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上个世纪,要说最有人气的地方,非那些分布在十里八乡的农村大集莫属。这可是一个集休闲娱乐,购物旅游,探亲访友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型集散中心。 </p><p> 农村的集市的位置,一般都是在靠近水陆交通枢纽的地方,方便物资交流,要不就是靠近某种文化传承,有历史典故遗迹的地方,比如庙宇,墓地等等。</p><p> 我家乡附近,大型的集市有两处,而且都有一个富有诗意和浪漫气息的名字。一个叫“花篮店”,一个叫“黄花园”。花篮店集在东边,时间是每月阴历十、五,主要交易各种农产品。黄花园集,在西边,靠近东平湖岸,时间是一、六,主要交易鱼类水产品。这两个集分别地属当时的水河公社和花篮店公社(后来都该了名字,现在分别是老湖镇和梯门镇),他们一东一西,位置相错,时间互补,产品互映,极大方便了周边两三万人口的生活需要。</p> <p> 因为距离近的原因,我们村的居民都喜欢赶花篮店(小时候,我们不清楚读音,都说哗啦店,而大人们则称做花店,故以后咱也通称花店)集。它离我们只有6里地,无论步行还是骑自行车,都很快就到。</p><p> 每逢初五,初十(或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一大早,就有人张罗着去赶集,有卖猪卖羊的,要先把猪羊逮住捆起来,有自行车的,放到车子后面的大架上,有地排车的,放到地排车上,什么车都没有的,就拴到门口的树上,准备赶着去集上。 </p><p> 有人计划买猪牛羊,就会先和附近的邻居谈论一下行市,提前带好钱,别买贵了。那些家庭妇女们,就盘算着买什么菜,卖什么粮食,要不要去布市了扯几尺花布,给哪个孩子做身衣服。</p><p> 如果集市赶上星期天,我父亲他们几个有工作的公家人,就会一起说好,去集上买旱烟,品品谁家的烟叶香,是上豆饼做肥料的,谁家的烟叶焦黄,劲大,抽起来更有滋味。而我们这些小孩们,则会提前缠着大人也要去,心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那五分钱一个的甜大米球,或者韭菜粉条馅的煎包子。</p><p> </p><p><br></p> <p> 吃过早饭,人们就要相约出发了。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团体,年龄大的老头老太太们,会先走,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步行。年纪轻的男劳力,会先去地里干上一会,然后缠着生产队长早收工,最后才骑辆大轮车子,慌三忙四的往集上赶。年轻的小媳妇们,则会穿得干干净净,拿个小包袱,成群结队,边走边聊。最开心的,可能就是我们这群小孩们,什么都不想着买,就是跟着图热闹。</p><p> 当时的眼里,感觉花店集很大,从南到北,自东向西,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片区。有菜市,粮市,木料家具市,牛羊牲口市,自行车市,条编市,甚至还有买卖布票,织布染布的布市。</p><p><br></p> <p> 一般集市的最头上,是看自行车的,因为人多,推着地排车,自行车很不方便(有地方挤得水泄不通),人们就把车子停放在集头上,每辆自行车交五分,地排子交一毛。看车人会给你一个特制的竹排子,他留一半,你拿一半,只有两部分对起来,你才能把车推走。</p><p> 然后就是正式赶集了,所有的摊子,你都可以光顾,边走边看,边讲价,有时候难免和商贩吵几句,不过,都不会伤和气。遇到合适的,就掏钱,把货物放到随身的篮子筐子里。</p><p> 带着小孩的大人们,会一边叮嘱自己的孩子抓紧自己的衣服,别走散了,一边尽量绕开卖花生包子水果的小摊,以免孩子看见就哭闹着去买。</p> <p> 等转完一圈,该买的买完,大概就到了一点左右,该回家了,这时候称做晚集,卖不了的一些蔬菜水果,就要减价销售,那些不愿意多花钱的,就趁机去买一些便宜质次的东西带回家。这方面,我大伯是典型的例子,他一般到的最早,光看,讲价,就是不买,等到最后,好东西卖完了,他才这个那个买上一大框回家,免不了让伯母嘟噜一晚上。</p> <p> 农村的大集,有两个日子是重要的,也是最热闹的。一是每年三月三的春会,另一个则是年三十的年集。</p><p> 三月三,正值麦子打包结穗的时候,地里农活不太忙,生产队会停工一天,学校也放假一天,这真是男女老少的狂欢日。大人也会少有的,给每个孩子几毛钱甚至一块钱,让我们去自己消费。大人们会相约去看戏,千年不变的包公案,花木兰,孩子们则去看马戏团,看气功,硬功,歌舞团。傍晚回家,各有各的快乐,各有各的收获。</p> <p> 而年三十的年集,则是一年赶集的重头戏,这一天基本什么都不买(因为过年的东西早就准备好了),就是去看热闹,图乐子。年集,又叫花花集,这一天的集上会有平时看不到的商品,比如春联,纸花,香纸。在集头的隐蔽处,偶尔看见有卖家唐的。这是一副画,上面画了祖宗几代的庙堂,供三十晚上上供用(这可能是我们本地的特色)。</p><p> 最吸引人的还是爆仗市里卖爆仗的,都比着谁家的最响。小摊贩们,用竹竿把爆仗高高挂起,边喊边放。真是人声吵杂,烟雾缭绕,炸声镇天。据说附近三县,爆仗最响的是梁山管印的,他们的爆仗,可以一鸟入林,压百鸟之音。</p> <p> 眨眼之间,几十年过去,我虽然未曾远居,但也因在邻县工作,多年没有光临过集市。去年春节,一时兴起,想起了童年的种种趣事,忍不住带领妻女,赶了一个花花集。</p><p> 路程依旧,但沿路风光已大不相同。尽管大道宽广笔直,路上车水马龙,少了步行期间叽叽喳喳的笑声,尽管绿树成荫,少了小桥流水的欢愉。集市里面,也少了以往的人潮拥挤。缺少了商贩吆喝,讨价还价的喧嚣,多了店铺林立,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水果摊,肉食摊,三三两两,更多的是街道两边清洁整齐的蔬菜店,肉食店及各种专卖店。即便是最简单的人声吆喝,也变成了小喇叭的重复播放。</p><p> 街头慢走,抓一把炒花生,香脆依旧,给妻女各买一串鲜红剔透的糖葫芦 ,甜蜜依然。出乎意料,竟然还有一个老大爷,在卖家纺的红头绳和鲜花。我童心重现,红头绳买二尺,给媳妇系上,花儿来两朵,戴在闺女耳边...,一路逛,一路笑。过去的时光,又在眼前。</p><p> 岁月不饶人,人又何曾饶过岁月?过去的艰辛已随风而逝,留下的只有无限的美好。我们的生活比三十年前,已是天翻地覆,再过三十年呢...?但愿人长久,我们一定好好工作,好好活着,好好享受,向天再借五百年。</p> <p> </p>