过陕北小米饭,住过陕北土窑洞,和陕北牧羊人交朋友,更加深了他对陕北黄士高塬的挚热情感。</p> <p>从《黄土坡》、《高山流水》、《秋塬》到《秋韵耕声》、《冬韵》、《雪润高塬图》《高塬魂》、《塬高翠色浓》,他笔下的黄土高塬景象发生着质的变化。从开始"荒漠寂寥″的描绘,逐步融进更多的綠色与生命,他要用他的画作向世人呼吁环境保护、还林还草,让中国革命的摇篮——神奇的陕北黄土高塬重新充满绿色的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